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轩读印
——战国古·楚
2016-11-03文/杨勇
文/杨 勇
容轩读印
文/杨勇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南方强国,疆域包括了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先后以郢(今湖北江陵)、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寿春(今安徽寿县)为都。强盛的国力,浪漫的民风,孕育了奇谲宏伟的楚文化。战国早期的楚系文字,使用区域在楚、越、蔡、曾等国,到了战国晚期,鲁国被楚国所灭,但只有短短近三十年,故文字影响并不是很大。今天我们见到的楚系印,大都是楚国印。
区夫相·敬
善何
干得
祝佯
公孙
丁□信
五阳
郘步
絑□
敬
士君子
场训·训
敬·信
佝□·敬
陈□
苛讯
□
印学史上有“印从书出”的说法,是说以书法入印,讲求笔墨韵味,以清代的邓石如为代表。“陈之新都”一印即是以书入印的典型代表。此印与楚简书法相比,无论是篆法结构,还是笔墨意韵,完全一脉相承,楚文字流丽奇诡的书风在此印中展露无遗。当然这种笔墨意趣与此印是凿而非铸不无关系,即凿刻产生了两头尖或一头尖一头大而锋芒显露的线条。整方印的印文有一种偏向右下的书写手势,多平行线条,使得印面秩序井然。在章法上,四个字三密一疏,“陈”“都”大,“新”“之”小,呈对角呼应,中部大块留红与四角及字内空间气息流通。在字法上,三个左右结构的字处理方法各不相同,“陈”字两部分左右错位,左耳旁小而偏上,“都”字的“邑”部窄而居中,“新”字两部分左低右高、左欹右正,二字上下咬合紧密,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整体来看,此印恣肆率真,凿刻娴熟凌厉,笔墨意味浓厚。
此印印文识读顺序有别于常规的顺时针方向,而是从右向左横向两次排列。篆刻家在刻制一方印章时印文要有一个主体基调,或取横势,或取纵势,或取斜势,其余各种矛盾对比都不能影响此基调,此印即是以斜取势的典型。首先,“司”字两横笔的下斜角度即出人意料,开局即奇险,整个字向右倾,“口”部下沉紧贴在字的右下,留出中间的大片空白,整个字的重心降低。“之”字两平行斜笔向左倾,刚好抵消“司”字的欹侧之势,并与“司”字头部两斜笔呼应,二者达到动态平衡。“寇”字宝盖头呈三角斜坡形,与下面“”字的两个三角斜坡相呼应,并与整体的斜势基调相统一。“”字在四字中形体最宽,金字旁紧接左边栏,“尔”旁略上提,自然扩展,“之”字为了避让,向右挪位,亦与边栏相接。另外,此印的边框很有特点,不与印面的外边缘平行,而是整体偏斜,既调节了印面结构,也增强了作品的写意性。
楚国是南方大国,战国时期疆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自春秋中期以降,形成了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字体系,楚国的文字崇尚秀丽,强调曲线的变化,显得绮丽多变。与之相关,楚国印的文字大都造型修长优美,线条婉转,富有笔意,“大”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此印二字布排一反常规,自左而右,中有界栏,据印文笔画多寡将印面分割成宽窄两部分。印面构图分割大胆,势态开张,长线条每笔均直冲边框,仿佛夺框欲出,这与楚简墨迹中常见的线条冲出边栏如出一辙。细加玩味,二字在自然豪迈中又见诸多机巧,如“大”字上下两部分略有错位,左边两斜笔呈平行状,而右边两斜笔坡度稍异。“”字广字头众多斜笔与“大”字相呼应,下面“贝”部两脚分叉,稳稳地支撑住字体,中部椭圆形的处理使得纵横强悍、欹斜交错的印面呈现出些许柔韵。
此方印文字左右穿插,上下错落,浑然一体。实际创作中,遇到几字笔画较少时,章法可参照此的处理方法。
“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代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此印方正平整,浑厚古拙。印面虽有阴线边栏界格,但并不是等分处理字形,右部“计”“官”二字所占不足二分之一,左部“之”“”占二分之一强。“计”“官”“”三个字刻得比较满,而“之”字白较多,且字左上角的边框留有气孔,并不完全封死。故整方印虽然笔画粗重,但丝毫不让人感到压抑和憋气,足见作者考虑得比较周全。
此印虽不甚大,写意性却极强,秉承了楚国文字浪漫的气质,不做过多的方折,线条多优美的弧形,富有笔意,字形上高矮相间,章法上强化疏密对比,右边“”“行”二字笔画少,却安排成一列,占一小半印面,且上小下大。“”字左右部件位置对调,同时“六”部上提。“行”字形体修长似小篆,但不似小篆的严谨整饬,左右两部分左小右大,左低右高,右部刚好穿插进上部“六”上提后留出的空间里。左列“”“之”“”三字笔画多,字形呈宽扁状,占印面的大半面积,特别是“之”“”二字,合占一个字的位置,纵向压缩到极致。“之”字的长横不作挺直状,而是后半段向上微弯,即避让开下面“”字的右部件,又显得潇洒飘逸。“”字左右离的很开,即拉宽了字形,又形成中间空地,与四周空地气息流通。“”字位于左上角,在五字中它的体格最大,略呈上窄下宽状,姿态坦然,头部的三角坡斜坡像是一顶不大不小的帽子,盖住下部。左边单人旁的竖画左斜,与右下角“行”字的左斜笔呼应。“贝”部圆圈部位并不浑圆,而是依空变形,里面两横略有角度的变化,下部两脚左右离的很开,显得字形更加稳当。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
责编/杨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