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太宗《帝范》研究文献综述

2016-11-02廖玭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体学唐太宗

廖玭

摘 要:《帝范》是唐太宗讲述为君之道的著作,文学性强,思想深邃。前人的研究大多注重其政治作用,从文学的角度关照《帝范》者比较少。《帝范》的研究还有很多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上,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文体学角度和海外接受的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帝范》 唐太宗 文学思想 文体学 海外接受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唐太宗《帝范》研究(项目编号:1400210011)的阶段性成果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作《帝范》以教育太子李治。《帝范》因为是太宗之御作,更因为其在家训特别是帝训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千年来,不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皇族王者,历朝历代的人都对之非常重视。尤其是它的教化作用常常被重视,历代也颇有研究着对其作出了自己的阐释。时代总是在不断前进、发展,任何学术的研究都不应该一头扎进古时候,更不能为了复古而复古,而需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以当代人的眼光作出当代的解释”①。在新世纪,面对同样的课题,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方法,得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结论,从而推动学术和知识的发展。

当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前代的学者大儒已经进行了几千年的探索,其中总结的一些一般规律,已经被长期运用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对于这些方法,我们必须传承,并且要很好地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去。

基于这些认识,对唐太宗的《帝范》研究,有必要对前人的努力做一些总结,以更好地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服务。

一、《帝范》的版本

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著作的版本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古籍在传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版本。而是否为善本对于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考证《帝范》,在正史中,最早记录在《旧唐书·经籍志》,有四卷。后《新唐书·艺文志》亦有《帝范》四卷,新旧唐书里所言均是贾行注本。然而《旧唐书·敬宗本纪》又称:“宝历二年,秘书省著作郎韦公肃注是书以进。”②又可知唐时已有两个注本。当然唐朝的两个注本是最接近太宗时代的本子,也是最早的注本,从而是最具有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本子。然新旧唐书毕竟是一部史书,文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书中并未录《帝范》全文。而真正收《帝范》全文的史书,要等到脱脱的《宋史》,宋濂《元史》亦收帝范全文,不幸的是,二者均已佚。

南宋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晁公武的《读书志》载《帝范》,然仅有六篇。同为南宋的大藏书家陈振孙在他著名的学术著作《直斋书录解题》中亦称一卷。由此可见在南宋时此书存世并不完整。又考元泰定二年(1324),元大军征云南僰夷时第一次得《帝范》完书③。此印证了宋时《帝范》不全之说法。

明朝关于帝范的记载比较少,但是《永乐大典》收录了这部作品,因为《四库全书总目》载:“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备。”④按照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要求,四库馆臣在修撰《四库全书》时一律择善本录之,而这项浩大的文学工程搜集整个华夏宇内之藏书。由此,亦可说明一个问题,即当时清人所能看到的《帝范》本子里,《永乐大典》所收为最善本。虽然《永乐大典》于清末战乱中几乎全部被毁,但因四库馆臣将其所载《帝范》收录《四库全书》,永乐本《帝范》在清朝得到了流传。后乾隆武英殿聚珍本和咸丰粤雅堂丛书初编本皆由此而来。

日本对《帝范》的思想很重视,也曾经对此书作校注,著名的有明和四年(1767)元宽苞卿奉召注本,现藏于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此本也是现在国内能看到的本子。

二、前人的研究

《帝范》虽为唐代著作,然研究者并不是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流传的中断。正如前文所述,于官,《旧唐书》和《新唐书》里虽然有提及两家注释研究,然并未全文收录,所以后人并不能看到其书。于私,南宋时晁公武和陈振孙两位大家所见的本子也仅为残本。《四库全书总目》载《永乐大典》本《帝范》“后有元吴莱跋”⑤,今亦不可见。后罗振玉对《帝范》进行了校注,著有《帝范二卷附校记》和《帝范校补》一卷。秦泉所编《中华家训经典大全集》亦收录《帝范》,并且作了评价。

总结前人观点,主要观点有三。

第一,太宗作此书,其良苦用心,足以见他是一位爱民的君主。

太宗非常重视对皇子与诸王的训诫,针对不同的对象,训诫内容也有所不同。而其中,他又最看重对太子李治的培养,于是在晚年时作《帝范》教导李治。在《帝范》的前序,太宗讲明自己撰写《帝范》之目的是“聚其要言,以为近诫”⑥。

