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巴阡山、多瑙河、黑海
——罗马尼亚珍宝演绎璀璨中东欧文明(下)
2016-11-03文/董胤
文/董 胤
喀尔巴阡山、多瑙河、黑海
——罗马尼亚珍宝演绎璀璨中东欧文明(下)
文/董 胤
图1 “救世主”之圣母坛木版画 西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公元1350—1450年 普洛耶什蒂市普拉霍瓦县历史与考古博物馆藏
图2 圣坛门“大皇帝之门” 瓦拉几亚公国作坊制作公元1700—1800年 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的罗马尼亚文明(公元10—18世纪)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罗马尼亚形成瓦拉几亚1、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公国。在19世纪罗马尼亚统一以前,这三个公国呈三足鼎立之势,虽然互为邻邦,交流频繁,却又各自独立。它们的兴衰荣辱是这一时期罗马尼亚历史的主要脉络。
中世纪时期,在现罗马尼亚境内的特兰西瓦尼亚、多布罗加、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四个行省的土地上居住着罗马人。瓦拉几亚公国由巴萨拉布博格丹一世于14世纪初建立。摩尔多瓦公国始建于14世纪50年代。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将势力扩张至多瑙河岸,使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先后遭受其扩张政策的威胁。为此,罗马尼亚的统治者们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武装联盟以有效地抵御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这种状况一直维持至15世纪末。尽管他们最终未能使王国幸免沦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但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一直以来从未真正被奥斯曼人征服,并保留了自治权和自己的政治、宗教机构。16 世纪,特兰西瓦尼亚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匈牙利中部地区被奥斯曼人征服后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特兰西瓦尼亚也随之成为附庸于奥斯曼帝国政府下的自治公国。
这一时期,罗马尼亚文明深受东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无论是宗教用品,还是世俗生活器物,都受到晚期拜占庭文化、西欧文化、中欧文化、奥斯曼文化和东方神秘主义文化的影响。最终为现代罗马尼亚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我们在珍宝展中可以看到诸多熟悉的元素。圣像与圣像画
圣像一词源自于希腊语eikon一词,是形象、肖像之意。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家布尔加科夫说:“圣像是一种特殊的教会传统,只不过它不是口头和文字的,而是以色彩和形象体现的”。2东正教圣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圣像是指用颜料画在木板上的基督教形象,包括基督、圣母(图1)、天使、圣徒和节日场景的画像。但考古学、历史学上广义的圣像,还包括教堂壁画、马赛克、雕塑等。3公元15世纪之前,圣像就已经开始出现在罗马尼亚的各种场所。
公元16世纪中期之前,罗马尼亚圣像画的题材多是神圣人物肖像。起初,圣像画中仅使用如赭色、浓淡不同的棕色等较少颜色种类,后来色彩才逐渐丰富起来。圣像画的背景色通常为金色和蓝色,金色用于烘托宗教的庄严感和神圣感,蓝色则用来表现天空、大海或宗教服饰以烘托宗教意境。16至17世纪是圣像画艺术的发展阶段,教堂在建设中开始普遍使用圣像屏帏(图2),促进了圣像画作品的大幅增加。17世纪末,随着特兰西瓦尼亚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图,圣像画可被绘制于玻璃上的技术也传入当地。在18世纪的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城市地区的一些艺术家开始以西方圣像画为范本进行创作,而农村地区的画家则逐渐发展了一种具有本土乡村风格的画法。
图3 博扬三联祭祀木雕装饰 西欧晚期哥特风格公元1450—1500年 锡比乌市布鲁肯塔尔国家博物馆藏
注释:
1由于相邻地区对罗马尼亚人有不同称谓:日耳曼人和东罗马帝国称其为弗拉赫或布拉克,斯拉夫人称其为瓦拉赫或沃漯赫,这些称呼逐渐演变为瓦拉几亚这个名称。因此罗马尼亚公国也被外国人称为瓦拉几亚公国。吕章申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罗马尼亚珍宝展》,47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
