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引领“凯里之变”

2016-11-03邓万里

当代贵州 2016年30期
关键词:凯里城镇化民族

邓万里

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凯里正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城市。

白午,原是凯里市下司镇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在城镇化布局中,一座生态移民新城在这里拔地而起。

这里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楼房,脏乱不堪的村道变成了整洁宽阔的街道,文体活动中心、休闲中心广场、体育健身路一应俱全。

“既有城市的繁华,又有田园诗般的雅致宁静,我很喜欢。”36岁的文小波是白午村人,去年住进了生态移民区,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白午的变身是凯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动缩影。

生态为底,文化为魂,凯里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功能定位,以建设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极具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理念之变

以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盈盈清江水,缓缓东流去。驱车在凯里市滨江大道行驶,青山绿水如画卷般打开,令人心旷神怡。

2010年,凯里市启动滨江道路系统建设。2015年底,滨江大道全线贯通,连同相继建成的炉碧大道、凯司大道、开司大道、凯麻快速通道等城市主干道,“五横八纵”路网骨架全面拉开。

曾经的凯里,只是一座山城。滨江道路系统的建成,将凯里城市中心整体向清水江边扩展,清水江变为了城中江,凯里变成了一座滨江之城。

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凯里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以市民幸福感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如果到处是外表光鲜的高楼,城市空间被‘挤占,花草树木被‘挤走,动物被迫远离原来的栖息地,这不是新型城镇化。”凯里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杰说,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就是更宜居。

生态自觉的凯里按照“一座城就是一个景区”的思路,推进15个“点、线、面”休闲项目建设,将云谷田园、下司古镇、香炉山、十里嘎醉河小镇等城乡景点景区串联起来,推动了中心城市与周边景区的整体发展。目前已建成开怀主题公园、行政中心森林公园、游方谷公园、210三线建设主题广场、白午生态移民广场等一批公园广场。

盛夏的傍晚,走进凯里市游方谷公园,这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道路两旁不时有鸟儿飞过,来往的市民在此闲庭信步。

每天来公园逛一逛,成了市民彭先生的“必修课”。他说,这里空气好、风景好,登山、赏花、观景不用出远门,生态公园就在家门口,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空间,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融。

为打造宜居之城,凯里动作频频——

截至2015年底,凯里依法关停、淘汰24家高污染、高载能企业;实施城区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行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减少排污80%;

通过规划建绿、就地增绿、拆墙透绿等措施,实施人工造林1.3万亩,新增绿地462.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71%,人均公园绿地13.98平方米;

新建和改造固定公厕22座,新增移动公厕14座;强化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新建和改造垃圾站15座,改造垃圾池137个。城镇污水处理率、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6.6%和96.9%;

……

数据显示,2015年底,凯里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多个时段在全国空气质量连续排名第一,城市主要地表水体水质达国家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一座山水田园城市正逐步显现。

产业之变

以园区作为推动产城一体的重要载体

守住了生态之美,凯里如何变为富民之城?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靠产业支撑,而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张淼表示,要树立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凯里是苗语的音译,意思为新开垦的充满希望的土地。然而,“生态良好”与“发展滞后”是凯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的矛盾。

“要赢得发展先机,关键在于生态引领的工业化要成为拉动凯里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张淼说。

在新一轮工业化进程中,凯里改变过去以矿产为依托、三线企业“围着城走”的分散局面,以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为中心,重点发展以大数据、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生态化引领、园区化布局、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凯里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先后荣获贵州省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中科汉天下于2012年落户凯里经济开发区。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公司先后与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为贵州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同时也吸引了外流人才返乡就业。

“政策的支持、丰富的电力资源、稳定的劳动力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贵州中科汉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表示,新兴产业的发展直接给当地民众带来致富机会,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让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

炉碧经济开发区形成以炉山镇作为中心、万潮镇和碧波乡为两翼的“一心、两区、三轴、四组团”格局,在规划中将镇区作为生活服务区进行规划,生活服务区严禁布局工业用地,工业区严禁布局居住用地,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进行了有机衔接,实现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产业促进城镇化的互促发展。

同时,云谷田园现代生态农业园、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良性互动、转型升级,带动产城融合发展。

正是这样的产城联动,带动了产业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人才的聚集,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有力地助推了凯里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3亿元,是2010年的3.9倍,年均增长20.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第7位。较“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由78亿元增长到213.9亿元,年均增长18.1%。

品质之变

以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核心力量

漫步在青石板铺设的凯里老街上,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古典优雅,一户户专卖苗侗民族工艺品的铺面古朴精致……

站在大阁广场,遥望远处的民族博物馆、市行政中心,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遥相衬映,相得益彰。

经过不断改造提升,凯里市在建筑风貌上力求把历史和现代、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城乡面貌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作为黔东南州的州府,凯里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其中苗族人口比例达到63%。“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当地丰富民族文化的真实描绘。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留住了民族文化,就留住了根。”凯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宗振说,新型城镇化在提档升级的同时,还要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

杨宗振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过分追求速度和短期政绩,要有文化视角下的长远规划。“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凯里的特色,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文化的浸润,城市才能彰显其特色和气质。”

凯里市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对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传承和保护,避免城乡居民的情感纽带和文化纽带被切断。先后投入3亿多元,将苗族、侗族的吊脚楼鼓楼花桥、等传统建筑的装饰及苗侗服饰上的图案元素提炼出来,对体育馆、居民楼、广告牌、公交车站、农村民居等各类建筑,采用花窗、挑檐山墙、青瓦白墙等民族元素进行改造,给这些建筑穿上苗侗外衣,民族特色进一步凸显。

如今,走在凯里市的大街小巷,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鼓楼、风雨桥随处可见,民族博物馆、凯里苗侗风情园、凯里民族文化园,不但能欣赏独具特色的苗侗少数民族建筑,还能领略其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之美不仅让凯里呈现出无比的灵性与包容,也衍生出文化旅游的无限活力与前景。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凯里市不断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集散地功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走进苗妹非遗博物馆,旅游车辆来来往往。苗妹非遗博物馆收藏了千余件自明、清以来的苗、侗等民族服装和手工刺绣品,游客不仅可以了解苗侗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还能购买精致的手工艺品。

艺旅结合、农旅结合、节旅结合,在特色民族文化强力撬动和持续拉动下,凯里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0.8亿元,是2010年的3.4倍。

努力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凯里正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城市,以阳光靓丽的形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凯里城镇化民族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MINORITY REPORT
Application of Mind Map in Business English
Intention To Buy Counterfeit Goods of Chinese Jobbers in Guizhou Province, PRC
最漂亮的一个
占卜出来的博士
传承 民族 文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