同样在前序,他对李治说:“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⑦此语道出了太宗写《帝范》的出发点正是源于对李治的不放心,而其目的,自然是教导李治为君之道。对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读此语,反复咀嚼,唐太宗心中之忧虑涌上心头,如冷风袭来,无人不感其为君为父之良苦用心,其对黎明百姓之担忧亦跃然纸上。”⑧

《帝范·务农第十》言:“食为人天,农为政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志廉耻。故躬耕东郊,敬授人时。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家无一年之服,不足御寒暑。”⑨对此,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此书重农本,仓廪躬耕、水旱寒服之谈,实所见爱民思民之心,概唐太宗一生心系子民矣。”⑩

第二,《帝范》谈及治国的方方面面,以小见大,由小及大,深入阐释了为君之道。现存《帝范》全书共四卷,分十二篇,另有前序与后序。正文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个方面,对帝王如何修身治国的纲领问题作了全面的阐释与训诫,希望李治成为守业之主。《君体》之“宽大其志”、“平正其心”,《审官》之“智者取其谋,勇者取其威”、“委任责成,不劳而化”,《赏罚》之如《书》所言“无偏无党”,《务农》之“食为人天”、“劝穑务农”、“遏奢禁丽”,《阅武》《崇文》之强调文武不可偏废,皆是皇帝必须具备的品质。

罗振玉在《帝范二卷附校记》中说:“唐太宗废寝忘食,心在社稷,故每常沉思,终成此作。其从君体为端论述,再而建亲,再而求贤,再而审官、纳谏云云,于十二篇之中,事无巨细,尽书能想之事。又常于细微之处引出普世常理,各篇之中,有文有武,有内有外,赏罚具囊,真乃面面俱到,不愧为帝范。”11闫续瑞在博士论文《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中说:“唐太宗的《帝范》与以往的家训不同的是它具有空前的完整性和思想深度,在于它从广阔的面上深入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论述了为君之道。”12

第三,《帝范》作为唐太宗的作品,其治国思想对后世君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就《帝范》的接受历史而言的。作为开拓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的作品自然会引起后人强烈的注意,帝王和士大夫都会从中学习治国理念。后世的帝王学著作中,既有出自皇帝御笔的,也有由大臣撰写的。由大臣撰写的,如宋朝范祖禹的《帝学》、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朝丘浚的《大学衍义补》、湛若水的《圣学格物通》等。出自皇帝御笔的,如明成祖的《圣学心法》、明宣宗的《帝训》等。

前所述晁公武、陈振孙及罗振玉等的评注皆表明了后世对《帝范》接受的一些状况。晁公武又有言:“《帝范》一出,李唐一朝,太宗以后皇帝均有所习,考其为太子必读之书。后唐朝廷腐朽,概多忘此训耳。且论国朝,自太祖以降,皇上皆习其中精华,因其有助大宋兴盛哉。”13《四库全书总目》评明宣宗《帝训》:“此书对唐太宗《帝范》多有承袭之处,概明宣宗对《帝范》有所习。”14清朝乾隆皇帝对《帝范》很重视,他特下旨刻武英殿聚珍本《帝范》,并告诫皇子“当悉习之”15。

总而言之,在前人的研究中,多是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解读《帝范》,重点放在其思想性的研究。秦泉所编《中华家训经典大全集》倒是对《帝范》的文学性有所提及,认为此书“文字简练,语言生动,论点明确”,“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16。在这种背景下,从文学及文学史的角度研究《帝范》,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

三、未来可做的研究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主,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由于帝王这一身份的特殊性,他的文学造诣远远不如政治上的成就受人重视,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唐太宗及其文献并不多见。而事实是,从唐太宗的传世著作来看,把他当作文学家,从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关照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帝范》是唐太宗根据自己毕生的经历而写的一部论述人君之道的政治著作,然全文微言大义,引经据典,论述充分,广用修辞,思想深邃,独具风格,行文生动,文采斐然,亦不失为一部文学佳作。作为初唐时期一位杰出的君主,其文学和思想倾向对整个唐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对周边藩国和整个东亚、东南亚有深远影响,而盛世唐朝对周边的影响尤为明显。一般士大夫文人的作品足以深刻影响周边民族、国家,更何况是大唐天子太宗的御笔之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可以做《帝范》在周边国家的接受研究。

具体来说,今后的研究中,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开掘。

第一,文学性角度研究。通过对作品修辞、用典、思想、风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文学欣赏的审美层面对《帝范》有一个完整而深层的把握。《帝范》的用典非常丰富,“是以翠妫荐唐尧之德,元圭赐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开八百之祚;素灵表瑞,汉启重世之基”,“ 朝有千臣,昭公去國而不悟;弓無九石,寧一終身而不知。以疏間親,宋有伊戾之艤;以邪敗正,楚有郤宛之誅”17,诸如此类,俯拾皆是。唐太宗正是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教导后世从中吸取积极的经验,避免犯重复的错误,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8。