2〔英〕布鲁斯—米特福德、威尔金森著,周继岚译《符号与象征》,1页,注释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3徐凤林《东正教圣像史》,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图4 圣美利求耶像与圣阿尔特米耶像 罗马尼亚本土风格公元1526年前 多布罗米尔绘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5(左下图、右上图、右下图)《四福音书》写本 公元1502年 祭司僧侣斯必利董编撰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3这件博扬三联祭祀木雕装饰发现于锡比乌县博扬福音派教会教堂的阁楼上。祭祀装饰又被称为祭坛神龛或祭坛作品,是一种窗扉形状的木质神龛,它包括主体部分和两侧的双翼(三联画)或多翼(多联画)部分。从 11 世纪开始,祭坛装饰成为许多教堂司祭席装饰的核心内容。祭坛装饰的制作较为复杂,需要分别掌握绘画、雕刻、金属工艺等技艺的多人合力才能最终完成,而复杂的制作过程也显示出了对宗教的虔诚。这件作品上描绘了《圣经》中的11个故事场景,中心描绘的是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坐在宝座上,中心左侧上下两区描绘的是“博士来拜”,是耶稣降生后东方三博士来朝拜的场面。上面是梅尔基奥,他托举的罐子里装有没药,象征波斯;下面左侧的巴尔萨扎怀抱装有乳香的罐子,象征阿拉伯;右侧加斯帕尔怀抱的罐中装有黄金,象征印度。右侧上区描绘的是耶稣与圣徒,下区是希律王聆听耶稣降临的预言。左侧板共有四区,上面两区描绘的是天使报喜,下面两区左侧为朝圣,右侧为耶稣降生。右侧板同样分为四区,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描绘的是在圣殿施教的耶稣、天使给牧羊人分享耶稣降临的喜信、无辜的大屠杀和逃亡埃及。此件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上面所表现的故事场景在时间顺序上与《圣经》不符,这就意味着画家并不了解圣经故事的规范顺序。
图6 《世界地理》 克劳德・德・布菲耶尔著 安非罗黑・霍迪尼译 公元1795年印刷出版 普洛耶什蒂市普拉霍瓦县历史与考古博物馆藏
教堂壁画
壁画是罗马尼亚中世纪时期绘画艺术中极具代表意义的画种之一,其作用主要用于装饰教堂的内壁。壁画的分布按层次划分,用来表现世界的等级和秩序。最上层区域的壁画描绘的是基督和圣母的主要生活故事,其次是旧约事件,再其次是反映教会生活的内容,最下层一般是身份不同的单独个人。
《圣美利求耶像》与《圣阿尔特米耶像》(图4)是19世纪末从阿尔杰什宫修道院卸下的34幅壁画中部分片段的自由组合——《武士神壁画》。这两尊真人大小的全身像位于最方便教徒们聚集的教堂前厅,是当时人们最为喜欢的武士神题材。人们经常祈祷武士神能够给基督教社区提供象征性的保护,以抵抗侵略。
书籍与印刷品
16世纪,印刷机被引进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17世纪,印刷机进入摩尔多瓦。起初印刷的书籍多为宗教和礼拜书籍。后来,人们也开始印刷文学、法律、教育和科学类等非宗教书籍。中世纪时期,在现罗马尼亚境内印刷的礼拜书籍大多图文并茂,这些彩图包括装饰性首字母、小幅插图、卷首插画和象征性图案,书的封皮上都包裹着金银材质的金属贴片,并装饰有宗教场景的图案。
圣典学著作《四福音书》(图5)是由斯特凡大公敕令布特纳修道院的祭司僧侣斯必利董编撰的,编撰时严格遵照《新约》中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的四个福音的顺序。其后捐赠给皮亚特拉—尼亚姆茨王宫。
图7 金花饰 且达德亚下巴尔特窖藏 西欧风格特兰西瓦尼亚作坊金匠“VR”制作克卢日—纳波卡市特兰西瓦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8 巴洛克风格银手链 西欧巴洛克风格 公元1700—1800年克卢日—纳波卡市特兰西瓦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9 累丝鎏金银腰带 西欧洛可可风格 公元1750—1800年克卢日—纳波卡市特兰西瓦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10 鎏金银礼仪扇 瓦拉几亚大公谢尔班・坎塔库济诺定制 特兰瓦尼西亚作坊金匠“EV”制作 公元1685年8月2 0日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11 “八纳吉雅”胸饰 公元1520—1521年 白银、绿色和蓝色珐琅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世界地理》(图6)是罗马尼亚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地理类著作。该书由法国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克劳德・德・布斐耶尔(1661—1737)撰著,后被译成各种文字出版。修道士安非罗黑・霍迪尼以意大利文《世界地理》为底本,将其翻译成罗马尼亚语,并在摩尔多瓦公国大主教亚科夫的资助下于1795年印刷出版。本书其中一个章节简要介绍了当时中国的历史、气候、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和民风民俗等。
图12 柜子 东欧复兴时代风格 1622年木匠巴尔托洛美欧・阿布内尔制于特兰瓦尼西亚作坊特尔古穆列什市穆列什县博物馆藏
图13 锡比乌皮带行会宝柜 西欧风格 公元1800年制作锡比乌市布鲁肯塔尔国家博物馆藏
珠宝首饰
