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麻山
2016-11-02韦星
韦星
和杨胜富联系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经常“不在服务区内”,所以和他约定通话时间后,他得早早跑到能捕捉到信号的区域等待。
杨胜富是贵州省望谟县麻山镇打务村党支部书记。9月28日,杨胜富告诉《南风窗》记者,打务村有8个村民小组,其中4个小组还没手机信号。除了通讯,水、路也成了问题。
稀缺而贫瘠的土地上,除了养牛等,村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
打务村很多村民靠天吃水,要么让雨下到水柜里,要么沿着屋檐挖水渠:下雨了,雨水沿着屋檐滴到门前屋后的水渠,汇聚、积蓄起来后供人畜饮用。条件好的家庭,在平房屋顶做好防水,将楼顶做成蓄水池。
至于路,打务村还有3个组是摩托车进不去的……
对很多人而言,这些场景可能震撼,但这是麻山绝大多数村民的生存常态,百年来亦如此。所幸,变局正在出现。
今年5月,麻山再次迎来了机遇:从中央到贵州省再到黔西南州和望谟县,领导们执意要拔掉上百年来牢牢钉在麻山片区的贫穷、落后面貌,这就是:原麻山乡的“整乡搬迁”。
于麻山,“整乡搬迁”是项前无古人的浩荡工程,其涉及到的不只是住房的迁移,还有村民今后出路,以及在新社区里,进城农民在新的社会生态里如何重构自己和邻里、城乡之间的关系。
麻山生变
人们习惯把贵州的麻山和瑶山并在一块认识,因为它们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连片的贫困。但和位于荔波县的瑶山不一样,麻山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这一带,山乱如麻,因而得名麻山。麻山也是贵州六大山之一,麻山乡就位于麻山腹地。
麻山乡是望谟县下属的一个乡,望谟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面积76.8%,丘陵面积20.4%,河谷盆地仅2.8%。
1996年,麻山乡建乡初期,这里人均耕地只有0.02亩。麻山也因此被形容为“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漫山遍野是石头”。
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场景。9月底,《南风窗》记者穿行在麻山村落,车子在绵延不断的大山间逶迤前行。路沿着山体绕来绕去,一直没有笔直地延伸,多数最长的笔直不过50米,所以车子总在急转弯、急刹车,为预防前方拐角突然出现迎头而来的车子,开车师傅一路上都得喇叭不断。开始是感到新鲜、刺激、好奇,但过了几天,就成厌倦了,正如在大山里居住了一辈子的村民,早已厌倦这种生存方式。
多年来,麻山的发展一直引起党中央和贵州主要领导的关注,并倾力帮扶。较典型的,当属始于20年前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当地的大力实施,以及当下正火热进行的精准扶贫。
改造麻山
相对上世纪80年代的救济式扶贫,90年代初期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更突出开发式的扶贫方式。
所谓“八七”指,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即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
1994年起,贵州省委决定建立麻山瑶山扶贫开发试验区,加快“两山”地区开发步伐。这个背景下,1996年,望谟县将当时的麻山镇划分为纳夜镇和麻山乡。和纳夜镇相比,麻山乡的条件更恶劣,贫困人口的情况更突出,它被列为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为此,贵州省、黔西南州在麻山打响了扶贫攻坚战,将扶贫项目、资金重点向麻山倾斜。
据望谟县一位老领导介绍,当时,望谟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编制《麻山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县各职能部门围绕着开发扶贫的方案,采取了:把农用物资送到农民手中;在麻山乡设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植示范点;推广新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利用山地草丛等优势引导农民养羊;此外,修路、通电、通讯和教育培训等齐齐上马……
7年过去了,但麻山的贫困问题还是被带入新世纪,因为和很多地方的贫困不一样,这里主要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连片贫困得以不断传承。这种环境中,再大的努力也很难致富。
“耕地少,村民只好散居,交通又不便。”9月28日,麻山镇前锋村党支书许德林告诉《南风窗》记者,村民养一只鸡、一头猪,拿到集市去卖,光走路去就得两个小时,走回来时,至少两个半小时,“因为回来要爬坡”。
不过,记者在麻山乡走访发现,沿途的很多房子外墙很漂亮,都刷白灰、统一色调,这是新农村建设时统一“穿衣戴帽”的,但进入屋内,很多家庭里空空如也。
