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贵州实践 邓万里等

2016-11-03邓万里李思瑾汪枭枭

当代贵州 2016年30期
关键词:蓬莱高炉集体经济

邓万里 李思瑾?汪枭枭

编者按:7月27日至28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副省长刘远坤率队赴贵阳、六盘水、安顺等地,现场观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强调要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确保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保值增效,不断增强村集体综合实力和治理能力。本刊选取四个村,探访其经验做法。

蓬莱村:集资入股发展乡村旅游

信步瓜果下,芬芳沁心脾。

从贵阳市区向北驱车约30公里,来到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这里是现代农业的世界,迷人的香草、奇异的蔬菜、现代的无土栽培技术,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到访游客。

以现代山地农业为依托,蓬莱村近年来利用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按照“园区带动、村企联动、产业推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014年初,蓬莱村采取村集体入股、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发动群众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116万元,注册成立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后又两次发动股民增股扩资,股金最高时达到833万元。

与此同时,蓬莱村采取土地流转模式,动员群众流转土地786亩,兴建现代农业展示园区——神农庄园。后又抓住机遇发动农民土地入股,创办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集中打造了荷塘月色景区,培育形成了花卉苗木、特色水果、香草等特色产业。

沿着碧绿的瓜果长廊,记者走进位于村子中部的“蓬莱蔬菜无土立体栽培基地”。

正在基地值班的工人蒙秋燕告诉记者,基地目前采用了浅液流水培、雾培、立式管道水培、立柱栽培等多种无土栽培形式,培育有辣椒、西瓜、珍珠花菜等多个蔬菜品种,既可保证作物营养均衡,又节约了土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省水、省肥、省工。

在无土立体栽培基地一角,记者还看到了巨人南瓜。绿油油的瓜藤铺满地面,长势喜人。据了解,该品种由宇宙飞船带入太空育种而成,去年最大的瓜超过200公斤。

“这里不仅空气清新,还能看见很多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电视上才能见到的东西,增长了见识,给作文找到了素材。”趁着暑假来园区参观的初中生黄皓,对园区赞不绝口。

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也把实习基地、试验基地搬到了蓬莱村。蓬莱村已与多家科研机构、技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集中展示他们的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不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贵州省范围内得以大面积推广。村支书何正富告诉记者,仅裸仁南瓜一个品种,就在蓬莱村发展了800多亩,年收入240多万元,还推广到了六盘水、安顺等地。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不仅让蓬莱村的风光更美了,也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蒙秋燕上班的地方尽管还在村里,但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休息2小时,月工资2200元。

在蓬莱仙界农业景区的带动下,蓬莱村已形成了以观光车、游乐场、停车场、招待所、咖啡馆、三味书屋等服务项目为主的经济实体,村集体经济突破1000万元,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共建共享、合作共富之路。

白云区副区长张雪梅表示,蓬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一是让土地流转起来,通过流转,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增值;二是将村集体经济经营企业化,鼓励村民以各种生产资料入股,成为股东,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高炉村:探索“三变+N”扶贫模式

梅花山,海拔2600米。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社区高炉村就在梅花山上,全村206户888人,回族占86%。

高炉村过去很穷,主要因为环境恶劣。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村民主要以洋芋、荞麦为生,广种薄收产量低。2014年时全村贫困群众还有75户312人。

然而不到两年,高炉村就吃上了“旅游饭”。目前高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已达39.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贫困群众减至133人。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高炉村创新探索的“三变+N”模式。采取“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创办实体、就地服务”的方式,高炉村走旅游路、吃旅游饭、发旅游财,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依托梅花山独特的气候、地理和资源优势,钟山区按照“景城一体、城景互动”的理念,全力将梅花山景区打造集冰雪及亚高原户外运动、都市生态休闲、山地滨湖度假等功能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高炉村积极与梅花山滑雪场对接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同时依托钟山区委党校、旅游职业培训学校、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三校合一”平台,组织村民和贫困群众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引导村民变身导游、电瓶车驾驶员、产业工人等,参与景区环境保洁、安全保卫等服务。光这一个项目就解决了80名培训群众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利润80余万元。

与此同时,高炉村探索“三变+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伊梦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景区工程项目建设,又解决了120余人的就业问题,为村集体直接创收30余万元。

“三变+特色产业”模式也是一大亮点,高炉村流转128户、3000亩土地,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生态有机荞茶种植,发展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和土地入股农户按照5:5的分红,每家农户可获保底分红5000元。