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公国成立后,统治王朝开始出现保有首饰的需要,以此彰显他们在政治等级阶层中的崇高地位,由此推动了与首饰制作相关的贵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自15世纪开始,宫廷周围开始涌现金银匠铺。不过,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大公和富绅们的金银首饰多数都购自特兰西瓦尼亚,这是因为特兰西瓦尼亚的撒克逊人都是制作珠宝首饰的能工巧匠,他们不但精通抛光和雕刻工艺(图7),还擅长从欧洲装饰风格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应用于首饰的装饰工艺上(图8),他们甚至发明了一种将金银丝细工与珐琅相结合的特殊装饰工艺(图9),称之为“摩多・特兰西瓦诺”。自16世纪末,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的大公们开始从西欧的首饰店铺购买首饰。另一方面,在17世纪下半叶,得益于新加工工艺的引进,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的首饰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提高。18世纪的一个显著现象,便是特兰西瓦尼亚制作的首饰不再流行,威尼斯店铺大规模生产的首饰反而大行其道。
礼拜用品
特拉瓦尼西亚有着丰富的金、银等贵金属资源。中世纪的特兰西瓦尼亚,和礼拜用品(图10)有关的贵金属加工行业非常发达。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许多礼拜用品都委托特兰西瓦尼亚工匠制作,这些工匠既有手艺精湛的撒克逊金银匠人,也有本土作坊的金银匠。
图16 萨克仕服 摩尔多瓦作坊刺绣 西欧作坊纺织 公元1714—1715年 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图11这件“八纳吉雅”胸饰制作繁复,“八纳吉雅”在希腊语中意思是“圣中之圣”。“八纳吉雅”原是一种三角形圣餐饼,东正教在祈祷和礼仪时用它来代表圣母玛利亚,用于“八纳吉雅升天”的宗教仪式中。当前,这种宗教仪式仅在罗马尼亚、俄罗斯以及希腊的阿索斯山修道院还在保持举行。此仪式通常在修道院的食堂内举行:当信徒吃完饭后,由其中一位牧师(或修女)高举“八纳吉雅”祈祷并敬献给圣母玛利亚,然后分给每位信徒一小块圣餐饼。“八纳吉雅升天”即象征着圣母玛利亚升天。根据铭文可知,这件胸饰是由巴尔布・克拉友维斯库敬献给比斯特里察修道院的。他是这座修道院的创建者之一,并化名在此做了信徒。1520年至1521年间,他的儿子即瓦拉几亚公国奥尔特尼亚地区总督重新修缮了该修道院。
家具
罗马尼亚在中世纪时期,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的家庭通常使用木材制作床、桌、椅、嫁妆盒、碗橱和衣物架等家具。虽然罗马尼亚境内家具的类型大同小异,但15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的撒克逊木匠们开始将彩绘工艺应用于家具的制作,正是这些色彩艳丽的彩绘装饰让家具更显精致奢华,并在特拉瓦尼西亚地区风靡一时(图12)。现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博物馆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家具,其中以各种彩绘木箱数量最多,包含了保存衣物的箱子、嫁妆箱、行会中使用的木箱等(图13)(用来储藏行会的印章、会徽、资金和相关文件等)。
武器与打猎工具
中世纪,直剑、弓箭、长矛、短柄斧、钉头等是罗马尼亚步骑兵常用的武器,后来在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下,短剑和弯刀也被引进罗马尼亚。炮兵的武器主要为可发射木弹和石弹的射石炮、迫击炮和火绳枪(图14)。
图14 火药角 近东伊斯兰风格 疑为巴尔干作坊制作 公元1775—1880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服饰与丝织物
图15 圣幛帘 疑为意大利作坊制作 公元1693—1694 细丝绒、白银鎏金丝 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中世纪时期,服饰艺术也成为了艺术追求的一个方向,其重点集中在对制作衣物的材料以织物刺绣装饰的关注上。罗马尼亚服饰在中世纪时沿袭了拜占庭帝国的传统,以华丽的刺绣图案为装饰。此外,刺绣艺术还广泛用于大公宫廷、教堂、修道院的室内装饰(图15),制作奢华的礼拜用法衣(图16)。织锦则通常用于西欧。
各宫廷服饰的剪裁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其精美奢华之程度可与欧洲宫廷相媲美。由于原材料的匮乏,当地仅能生产羊毛、亚麻和大麻材质的布料,这些布料主要用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衣物制作。精英阶层则穿着金线织就的天鹅绒和丝绸衣物,这些衣物都购自弗洛伦萨、威尼斯、大马士革、阿勒坡等地的服装名店。
(本文作者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编/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