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层次论视角下的《玉书》翻译研究

2016-11-02沈玉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造

沈玉龙

摘 要:朱迪特·戈蒂耶创造性地翻译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大作,并冠以《玉书》之名出版。《玉书》一经面世即在西方学界招致争议。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再创造还是文本的错误解读导致的不忠实?本文拟从许钧提出的翻译层次论入手,试图客观解读《玉书》的翻译。

关键词:朱迪特·戈蒂耶 《玉书》 创造 翻译层次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法国文艺评价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1867年,法国勒梅尔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诗歌的译本,随后它被7次再版。它就是《玉书》(Le Livre de Jade)。玉书共收录71首中国诗歌的译作,其中包括李白、杜甫等声誉斐然的大家。这本译著的作者正是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法国作家特奥菲尔·戈蒂耶的女儿朱迪特·戈蒂耶(Judith·Gautier)。

朱迪特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著名的女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也是第一个入选龚古尔文学院的女院士,她创作的作品大多以异国为背景,对远东尤其是中国情有独钟。”[1]她曾在《奇特的民众》中这样写道:“中国是诗人的天堂。”也许正是她独特的中国情结以及对中国诗歌的热爱造就了这部传奇性译作。

二、《玉书》成书的情感渊源:流淌于血液中的中国情结

(一)文学氛围的熏陶

朱迪特的文学创作生涯深受其父亲的影响。

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常鼓励她写作。波德莱尔译自爱伦·坡的Euréka出版后,朱迪特的父亲便让其写一个详细的分析文章。一周后这篇文章便完结交给父亲。父亲瞒着朱迪特以“朱迪特·沃尔特”的笔名只字未改地发表在了Moniteur universel上。八天后,她就收到了波德莱尔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一个女孩能够写出如此精到的分析文章感到惊讶,认为她“做了她那个年纪本做不到的事”,也是“那些自称文人的人无法做到的”[2]。

(二)浓于血水的中国情结

朱迪特的父亲曾直言不讳:“我所爱的就在中国”。诚然,作为帕尔纳斯学派的先驱,戈蒂耶对中国的热爱全部都融入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中。1835年发表的《Chinoiserie》直接表达了他对一位居住在一座精致的瓷楼中的中国女子的爱慕。有学者这样评价戈蒂耶:他也许是“十九世纪第一个通过中文作品的译本来探究艺术可能性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法国作家。”[3]

而这份浓浓的中国情结也无意识地熏陶了自己的女儿。龚古尔兄弟曾将朱迪特和埃斯特尔姐妹俩描述为“其父亲对东方的思念的女儿”。[4]她的著作《中国龙》就是直接描写中国的作品。自然,这份中国情结最终也促使她翻译“不可翻译的”诗歌。

(三)丁敦龄的到来

丁敦龄,何许人也?

据朱迪特的回忆录记载,丁敦龄“被澳门主教卡莱丽带至法国参与编纂一本中法词典,但后来卡莱丽离世,这个中国人就被解雇了。”当朱迪特的父亲得知这位中国人的存在时,他深切同情这个无依无靠的中国人的不幸遭遇。钟爱中国古老文化的他就决定聘请丁教授教他两个女儿中文。

而后朱迪特表达了她想翻译“不可译的”诗歌,于是二人便“常去黎塞留大街的图书馆,发现符合他们口味的诗歌后便复制下来,最后因为其父亲的帮助,他们可以直接将书籍带回家阅览。”正是在丁敦龄的协助下,朱迪特得以在把握原文的基础性,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诗歌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给法文读者。《玉书》也由此题献给“中国诗人丁敦龄”。

三、《玉书》风格分析

《玉书》面世后便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穆里尔·德特里对《玉书》的翻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其《Le Livre de Jade de Judith Gautier:un livre pionnier》一文中,她叙述了这本书的成书经历,并高瞻远瞩地指出朱迪特译作中的“创造”成分。但德特里同时也指出此种方法的缺陷:“朱迪特极大关注法语译文,但却没有足够地照顾到诗歌原文。”[5]

笔者纵览整本译作,认为《玉书》整体风格有以下三点值得提出:

首先,《玉书》主题清晰,章节划分明了;

在1867年的版本中,朱迪特将《玉书》分为“恋人( Les Amoureux )、月( La Lune ) 、秋( L'automne )、旅人( Les Voyageurs )、酒( Le Vin)、战争( La Guerre )以及诗人( Les Poètes )”共六个章节,而在1933年再版时增加了“宫廷(La Cour)”这一主题。当然,这些主题自然是译者创造最典型的体现。例如在“旅人”这一主题下,译者收录包括李白、苏东坡以及丁敦龄在内的多位诗人对旅途之事的诗作,如李白的《送友人》(un départ d'un ami)。

