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观的反思与当代教育精神的走向

2016-11-02龙宝新

今日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理性价值

韧性目的精神、创新精神、生态伦理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当代教育精神铸造的必然路向,是新理性观在教育领域内的再生与延伸。

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当我们谈论重塑教育理性精神时,到底在谈论什么?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非理性”的吗?事实并非如此,如陕西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龙宝新教授所言,“人所从事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各种理性参与的结果”。多年来,教育也一直在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生命理性等各种理性之间迂回前行。在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转型期,在法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的引领下,重新思考教育的理性精神,在不同层面的教育主体间达成新的共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性从作为人的本质的一种表征到指称人的认知、思维和德性特征,再分化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批判理性、交往理性等多面性的存在物,直到后现代主义对其专制性、线性、失调性的攻击,理性观经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尽管如此,当代学者仍然坚信:后现代主义没有消解掉理性的内核,理性精神的主体仍然健在。为此,许多学者做出了努力,主要出现了两种路向:一个是莫兰的复杂理性观,他倡导复杂、开放、动态的理性主义,把“反思理性”和“重组理性”看作理性的主体。另一个是我国部分学者的统一理性观,将理性看作规定与超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逻辑与非逻辑、基础与非基础、认识与价值的统一。

本文试图从理性观的内在调适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理性观。笔者认为,理性就是一种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意识和整合机制。由于它指向的对象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理性形式:当这种意识指向人对客观世界的建构活动时就表现为工具理性;当它指向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时就表现为价值理性;当它指向对自己生命活动的关照时就表现为生命理性或直觉理性;当它指向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审视时就表现为批判理性,等等。人所从事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各种理性参与的结果,人的价值取向担负着对各种理性整合的使命,是人对各种理性自觉整合的体现。个体理性形式内在的整合结果体现为个人的理性,个体理性之间的整合形成群体理性,群体理性的整合构成人类理性。因此,理性不仅是多面的,而且是生成的,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教育精神也将会不断地被调适。目前,面对濒临破碎的理性观,我们必须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在新理性观的指导下重新铸造教育精神,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

一、韧性目的精神:形成兼容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见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性的象征,是把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个体理性整合为群体理性,并使整个教育行动理性化的重要依托。教育目的能否合理地保持预成和生成之间的张力是拯救理性僵化和理性匮乏的教育形态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对形成教育目的各种权力资源进行重新分解和配置,以推动教育目的的层次化和民主化。教育目的的确立应积极倾听、关怀各个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对教育的合理期待和诉求,使所有关切教育人士展开对话、交流,获致共识、共鸣。教育目的的生命不在于它是否能超越时空的隧道,而在于它能否壮大教育可持续性的生存能力。教育目的是连接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见的枢纽。健全的教育目的既应该兼顾到一个时代的主导价值选择,又要谨慎考虑一个时代的主流教育理念,还要顾及教育活动利益群体的教育意见,为理性教育精神的生成畅通渠道,确保理性精神在教育领域内的生命力。

二、创新精神: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生命理性整合的必由之路

理性精神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体现着人的行动的目的性和手段性, 是理性有序性的表现;生命理性体现着人的行为的无序性和直觉性,理性精神是在有序与无序的相互反馈、相互触发、相互适应中生成的。其实,理性精神的发展不仅需要其内在的相反相成式的互动,更需要在其二元对立冲突中进行新的“拼接”和创新。王治河教授指出,“过度的有序和过度的无序都是与真正的创造格格不入”,真正的创造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当代教育精神必须以创新精神为依托,实现不同理性视界的融合和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创新精神要求我们对教育事件的处理必须坚持多元共生的观点。每种理性都是对同一教育事物从不同视角把握的结果,工具理性更强调手段的有效性,价值理性更强调目的的合理性,而生命理性更重视教育主体生命活动的自由性。对教育事件的理性处理不是固守一端,而是在各个理性视角进行对话的基础上“踩出”一条更为合理的路径,以使各种理性得到合理的兼容。所以,创新是实现理性精神在教育领域内整合的关节点,只有在创新中才能设计出更合理、更有效地缓解各种理性内在冲突的途径,使人的不同的理性力量得到恰当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保证教育精神永远具有内聚力和生发力。

三、生态伦理精神:实现教育理性可持续增长的底线

不同理性类型总是在冲突中确立自己在个体理性、群体理性和人类理性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冲突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生态伦理。所谓生态伦理就是强调一种理性地位高低的确立应以不损害其他理性的正常发展为底线。因为不同理性类型在整个理性体系中处于有机构成、相互影响的状态,顾此失彼或恣意放纵某一理性必然会导致整个理性的危机,进而影响每种理性功能的正常释放。生态伦理是教育领域的可持续精神,是教育理性精神的底线法则;生态伦理是各种理性和谐共处、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的生命线。它将各种理性精神在教育整体追求的大旗下关联起来,为各种教育行动理性化提供基本依据。因此,新的教育精神更强调教育主体在处理各种价值冲突中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教育实践中把学习者的终身发展能力和当前学习生活需要统一起来,在教育研究中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起来,以求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的教育发展之路。可见,生态伦理应是构建当代教育精神必须考虑的法则。

四、批判精神:增强元理性对教育精神的监控力

理性精神的偏差和缺失需要理性自己来匡正和充盈,理性在为人的行为和精神立法的时候必须为自己立法。元理性精神就是对理性自身合理性的追问、对自身运转过程的检视和对不同时期主导教育精神理性的反省意识,是对教育中理性行为的自觉意识。没有元理性精神的参与,教育理性精神的建构将逃逸出教育主体的规约,最终可能衍生出异化的教育精神。元理性精神还要针对时代需要对各种理性进行合理安排,为各种理性划定自己的合法领地,保证教育理性精神的合理运用和动态调适,以顺应不同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元理性的参与必将有助于确保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生命理性在教育精神中的动态平衡。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摘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理性价值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