新型城镇化引领“凯里之变”
2016-11-03邓万里
邓万里
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凯里正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城市。
白午,原是凯里市下司镇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在城镇化布局中,一座生态移民新城在这里拔地而起。
这里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楼房,脏乱不堪的村道变成了整洁宽阔的街道,文体活动中心、休闲中心广场、体育健身路一应俱全。
“既有城市的繁华,又有田园诗般的雅致宁静,我很喜欢。”36岁的文小波是白午村人,去年住进了生态移民区,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白午的变身是凯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动缩影。
生态为底,文化为魂,凯里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功能定位,以建设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极具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理念之变
以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盈盈清江水,缓缓东流去。驱车在凯里市滨江大道行驶,青山绿水如画卷般打开,令人心旷神怡。
2010年,凯里市启动滨江道路系统建设。2015年底,滨江大道全线贯通,连同相继建成的炉碧大道、凯司大道、开司大道、凯麻快速通道等城市主干道,“五横八纵”路网骨架全面拉开。
曾经的凯里,只是一座山城。滨江道路系统的建成,将凯里城市中心整体向清水江边扩展,清水江变为了城中江,凯里变成了一座滨江之城。
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凯里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以市民幸福感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如果到处是外表光鲜的高楼,城市空间被‘挤占,花草树木被‘挤走,动物被迫远离原来的栖息地,这不是新型城镇化。”凯里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杰说,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就是更宜居。
生态自觉的凯里按照“一座城就是一个景区”的思路,推进15个“点、线、面”休闲项目建设,将云谷田园、下司古镇、香炉山、十里嘎醉河小镇等城乡景点景区串联起来,推动了中心城市与周边景区的整体发展。目前已建成开怀主题公园、行政中心森林公园、游方谷公园、210三线建设主题广场、白午生态移民广场等一批公园广场。
盛夏的傍晚,走进凯里市游方谷公园,这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道路两旁不时有鸟儿飞过,来往的市民在此闲庭信步。
每天来公园逛一逛,成了市民彭先生的“必修课”。他说,这里空气好、风景好,登山、赏花、观景不用出远门,生态公园就在家门口,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空间,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融。
为打造宜居之城,凯里动作频频——
截至2015年底,凯里依法关停、淘汰24家高污染、高载能企业;实施城区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行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减少排污80%;
通过规划建绿、就地增绿、拆墙透绿等措施,实施人工造林1.3万亩,新增绿地462.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71%,人均公园绿地13.98平方米;
新建和改造固定公厕22座,新增移动公厕14座;强化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新建和改造垃圾站15座,改造垃圾池137个。城镇污水处理率、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6.6%和96.9%;
……
数据显示,2015年底,凯里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多个时段在全国空气质量连续排名第一,城市主要地表水体水质达国家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一座山水田园城市正逐步显现。
产业之变
以园区作为推动产城一体的重要载体
守住了生态之美,凯里如何变为富民之城?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靠产业支撑,而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张淼表示,要树立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凯里是苗语的音译,意思为新开垦的充满希望的土地。然而,“生态良好”与“发展滞后”是凯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的矛盾。
“要赢得发展先机,关键在于生态引领的工业化要成为拉动凯里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张淼说。
在新一轮工业化进程中,凯里改变过去以矿产为依托、三线企业“围着城走”的分散局面,以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为中心,重点发展以大数据、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生态化引领、园区化布局、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凯里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先后荣获贵州省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中科汉天下于2012年落户凯里经济开发区。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公司先后与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为贵州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同时也吸引了外流人才返乡就业。
“政策的支持、丰富的电力资源、稳定的劳动力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贵州中科汉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表示,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给当地民众带来致富机会,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让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
炉碧经济开发区形成以炉山镇作为中心、万潮镇和碧波乡为两翼的“一心、两区、三轴、四组团”格局,在规划中将镇区作为生活服务区进行规划,生活服务区严禁布局工业用地,工业区严禁布局居住用地,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进行了有机衔接,实现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产业促进城镇化的互促发展。
同时,云谷田园现代生态农业园、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良性互动、转型升级,带动产城融合发展。
正是这样的产城联动,带动了产业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人才的聚集,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有力地助推了凯里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3亿元,是2010年的3.9倍,年均增长20.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第7位。较“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由78亿元增长到213.9亿元,年均增长18.1%。
品质之变
以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核心力量
漫步在青石板铺设的凯里老街上,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古典优雅,一户户专卖苗侗民族工艺品的铺面古朴精致……
站在大阁广场,遥望远处的民族博物馆、市行政中心,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遥相衬映,相得益彰。
经过不断改造提升,凯里市在建筑风貌上力求把历史和现代、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城乡面貌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作为黔东南州的州府,凯里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其中苗族人口比例达到63%。“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当地丰富民族文化的真实描绘。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留住了民族文化,就留住了根。”凯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宗振说,新型城镇化在提档升级的同时,还要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
杨宗振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过分追求速度和短期政绩,要有文化视角下的长远规划。“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凯里的特色,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文化的浸润,城市才能彰显其特色和气质。”
凯里市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对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传承和保护,避免城乡居民的情感纽带和文化纽带被切断。先后投入3亿多元,将苗族、侗族的吊脚楼鼓楼花桥、等传统建筑的装饰及苗侗服饰上的图案元素提炼出来,对体育馆、居民楼、广告牌、公交车站、农村民居等各类建筑,采用花窗、挑檐山墙、青瓦白墙等民族元素进行改造,给这些建筑穿上苗侗外衣,民族特色进一步凸显。
如今,走在凯里市的大街小巷,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鼓楼、风雨桥随处可见,民族博物馆、凯里苗侗风情园、凯里民族文化园,不但能欣赏独具特色的苗侗少数民族建筑,还能领略其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之美不仅让凯里呈现出无比的灵性与包容,也衍生出文化旅游的无限活力与前景。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凯里市不断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集散地功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走进苗妹非遗博物馆,旅游车辆来来往往。苗妹非遗博物馆收藏了千余件自明、清以来的苗、侗等民族服装和手工刺绣品,游客不仅可以了解苗侗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还能购买精致的手工艺品。
艺旅结合、农旅结合、节旅结合,在特色民族文化强力撬动和持续拉动下,凯里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0.8亿元,是2010年的3.4倍。
努力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凯里正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城市,以阳光靓丽的形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