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英译中成语的翻译研究

2016-11-02李潭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庄子成语

李潭

摘 要:分析汪榕培的《庄子》英语全译本中成语的处理方法。为了实现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艺术风采的目标,译者对于书中大部分的成语采用直译的方法,尽最大努力保留原文的形式;对于蕴含意义在文中处于第一位,原成语的比喻形象难以在译本中再现的成语则采用意译的方法;对于含有汉语地名和人名的成语,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较好实现了忠实性与可读性的同一。

关键词:《庄子》 成语 英译方法

一、《庄子》书中成语的构成方式和结构特征

作为中国先秦文学中的重要典籍,《庄子》以它斑斓多彩的文学色彩和深邃隽永的哲学思想著称于世。该书中的成语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据统计,《庄子》全书共计65182字,其中直接取自该书的成语179条,由该书词语或短句改编而成的成语多达320余条,其数量远超其他的先秦诸子之书。[1]《庄子》中的成语主要以取自原文、变换词语和改变顺序等方式构成。

《庄子》中的成语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从每个成语的字数看,从三个字到七个字不等,这就使《庄子》的语句长短交替,文学色彩浓厚。三个字组成的成语有出自《让王》的“不敢当”,出自《盗跖》的“抱柱信”以及出自《逍遥游》的“一枝安”等。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在《庄子》中占大多数,如内圣外王、栉风沐雨、变化无常、送往迎来,直木先伐等。除了大量存在的四字格成语外,《庄子》中还有大量的五个字、六个字和多个字组成的成语。如出自《逍遥游》的“无何有之乡”和《盗跖》的“无置锥之地”,出自《田子方》的“哀莫大于心死”和《秋水》的“夏虫不可语冰”。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是《山木》中的相关描述的提炼。从出自《庄子》成语的语法结构看,有联合(送往迎来、亦步亦趋)、偏正(井底之蛙、害群之马)、述宾(望洋兴叹、以管窥天)、主谓(庖丁解牛、白驹过隙)、兼语(使蚊负山、咳唾成珠)、连动(捉襟见肘、得心应手)、紧缩(有名无实、官止神行)和述补(相濡以沫、失之交臂)等结构。

二、汉语成语一般的处理方法

汉语成语种类繁多,或取自历史文化典故,或语言平铺直叙,形象鲜明直观,也有的成语由于受到汉语注重结构对称、音韵协调的影响,成语英译时应根据不同成语的特点灵活选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对于用具体形象来描述抽象概念的成语,若直接翻译成英语不会产生违反译语规则、引起错误联想等问题,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如“雨后春笋”可以译为“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shower”。直译的优势在于可以保留成语的表达方式、比喻形象以及修辞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成语语义的整体性,有些成语表达的意义不能从组成成语的每个字中猜测。这时若用直译的方法将成语译成英语,会使译文读者很难理解整个成语所表达的意义。例如,用“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译“胸有成竹”即会产生上述问题。

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难以用直译的方法再现的成语,可以采用舍弃形式、传达意义的方法。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描述的宋国耕田人的故事。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则需在成语后边加上很长的注,这样会影响该成语在英语文化中的接受与传播。因此该成语可舍弃形式,译为“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2]。

若汉语成语与英语中某个习惯用语或俚语的比喻意义相近,则可采用套译法处理,即用英语中的俚语或成语归化汉语成语。

对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演化而来的成语由于承载大量的文化信息,单纯采用直译、意译或套译的方法都不能准确、全面的表达出其意义。此时可采用加注的方法,在译文中或译文下边增补理解译文所需的文化和背景信息。

三、《庄子》中成语的英译方法

《庄子》英译本众多,不同译者由于翻译策略、翻译目的的差异,在翻译时对原著中的成语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翻译方法,译本的目标读者是哪类人群,译者在翻译时都会尽最大努力在译本中再现原著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特色。汪榕培的《庄子》全译本以普通英美读者为受众群体,因此强调译文忠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译者在翻译时坚持以流畅的现代英语再现原作的精神实质,在译文读者能够接受的基础上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若直译词不达意或产生歧义或误解,则采用其他的翻译策略。此外,汪榕培是中国著名的典籍翻译家和研究学者,对他的译本中成语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庄子》成语一般的处理方法及其优劣之处,从而深化对《庄子》成语英译进而对典籍英译特点的认识。

(一)直译法

由于译者的翻译目标和翻译策略,汪榕培的译本对于成语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在注重传递原著成语意义的同时兼顾译文的流畅性。如: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天下》)

选文出自《天下》第一章,是作者对先秦各学派的评论。他认为由于天下大乱,有德有才的人被埋没,道德也不能统一。各家学派割裂天地的完美,肢解万物的情理,因此内可使心灵圣明、外可以成就帝王之业的大道之学被遮蔽而不明,被压制而不能得到发扬,天下人各自为所欲为,把自己的一孔之见作为学术来宣扬。[3]汪榕培将该句译为:

Because of these drawbacks, the propositions of mysterious sages and wise men have been dimmed and met with impediments. Most people take pains in seeking to gratify their desires and regard their own views as perfect. [4]587