任何文学都离不开修辞,修辞是文学区别于历史的重要特征。“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決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尤假物而為大”19,唐太宗在《帝范》中经常运用天地万物、时节变化等具体的物象作比喻,以此说明君民关系、文武关系以及国家强弱的差别。另外,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也很成熟。这些都大大加强了《帝范》的文学性,而在前代的研究当中,很少有人对此作深入的论述。《帝范》虽为皇帝所作,然唐太宗是爱民的君主,且他写《帝范》是给太子看的,此时他又是一位父亲。因此,不论是于君还是于父,唐太宗均饱含感情,他言辞恳切,其感情真挚、深切。可以说,它的文学性极其有待开掘。

第二,文学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以《帝范》为主,结合他的其他作品,从中开掘唐太宗的政治、文学和哲学思想,将之置于唐代文学的历史生态中进行研究,可以寻找出唐太宗的思想对唐代文人思想和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这能够为理解唐代文学思想和文学现象增添一个视角。

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文学作品成果众多,文学思想开放多元。唐太宗作为唐前期拥有帝王身份的文学家,其文学思想和哲学思对整个唐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帝范》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文学的态度,即崇尚雍容典雅,倾向思想与形式并重——他把内心的情感注入到了优美典丽的骈文中。哲学上,唐太宗首先当然崇尚儒家,然其行文中亦透露出老庄道家思想的豁达,《赏罚》篇又体现出功过分明的法家思想。《帝范》共有十二篇之多来论述为君之道,足以见唐太宗整体的思想。他在《崇文》篇说:“至若长气亘地,成败定乎笔端;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当此之际,则贵干戈而贱庠序。及乎海岳既晏,波尘已清,偃七德之余威,敷九功之大化。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20这段话充分论述了文武不可偏废,当根据时局有所偏倚的道理,体现出唐太宗辩证的、发展的哲学思想。

我们需要将他的文学思想和哲学置于整个唐代文学思想史中进行考察,进而明确这些思想在整个唐代文学思想史上的位置。

第三,文体学角度。中国古典文学文体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以后将会大有作为。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起源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入唐以来影响渐衰。然而《帝范》以骈文书写,唐太宗对骈文的喜爱和运用对骈文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使骈文成为唐朝的官书文体。我们可从文体学的角度考察探求《帝范》作为骈文的特点及其对后世骈文的影响。扩展开来,亦可以此为出发点,深入研究骈文与帝训、家训的关系及其关系史。

第四,海外接受研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帝范》的问世受到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接受,就现在看来,日本的材料比较多,研究起来比较方便。相比之下,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的文献几乎很少被国内提到。未来,我们可以加强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合作,发掘周边文献,开展《帝范》在海外的接受研究。这对于加强整个东亚文化圈内部的文化往来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语

前人的努力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前人的成果,我们要充分肯定。当然,也要更加捕捉到前人的研究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尚未开拓的领域。要抓住前人研究的空白点,以文献为基础,脚踏实地,从文学性、文学思想史、文体学和海外接受研究等角度对《帝范》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 陈思和.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M].济南:上东教育出版社,1999:17.

② 刘昫.旧唐书[M].本纪十七·敬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627.

③ 宋濂.元史[M].本纪第二十九·泰定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子部·儒家类一·帝范四卷。

⑤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子部·儒家类一·帝范四卷。

⑥ 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5.

⑦ 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6.

⑧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袁州本.

⑨ 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

⑩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武英殿聚珍本。

11 罗振玉.帝范二卷附校记[M].民国十三年东方学会排印本。

12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2.

13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袁州本.

14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三·子部·儒家类三·帝训三卷.

15 赵尔巽.清史稿[M].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817.

16 秦泉.中华家训经典大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86.

17 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34.

18 刘昫.旧唐书[M].本纪第二·太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118.

19 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

20 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

参考文献

[1] 唐太宗.帝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袁州本.

[6]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武英殿聚珍本.

[7] 永紝.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 罗振玉.帝范二卷附校记[M].民国十三年东方学会排印本.

[9] 陈思和.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M].济南:上东教育出版社,1999.

[10] 秦泉.中华家训经典大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11]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文体学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唐太宗 善听劝谏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Oprah Winfrey’s Speech at the Golden Globes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探究利用文体学知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