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与乡的合唱

2016-11-03郎艳林

当代贵州 2016年30期
关键词:凯里

郎艳林

农民变市民,进城能就业,安居有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让苗乡侗寨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宋德美没有想到,自己也成了城里人。

她的家原来在凯里市大风洞镇,过去在凯里打工,一个月房租费400元,再加上水电费要七八百元。最令她担忧的是,孩子无法享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资源。

“现在好了,我们住进了城区安置点,就近就业,一家一个月七八千元的收入,孩子上学也享受到城市待遇。”宋德美高兴地说。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凯里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打造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美丽新家园。

凯麻同城催生“大凯里”

7月14日,记者来到凯里市下司镇清江村,村民们谈及“新凯里人”的生活,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2014年底,原属麻江县的下司镇、碧波镇正式成为凯里市的新成员。65岁的村民吴连英说,如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就能坐上公交车。而这,正得益于凯麻同城化的推动。

何为“同城化”?凯里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杰表示,“同城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制约,按照同一城市(地区)来统筹规划考虑,优化配置资源,以实现“规划统筹、交通同建、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游、环境同保”,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城市群的溢出效应、分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更加明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谋求外部经济给自身带来效益的重要战略。”罗杰说。

凯里作为黔东南州府所在地,经济总量一直占到全州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凯里也面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发展空间狭小、城市功能设施滞后等瓶颈。

凯麻同城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根据《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凯麻同城化区域包括凯里市、麻江县、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792平方公里。

为加快凯里的发展,凯里市和麻江县连为一体,实现同城化发展,把凯里、麻江两市县建设成为全州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成为黔东南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后的发展效果很明显。

凯里“变大”了,这是凯里市和麻江县两地干部群众心中最大的感受。

如今,从凯里城区穿过凯里经济开发区直到麻江县城,城市综合体连片开发,现代城市建筑风格与民族文化特色相得益彰,一栋栋生态移民安置房犹如雨后春笋,农民群众喜迁新居……

凯里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五纵八横”的道路交通网络,实施了滨江大道、凯开二线、炉山至下司城市干道、炉碧大道、三棵树至粮校城市主干道、下司至花桥百米大道、二龙至台盘城市主干道以及北京东路延伸段等一系列城市主干道,城市空间距离进一步缩短,加快了凯麻城市融入黔中经济区的步伐。

2015年,凯里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测评排位名列第7位,GDP增速排全省第1位,随着凯麻同城化的进一步推进,凯里对黔东南州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将越来越明显。

易地搬迁移出新天地

走进凯里市上马石片区移民安置点,一栋栋小高层楼房鳞次栉比,公园绿地、健身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

在老山和谐小区,共入住82户335人,全部来自龙场镇老山村。老山村距离凯里市龙场镇政府驻地9.5公里,位于鱼洞河左崖的坡顶上,是苗族聚居村寨,土壤贫瘠,尤其是缺水严重,日常饮水困难。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凯里市把易地搬迁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上马石、白午、鸭塘片区兴建移民安置点,为山区群众提供一个好的去处。

然而,移民户搬进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在新家安心居住下来。

对此,凯里不仅在移民安置房通了水和电,还配备了物业、安保、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公交、公园、广场等较为齐备的公共服务设施。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凯里明确移民子女入学与凯里市户籍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按“免试、相对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入园、入学。高中阶段按凯里市中考招生方案与凯里市户籍考生同等待遇录取。

通过多种配套设施和政策合力,移民户的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解决。

住在老山和谐小区二单元的杨胜金说,家长在凯里打工,总是惦记着两个上学的孩子,“刚搬到这里,村支书就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哪家有孩子需要读书,哪家需要找工作,都一一登记好给我们解决。”

同样搬来老山和谐小区的贫困户张永辉,全家6口人,所得安置房成本价13.44万元。在按政策享受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补助12万元和旧房拆除奖励9万元共计21万元后,同时通过市政府按每平方米200元发放装修奖励1.8万元、享受入住奖励5000元后,张永辉家没花一分钱就得以顺利入住,剩余资金9.86万元他打算作为进城创业就业发展资金。

目前,凯里市已落实安置房7908套,总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凯里市计划在今年规划实施市内易地扶贫搬迁2281户8970人,如今已集中交房1192户5469人。

技能培训破解就业难

对于乡村群众来说,进城容易,扎根难。难就难在没有谋生的技术、没有就业的渠道、没有创业资金。

凯里市充分发挥“3个15万元”创业政策的作用,积极为有意愿创业的群众打开创业的绿色通道,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特长和优势进行自主创业。

同时,凯里还在技能培训、金融支持等方面多管齐下。全市拿出800个就业岗位用于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百企帮扶”计划,通过动员城区内企业提供1200个岗位开展就业扶持。

住在富康居小区二单元的杨汪付一家三口,从凯棠乡杨家村搬来。因为自己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姐姐杨乃东联系了小区物管,请求给杨汪付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养家糊口。

物管公司了解情况后,安排杨汪付在小区里做环卫工,每月可以拿到1400元的工资,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

今年以来,凯里市还创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由财政、教育、科技、农林等部门筹措经费,对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学校分别在云谷田园、苗侗百草和苗妹非遗博物馆开设分校,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以农业种植、养殖科技知识等农业实用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兼顾农村贫困家庭需求开设其他实用技术技能等培训。

下司镇马场村村民王家林家有三亩地,农忙时节种水稻,农闲时节就种草莓。因为不懂技术,草莓一遭虫害,他就束手无策。

今年3月,王家林报名参加了技能培训。“老师上课都是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植,怎么预防病虫害,不同的病虫害要对症下药。”王家林说,“以前有病虫害就不知道怎么办,现在自己能够科学应对,一亩草莓差不多可以挣三万块钱,我们也算是职业农民了。”

农民变市民,进城能就业,安居有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正让苗乡侗寨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责任编辑/邓万里)

猜你喜欢

凯里
Application of Mind Map in Business English
Intention To Buy Counterfeit Goods of Chinese Jobbers in Guizhou Province, PRC
凯里:中国导演为何偏爱这座贵州小城
见过洛克菲勒
最漂亮的一个
遇到富人时
最快乐的一天
占卜出来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