“内圣外王”是直接出自《庄子》的成语,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涵盖了包举了中国学术的全部。“内圣”是使个人的休养得到提高,从而使内心圣明。“外王”是使个人具备经世之才,从而可以成就帝王之业。两个“副词+动词”词组构成联合结构。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mysterious sages and wise men”。考虑到英语的语言习惯,译者并未将“内圣”和“外王”译成“to be a saint internally and a king externally”,这样的话显然不能与前面的所有格结构“proposition of”衔接,因此,译者用名词短语翻译之。译者充分考虑了成语原意的再现和译文语言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

又如:

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天下》)

选文出自《天下》的第二章,叙述墨子提倡平等之爱,勤俭力行和利他精神。这里引用墨子所举的大禹治水的例子。大禹亲自拿着盛土的容器和锄头治理天下的河川。腿肚子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毛,骤雨淋在身上,狂风刮在脸上。经历了这些狂风和暴雨之后才把千千万万的村落邑镇安置下来。汉语成语“栉风沐雨”即是由此而来。汪榕培将其译为:

He spared no pains and went from place to place in spite of the devastating storms of wind and rain to help the stricken people settle down. [4]591

“栉风沐雨”中的“栉”是梳理头发,“沐”即沐浴。成语的字面意义是用大风梳头发,用倾盆大雨沐浴,此后引申出不避风雨、奔波劳苦之意。汪榕培译该词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用名词短语“devastating storms of wind and rain”翻译。译者省去了动词“栉”和“沐”,用短语“in spite of”将名词短语与前面的“spared no pains and went from place to place”连在一起,从而达到语篇衔接的效果。

(二)意译法

相对于直译,意译法在译本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多见于比喻形象与英语对应词语差别较大或成语在语篇中的作用侧重于表达其隐含意义的语段,如:

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列御寇》)

选段出自《列御寇》的第四章曹商与庄子间的对话。曹商替宋王出使秦国,宋王赏他几辆车,后来秦王又送给他一百辆车。他回来后见到庄子便开始炫耀:住在狭窄偏僻的巷子里,困窘地织草鞋度日,饿得腿肿脖细,面黄肌瘦,是我做不到的。汪榕培将该句译为:

… “Living in an extremely isolated and narrow lane, you are so poor that you have to weave hemp saddles for a living. You are so lean and haggard. In this respect, Im inferior to you.”[4] 571

“槁项黄馘”中的“槁”即“干枯”,“馘”即“脸”,该成语的字面意义就是“枯槁的颈项,黄瘦的面容”。汪榕培采用意译的方法,舍弃了“项”和“馘”两个具体的形象,直接用“lean”和“haggard”形容人面黄肌瘦之貌。“lean”的词语是“thin in a healthy and attractive way”。虽与汉语的“槁”词义有所出入,但基本表达出了原成语的词义。

(三)加注和释义法

对于原文中含有地名和人名的成语,译者多采用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的方法,这样既能在译本中保留成语的形式,又能准确地表达出成语的蕴含意义。如:

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秋水》)

选文出自公孙龙与魏牟的对话。公孙龙问他的言论与庄子的言论相比是理论不如庄子呢还是知识不如他。魏牟便对他讲了坐井观天和邯郸学步的故事。汪榕培将该句译为:

Havent you heard of the story about a young man from Shouling in the state of Yan learning how to walk in Handan in the state of Zhao…[4] 281

“邯郸学步”即来自燕国寿陵的年轻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学走路,但他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绝技却把自己从前的步法给忘了。后该词比喻仿效别人不成,反丧失原有的本领。该成语中有汉语中的地名和人名,翻译时若完全舍弃成语的形式对译本来说并不能达到忠实的最佳效果。译者采用意译加文中注释的方法,在“Shaolign”和“Handan”的后边分别加上简短的注释:“the state of Yan”和“the state of Zhao”,这样既能准确地再现成语的语义和形式,又能避免脚注太长会影响读者阅读的弊端,在译文的忠实性和可读性的平衡性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取舍。

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成语,译本采用释义的方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传达出成语的语义。如: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人间世》)

选文出自《人间世》的最后一段,由山木自寇、膏火自煎的例子引出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这一庄子哲学的核心。汪榕培将其译为:

The mountain trees are felled by themselves- the axe-handle is made of wood; the grease is consumed by itself- it burns on the fire.[4]71

“寇”即砍伐。“山木自寇”就是山上的树木因成才而遭到砍伐,后比喻人有才能而招致灾祸。译本在翻译该成语时采用被动语态,“the mountain trees are felled by themselves”,但这并不能完整表达出“自寇”之意,因此译者在后面加上解释性的语句“the axe-handle is made of wood”,从而使译文完整准确地传达出了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

四、结论

《庄子》成语的构成方式灵活多样,有直接取自原文、变换词语和改变顺序等方式。其形式长短交错,富于变化,从三个字到七个字不等。受到其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汪榕培在《庄子》全译本中对于成语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译本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成语的形式特点,实现了译者提出的用原文的对应词语和对应结构来翻译,进而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的目标。对于比喻意义在原著中处于第一位、比喻形象难以在译本中再现的成语,译者则舍弃了成语的形式,如对“槁项黄馘”的处理。而对于含有中国人名、地名的成语则采用直译与文中加注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译文的忠实性可读性。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成语则采用释义的方法,在最大程度上传递出成语的语义。

参考文献

[1] 马启俊.《庄子》词汇研究[D].安徽大学,2004:149-152.

[2]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79-81.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945.

[4] 汪榕培.庄子[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庄子成语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庄子说》(二十三)
拼成语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