除了利用劳务用工入股、公司合作社入股之外,高炉村还利用房屋、土地、林地等集体资源入股景区参与经营,获取收益。村集体将“回民风情园”周边100亩土地入股到梅花山旅游公司进行花卉种植,打造千亩四季花海,向游客开放后,预计年收益可达50万元以上。

此外,高炉村将梅花山景区管委会委托管理的一号观景平台停车场及经营摊位进行合理优化,提供给贫困户经营特色小吃,收取一定的服务管理费用,带动贫困户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预计今年底,高炉村集体经济收益将超100万元,农民人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实现全村脱贫。

昔日高寒地,如今聚宝盆。建好产业平台、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让高炉村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宝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产业扶贫新路。

塘约村:“七权同确”盘活每寸土地

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李家院组的李淑琼回忆起三年前的日子,连说三次“穷怕了”:那时候儿子考上大学,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7头猪,每头猪500元卖掉,还借了2000元,才勉强把学费交齐。

那时候的塘约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老人和妇女则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地碎、人少、钱散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4年12月,塘约村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将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转后用于农业种植。但这个产业“空壳村”找不到起步资金,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再加上不良的信用环境使得合作社在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想要有转机必须要有改变。塘约村通过村民自发组织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完成了全村60%以上土地的确权登记,村民确权土地入股合作社,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

随后,塘约村逐步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

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表示,“七权同确”解决了塘约村农村产权权属不清、面积不准、四至不明、登记不全等问题,实现了农村产权不交叉、不重叠,做到了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土地流转规划、掌握产业发展布局和制定产业规划等工作。

目前,塘约村已入库农村耕地确权面积4155.39亩,林地2097.92亩,房屋482宗,水利工程15宗。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的基础上,及时将15宗水利工程评估价值为800余万元,以合作社作为贷款主体向农信社贷款320余万元,发展集体经济。

此外,塘约村还以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股份合作中心,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和资金与村集体合股联营,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促进了村集体与村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我们突破合作社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常规模式,在村级合作社下设劳务输出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妇女及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村民既领股金又领薪金,总收入就是股份资产分红加劳务收入。”左文学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就业。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塘约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5年的7859元,村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3.8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75.6万元。

青杠坝村:集体经济反哺民生发展

走进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棵棵绿树浓荫如盖,一座座小楼别致有序,一条条道路平坦干净,公共运动场、休闲长廊、游泳池等公共设施齐备。

村民朱正娥在自家屋里打扫卫生,看着宽敞的新房子,她激动地说:“房子是村里面给我修的,我们没花一分钱!”

朱正娥家是特困户,在村支书冷朝刚提议下,村里从不断壮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朱正娥及另一户孤儿家庭各修建了一栋新房子。

村委会出钱为贫困户修房子,若是在3年前,没人敢这样想。曾经“田大丘,三年两不收”的青杠坝,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元。

穷则思变。青杠坝村在有限资源上做文章:开挖荒山石山,建设集中建房点,把村民原宅基地所占较好的耕地释放出来,用于发展蔬菜等产业;用光照、灌溉等条件差的土地发展立体生态养殖;把不长庄稼的石山建成公墓区;用贫瘠的坡耕地建农产品加工厂、修建农家乐……

资源得到最大利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冷朝刚算了一笔账:上千亩规模的蔬菜基地每年收入100多万元,5000羽蛋鸡养殖场收入40余万元,2个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收入50来万元,20余亩公墓区收入10多万元……

“但是村里就这么一点土地,再怎么有效利用,也终究有限。”冷朝刚反复思索,提出两个战略:“一是跳出青杠坝、发展青杠坝;二是用好用活人才资源。”

今年,青杠坝村从邻近的村流转近500亩土地用来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跳出青杠坝发展的第一步。

人才资源也是无形资产。去年,村里招聘了3名大学生到村委会工作,还从外地聘请了2名农产品加工人才、3名农业技术人员等。同时,青杠坝村还用好本村的人力资源,组建劳务公司,到周边乡镇承包工程。

村里产生集体经济壮大后,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利用土地及分红所得资金入股劳务公司及种养专业合作社,享有分红、就业等权利。

目前,青杠坝全村5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经济组织,1000多村民全部成了股民。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50万元。

“发展集体经济,落脚点是要让群众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冷朝刚说,去年村集体经济中有100多万元用于村里修建广场、美化绿化、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以及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形成了“村民自主—经济积累—反哺民生”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责任编辑/邓万里)

猜你喜欢

蓬莱高炉集体经济
蓬莱小面有性格
高炉炉前风口用电动葫芦改造实用技术
过大梅沙
高炉前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老妻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你不知道的蓬莱书法那些事儿
1280m3高炉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偏高的护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