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体系视域下建构课程核心探析
2016-11-03刘沛
刘沛
【摘要】本文以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黑白形式语言课程为例,反映教育者在高等美术教学改革中对课程核心价值的寻找与确立的过程。从对概念的梳理到课程设计及课改深化的方向和依据的挖掘,以课程改革的认识层次及思考路径的拓展,指明从社会价值体系出发去与时俱进地实现课程的改革,才能让其具有积极的效果和意义。同时也希望对其他的教学改革起到一些提示作用。
【关键词】社会价值体系 课程 黑白 文化自信 教学改革
本论文为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白形式语言应用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5XK091)。
课程在美术教育学科的谱系里处于下端,其上是美术学、设计学、和教育学、心理学,再上面是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而支撑这些的平台则是社会价值体系。就设置的课程而言,应当从上至下,与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方向一致,课程改革的开发设计应当要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与顶层设计相匹配,关注宏观和理论问题,从研究人们如何创造意义的社会学角度去介入,使新课程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从文化学的角度去介入,从人的认识出发,把课程的建立理解为一个理论统摄的应用,而非一个简单的实践型应用。这样课程定位才能明确、内涵容量扩大,有效覆盖面广,社会兼容性强,对其进行共享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也会带来社会价值的新增值。下面以我参与的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的《黑白形式语言》课程开发为例,来呈现我们对于课程的打磨及对于课改的思考,以自己认识提升的三个层次为解读路径,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我们对于课程所传达的社会价值体系寻找的动因及依据,为新课程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
1.深挖课程
《黑白形式语言》课程的黑白概念最初发端于对课题深挖的需要,也是针对在教学当中发现问题的应激反应。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的素描第一课是《素描体验》,在实践环节上对素描的构图、形状、色调等造型因素和基本表现技能进行了课题的拆分,目的是让学生对素描学习有较方便的体验之门。经过一个教学循环的实践,发现这种单元训练虽然方便解决技术问题,但是容易造成学生孤立的理解知识点,不利于素描整体观的建立。并且课程当中的环节较多,课题有相互重合的部分。考虑如何把《黑白灰色调》与后面的《正负形》和前面的《形状》整合起来,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我们将“色调”这个容量相对较小的课题推至根本,提出了“黑白”这个较大的概念:首先黑白是认识,是对立统一看待问题的方式。它使人认知外部世界的范围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推向一种精神性的境界。其次,黑白是变化的,丰富的。把对色调视觉的感受提升至“墨分五色”的理性高度,让学生理解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还因为黑白可以与形状产生直接的视觉联系,有时黑白就是以形状的样貌显现的。通过黑白的形状、空间层次表现到多元语言形式的构成,以“黑白”为线将素描的基础训练、造型能力训练和创作表达贯穿起来。这样的梳理不但让知识点的内涵更丰富了,同时也用概念把课程的体系建立起来了。因为黑白概念的确立是从对造型艺术的认识出发,在素描本质上去理解的,并以此辐射了整个素描教学。这次课程的调整中,我们以新概念的建立为突破口,试图向课程的本质探索,于是才有了对新课程设计的观察与思考。
2.设计课程
我们对于《黑白形式语言》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课程内部发展的需要,也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及要求。当今是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视觉的多样化发展也对现实进行着新的建构。在高等美术学院基础教学中,那种由单一的判断标准、单一的价值取向为基准的传统美术教育课程,目前已经无法适应作为视觉文化影响之下的多元化发展的美术教育教学。因此我们针对大量发展的设计类等新专业的需求,从与其专业对接的角度思考,以套餐的设计形式开设了五门课程,通过多口径的形式语言进行对接,同时以视觉素养培养为基础来拓展课程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其中黑白作为一种视觉素养,传达理想化的效果与崇高精神的力量的“形而上”意味,以万变不离其宗的艺术价值的本体对应,满足了无论是造型类还是设计类专业的视觉审美需求。再者黑与白那种对立与相互转变的活力,能让人远离浅表的视觉娱乐,借此作出更多的尝试,生成更多的视觉经验,并在转换或提炼中建立语言的自觉性,形成多元的视觉形式语言。无论在素描、中国画、油画、设计、工艺、还是在影视动画中,均可以通过黑白语言形式的不同阐述应对那些被普遍认知的视觉感受。因此作为新的形式语言课程,它的对应性更宽泛,更有开发价值。可以说在黑白形式语言课程设计时,我们已经把课程的意义建构作为我们优先考虑的选项,逐步把从知识、审美价值去寻找课程重建的中心,转化到从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输入课程体系,在敞开性的构建中去生成重要的课程核心。可这仅仅是新课程建立的基础,如何把课程打造成为精品则需要通过强大的动能输入来培育。
3.开发课程
课程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课改也在不断完善中。一个课程从无到有的建设相对容易,但是要让课程做精做强,做到具有影响力、引领力,达到被更多人共享的程度,不但要对课程的打磨更到位、还要让课程的包容力更大,这就要求课程定位的目标更高,更具引领的意义。《黑白形式语言》课程从开始到现在已有三个年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课程内容仍然在以西方美术造型系统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之下,中国传统造型教育实践积弱。如何突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西方化的单一模式,将中国传统美术引进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从人类文化的整体角度看待、研究,与西方美术互为参照,提供多元造型观念出发的基础,完善适合当代中国美术高等教育的造型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成为我们对课程背景的深层挖掘。我们发现黑与白不仅仅代表着两种极致的颜色,更是与中国的古代哲学、美学紧密相关,背后承载了东方的文化价值观。例如,中国古典哲学里,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知其白,守其黑,方为天下式”,反映的是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态度,通过知常达变孕育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例如“墨分五色”背后对应的中国文化观。把中华传统文化视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从理解课程存在的意义去开启,借助传统资源多元的黑白语言形式,诸如书法、篆刻、画像砖、民间剪纸、皮影等来丰富课程的内容。如果把这些信息通过课程传达给学生,等于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释放了出来,好比激活了自身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被传导到我们的认识和行动中,逐步会从文化自觉上升到文化自信,而信心指导行动,从而产生真正的文化自强,形成新的能量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利于文化价值的传播。既然黑白象征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那么黑与白的呈现为何不能从一种民族自信的视角再次出发来确立其新的价值?进一步整合研究,为中国传统美术进入现代美术教育并有效的推进中国美术发展提供切实的实践依据,这也是本课程研究内容的价值。从这点来说,《黑白形式语言》课程改革也成为参与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行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为课程注入文化自信的核心动力,找到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的载体,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因此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引用西方有一句谚语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光是从美学、科学的方法更新上去改革课程,而是提高认识,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去开发,让新的课程更与时俱进,通过文化的自我认同建立符合现代人本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中引入对社会价值体系的思考,正确引导教学发展的方向,才能按照人的主动性、普遍与特殊统一性、动态发展辩证性去提升教育的质量。在此可以把社会价值体系比喻成保障照明的发电机,通过它照亮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之地。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