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
2016-11-03刘欢
刘欢
知识的双重价值表现为其使用价值和自身价值。若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就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同时“知识在被发现的过程中,人的理智精神的付出,成为它自身的价值,蕴涵着促进学生理智和精神发展的持续长远的作用力”。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先挖掘出知识的使用价值,才能进一步利用知识本身的价值。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武琼老师讲授的《捞铁牛》一课,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一、把专心听讲变成可操作的东西
课堂若没有学生的专心听讲,再完备的科学知识,再精心的备课,也不能将客体知识转化为主体知识。“有组织的知识”必须通过“有组织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利用文化中的智慧和审美资源,指导其理智的行动,从复杂的世界中创造意义和秩序”。
课堂上,武老师两次纠正“潜”字的读音时说:“瞧,错了就要改。如果不改,或者不在书上做记号,你就再一次读错了!”看到学生没有及时做笔记,她说:“别等老师给你派活儿呀!要变‘老师要我做事为‘我要做事。”
知识的完整性要求语文教师把规矩、习惯等细节纳入教学内容当中。在这节课上,武老师纠正、引导了孩子们不及时做笔记、看书不仔细、读书姿势不正确等种种不利于阅读的习惯。
武老师发现最后一排学生有说话现象,马上说:“哦,别人是四人一排,你们五个人坐在这一排,挤的话我给你们调一下?”课堂上,她不时地关注这几个孩子的注意力和行动是否跟上趟儿。她的公开课始终关注那些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这些及时提醒的话语显现出武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的确,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会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在大型公开观摩课上,很多老师就会犹豫:怎么纠正?能这样堂而皇之地指出吗?因为在内心,我们总想在观摩时把“我”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不能“自毁形象”。然而这样一来,教师很难把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最核心的任务,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
二、把握思维训练的核心,促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武琼老师没有课件辅助,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她的每个问题为什么都具有指导性?她的每句话为何都能讲到孩子的心里?因为她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教材、感悟规律、积累知识、应用语言等,让知识真正建构在学生的头脑中。
武老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怀丙和尚想尽办法”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教材中思维训练的核心,武老师把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准备工作,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怀丙和尚周密的逻辑、精确的计算等。如问题一:熟悉水性的人怎么会在上游找到了铁牛?(武老师用拳头和手掌演示铁牛在泥沙中滚动的样子,让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变得直观,很快理解这是知识的实际运用。)问题二:想办法用你的两只手表演“并船”。(一个孩子用铅笔做架子,两只手像挑担似的担住了这支笔。武老师请大家看他的表演,引导“这不是并船,只是连船,并船是要紧紧地把两只大船并排起来尽量不留空隙”,之后肯定孩子所搭的架子很有想象力。)
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我们平日用了太多的时间在研究“怎么教”,而未能好好思考所教的知识具有什么特性才足以转化为能力。课堂上带给学生的知识,一应具备可传递性,否则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应具有完整性,否则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武琼老师用她的课堂教学告诉我们,最好的状态出自最简单、最平常的心。正如她所说:“用最朴素的方式、最扎实的过程,做最简单、最实用的事。”(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