其次,《玉书》中国文化气息浓厚;

《玉书》可谓是充盈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包含着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意象,“譬如‘几多秋日的寒风将我的热情打碎,‘她骑马漫步在月光下撒满柳叶碎影的小径上等等”。[7]不仅如此,1933年的《玉书》中还加入7幅古香古色的插图:鸟儿啁啾图、楚河之上、人面桃花相印红、去池里、从西窗边望去、当我讴歌这自然时、苏轼骑马入云霄。这些插图颇有水墨丹青中国画之意境,浓浓的中国文化在译作中慢条斯理地展现出来。

最后,《玉书》区别于中国古典诗歌形式,以散文叙事诗的形式呈现。

毫无疑问,《玉书》在最大程度上照顾了法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并未注重形式的一致甚至是音律的和谐,而是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中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离愁哀思以及豁达忧郁。

四、层次论视角下的《玉书》翻译

再展开本节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孟华教授回译自《玉书》中的《玉阶怨》:

“玉阶闪烁着露水的光芒。

在这漫漫长夜中,任袜子的薄纱和宫袍的拖裙被露水打湿,挂满晶莹的露珠,皇后拾阶缓缓而上。

她在亭阶上停下步,然后垂下水晶帘。水晶帘如瀑布般落下,瀑布下人们看到了太阳。

当清脆的叮咚声平息时,忧郁而长时间沉思的她,透过珠帘,注视着秋月在闪闪发光。”

许钧提出,翻译有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语义层次和美学层次。

所谓的基础层次,“指的是两种不同语言赖以转换的基础。”而这赖以转换的基础就是“具有全人类的思维”,而“语言知识思维的一种材料”。[8]而思维的不同造就了表达形式的差异。朱迪特面对法文受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那个时代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晦涩难懂的中国诗歌自然不能够深入理解。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时,朱迪特并没有按照《玉阶怨》本来的五言绝句形式展现,而是以行文并不紧凑的抒情散文诗来呈现。

而翻译的语义层次,即包括“词汇意义、句子结构意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意义”。拿捏好语义层次,对于准确传达原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比原文可以发现,“水晶帘如瀑布般落下,瀑布下人们看到了太阳”一句略显突兀,似乎作者在翻译时并未忠实原文。虽有学者指出可能是朱迪特迷恋于汉字拆字游戏,将原诗中的“晶”字拆解为三个“日”,故而以“太阳”来固化视觉效果。但是,朱迪特的中文水平并不高,而其老师丁敦龄也几乎不懂法文。在朱迪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朱迪特在第一次与丁敦龄见面时,他们尝试交流几句,但因他几乎不懂法语,所以交流不是很便利”。所以对于译者的朱迪特来说,把握原文的语义层次实在是个很大的挑战。但译者在解码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层次是客观存在的。译者首先就是审美者。朱迪特在审视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上是成功的。原作品的美学特征也激发了译者的美感。这就直接导致朱迪特在传递审美时选择了独特的方式—创造加想象力。语言给朱迪特带来极大的障碍,但译者创造性的想象力令读者惊叹。她会使用“露珠、秋月”等意象传递美感,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将文学翻译的美学层次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玉书》最大的成功。

五、结论

《玉书》完美地阐释了翻译这种创造性叛逆的活动。流淌于血液的中国情结是《玉书》成文的精神基础,而丁敦龄的出现推动了这次翻译活动的进行。诚然,朱迪特汉语水平有限,但是作为译者的她在解读以及传递中国诗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形式是值得肯定的。《玉书》也为推动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顺江,丁欣.从解构主义看朱迪特·戈蒂耶在《玉书》·中的创造性翻译[J].法国研究,2014(3):73-77.

[2] J.Gautier,Le collier des jours : le second rang du collier,38-185.

[3] William Schwartz. The Imaginative Interpretation ofthe Far East in French Literature, 1800-1925. Paris:Champion,1927,17.

[4] Yu,Pauline. 2007.“"your Alabaster in This Porcelain": Judith Gautier's "le Livre De Jade"”. PMLA 122 (2).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464╞82.,p423)

[5] Muriel Détrie. "Le livre de jade de Judith Gautier: Unlivre pionnier." Revue de litterature comparee 633(1989): 301-24.

[6] Judith Gautier. Le Livre de Jade,Paris Lemarre,1867:3-9

[7] 孟华.试论汉学构建形象之功能——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4-101.

[8] 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1-11.

猜你喜欢

创造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创造与道德的关系探析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浅谈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美术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的研究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网络话语在当代语境下的思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