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力之源”撑起飞天梦想

2016-11-03付松

当代贵州 2016年30期
关键词:液压

付松

半个世纪以来,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不仅为海、陆、空的武器装备提供主要“源动力”配套,更担当起振兴中国民用液压基础件的重任,书写了中国军民制造“第一泵”的辉煌篇章。

6月25日20时,受世界瞩目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

“我们又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尽了一份力!”远在贵州高原,力源公司的干部职工在看直播时激动不已,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梦想与希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下,力源人与数百万中国工业精英一起,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入谷进洞,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史。

半个世纪以来,力源不仅为海、陆、空的武器装备提供主要“源动力”配套,更担当起振兴中国民用液压基础件的重任,书写了中国军民制造“第一泵”的辉煌篇章。

艰苦奋斗

三线军工书写创业史

“好人好马上三线”“喝稻田水,住干打垒”“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力源,提起创业的艰辛历程,每一个干部职工都能讲述几个精彩故事。

靠山、分散、隐蔽、进洞。这是当时三线军工选址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意味着哪里有“洞”,哪里就可以建厂,同时也意味着从这个选择一始,创业者就注定要面对艰难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

位于大方县羊场坝的乌鸦洞,不仅符合这个标准,而且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历史:194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在这里诞生,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祥地”。

然而环顾四周,却满目凄凉: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房子,除了满山的野草和树木,就只剩贫瘠的土壤和裸露的岩石。

恶劣的自然环境阻止不了开拓者前进的步伐,力源人风餐露宿、拓土开荒的精神特质,谱写着一曲高亢激昂的青春之歌。

“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工作组带领着一支民工队伍,在洞内人工开凿出通风尾洞;冒着凛冽寒风,在无路可行的崇山峻岭间艰难跋涉,架设完11公里长的3.5万伏高压线路;通过人拉肩扛,把满山沟散放的机器移动、吊装进厂房……”力源公司党委书记李杨说,那时的力源人就一个心思:早日建成投产!

1970年3月25日,力源公司(原501厂)建成投产,为歼击机生产出三个型号的液压泵配套产品,奠定了中国液压泵制造的坚实基础。

在后来的发展中,力源又先后经历了两次搬迁,最终选择落户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

一路走来,力源曾经开创了多个“第一”的辉煌,也经历过“无米下锅”的阵痛,从而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军工精神、“预研先行、有项必争、抢先一步”的研制攻关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的搬迁精神、“超前思维、创新观念”的上市精神、“敢于拼搏、挑战自我”的大泵精神以及“勇于创新、追求第一”的党建创新精神。

“我想正是有了这些精神的支撑,才使我们度过了一道道难关,爬过了一道道坎,也正是这些精神成为我们不懈的推动力,企业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壮大。”李杨说。

今年6月,力源公司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是公司党组织时隔10年再次获此殊荣。

逐鹿市场

航空工业迎来“第一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浪潮逐渐袭来,国家订单减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几乎失去原有竞争力的三线企业必须自己掌舵。

或浮,或沉,生存道路上荆棘丛生,但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企业的腾飞提供了广阔天空。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格局,力源没有等待,没有沮丧,在“军转民”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1983年,力源开始了军转民之后,所生产的台灯、摩托车钢圈、钢筋切割机等受到广泛欢迎。

1985年,力源宣布要在北京举行产品新闻发布会。

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关注的新鲜事。时任工厂副总工程师的王兆新记得:“我们在行业引起了大轰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都赶来采访报道。”

以此次新闻发布会为契机,力源人克服浮躁情绪,沉下心来研究市场,并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使公司从单纯的军工企业迈上“寓军于民”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成为军工企业中转型最早最成功的先行者。

1996年11月6日,对力源公司职工来说注定是难忘的。

力源又一次以对市场规律的敏锐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胆识,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将民品部分剥离出来,挂牌上市。

那一天,整个公司的干部职工都欢呼雀跃,喜极而泣。因为公司的上市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夜之间成为股东,有了工资之外的另一份收入。

“其实那是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李杨说,上市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筹资到上亿元资金,来解决迫在眉睫的经营和技改困难。

作为贵州在上交所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国液压气动密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力源创造了“航空工业第一股”的历史纪录。

从力源对接市场的过程来看,总共经历了闭视、对视、迎视三个阶段。从公司自身的发展来看,两次搬迁、三次创业其实就是力源转型发展的最好见证。

瞄准市场,主动出击,创新趋动,持续发展,力源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掀开了激情进取的新篇章。

走向国际

全力铸造中国“第一泵”

以培育更多优势资源为目标,力源向长三角地区延伸布局,聚指为拳,全面出击市场。

这一次蜕变,不再是数量的提升,而是质量的提速。

2010年4月,力源在苏州工业园投资8亿元,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工程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同年10月,力源与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各以一半的出资比例在无锡组建合资公司。

融入世界液压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力源从此开启了与知名企业同台共舞的全新时代。

一次次抓住时代机遇,一次次从低谷中崛起,力源终于成为军用市场和民用市场的翘楚。

在航空领域,公司研制生产的航空液压泵几乎覆盖所有在役、在研机种,其中,为歼十飞机研制开发的高速高压液压泵被誉为“中国航空第一泵”;在航天领域,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嫦娥”探月工程,力源生产的航天液压泵配套率达到90%以上;为海军舰船研制的液压泵被誉为“中国第一大泵”。

近年来,力源紧跟国家武器装备发展需要,又承担了新型歼击机、大型运输机、武装直升机、舰载机和无人机等多项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保持了公司在军品液压泵配套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优势和配套地位。

在民品方面,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为龙头支柱的产业格局。

在工程机械上,先后自主开发生产了30多个系列、300个多型号工程机械配套的液压泵和马达,广泛为挖掘机、压路机、汽车吊、水泥机械、路面机械、挤压机械、采煤机械、矿山机械等工程机械和固定机械设备配套。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在农业机械上,形成了集机、电、液一体化的四种高规格、大流量的20多个型号产品并替代进口,为中国农机走向国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永远的压力,不竭的动力。”围绕成为“世界一流液压传动控制企业”的奋斗目标,力源通过实施好包括国家振兴项目在内的“一个中心、两个合作、三大项目、四个基地、五项投资”等战略,形成以贵阳产业基地为核心,与苏州、无锡、如皋四地联动,使公司在高压柱塞泵、马达和系统集成方面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液压专业化企业“国家队”。

创新开放的力源不断总结自己的生存法则:坚持市场思维,坚定航空主业,坚守精神家园,坚信发展战略,坚推改革创新。

崛起腾飞的力源有自己的梦想:既担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责任,又担负着振兴民族液压基础产业的责任,继续传承“三线精神”,续写新的辉煌!(责任编辑/邓万里)

猜你喜欢

液压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自制液压储气式氢氧燃料电池
混凝土泵车用双向液压锁故障探讨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大型液压破碎锤调试步骤及常见故障分析
基于PLC的液压综合实验台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ZYJ-7液压转辙机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飞机操纵系统的液电征程
现代新型液压实验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