当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麻山部分水渠、家庭水柜和道路的修建,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地的生存环境。但这种改变,终究也只能说是“改善”。在随后旧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移民中,国家更不遗余力,使得当地很多茅草房换成砖瓦房和水泥平房,许德林就是其中受益者。
许德林原本住在前锋村芭蕉组,和他一样住在那的,有9户人家。“芭蕉组那儿全是石头,玉米在石头窝里种,路不通、电不通、没有水。”许德林说,长时间不下雨时,村民只好步行两个小时到红拜坪挑水,来回4个小时,肩挑马驮,很辛苦。
2003年至2005年期间,当地政府干脆在红拜坪为芭蕉组的每户人家免费修建一层平房,供村民移民,这使村民生存条件大为改善。
不过,10年过去了,不少村民仍没能脱贫。目前,前锋村469户,2061人中,建档立卡的精准贫困户90户,323人。提及原因,许德林说,这里属喀斯特地貌,人均耕地只有0.3亩,种植的玉米和水稻勉强糊口,天气干旱时,甚至不够吃,在人都不够吃的情况下,大规模养猪等更不可能,一般也就养一头年猪。
不过,那一轮生态搬迁中,许德林们还是尝到甜头。他告诉《南风窗》记者,相对芭蕉组的山路,现在的交通方便了一些,孩子可到条件较好的牛场村上学,芭蕉组过去上百年没出一个高中生,而他初中也没毕业。搬迁出来的这10年,芭蕉组出来的大学生有7个,其中他家3个孩子,就有两个是大学生,另1个正在上高中。
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比,是有了变化,但许德林认为,前锋村要有好的未来,现有的条件还是太艰苦了,因为直至今日,包括前锋村在内的麻山很多地方的道路、水和通讯等依旧成问题。正因如此,前锋村的青年也不好讨老婆,据许德林统计,村里28岁至40岁的男青年有20来人还没讨到老婆。“已讨到的,也是本村讨本村或本乡内,望谟其他乡镇的姑娘不愿嫁过来。”许德林说。
不过,和全国很多地方比,麻山村民还是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很多扶持政策,补贴的力度也很大,但村民们依旧认为,如果没有外出务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麻山根本就无法实现。
撤离麻山
“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今年3月2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来到黔西南州考察时表示。随后的5月19日,贵州省省长孙志刚来到望谟县调研时强调,望谟县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突出抓好原麻山乡“整乡搬迁”工作,帮助群众搬出穷窝、拔掉穷根,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彻底脱掉“麻山”贫困标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原麻山乡“整乡搬迁”的任务因此被迅速提到议事日程,整个望谟县干群基本被动员起来。
原麻山乡是指,在1996年,原麻山镇分成了纳夜镇和麻山乡,但分开20年后的2015年,纳夜镇和麻山乡再度整合成新的麻山镇,此次“整乡搬迁”则针对2015年整合前的麻山乡。
9月28日,望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提供给《南风窗》记者的一份材料显示,为完成原麻山乡“整乡搬迁”任务,望谟县制定《望谟县麻山乡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搬迁”集团攻坚实施方案》,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整乡搬迁”集团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宣传动员、安置规划、就业落实、教育落实、资源整合5个组,分别由一名县委常委担任组长,其他副县级干部任副组长,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同时,望谟县组建“整乡搬迁”突击队,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突击队队长,突击队下辖两个突击分队和6个尖刀班,明确6名副县级领导担任尖刀班班长,从县直部门、各乡镇抽调100名干部组成队员。
当人员、机构全部落实,5月28日,望谟县召开麻山乡“整乡搬迁”工作动员会以后,全员入驻原麻山乡开展“整乡搬迁”工作。
“整乡搬迁”是项非常浩大工程,涉及到原麻山乡共1925户8782人的搬迁。“整乡搬迁”也意味着过去就地扶贫开发等路子在麻山终结,随着人员大规模撤离,学校、村委等公共配套也将退出麻山。
撤离麻山后,这些人安置到哪里?据望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常驻副组长韩昌富介绍,这拨人将被分散安置到望谟县城、兴义市、义龙试验区和兴仁县城的安置小区里。
至于村民购房,则以低于市场一半左右的价格销售给村民,如望谟县的安置小区是每平方米1600元。但村民基本上不用掏钱。因为根据扶持政策,搬迁户如果是精准扶贫的贫困户,每人可获得购房补助两万元,非贫困户每人可获得1.2万元的购房补助。拆旧房的补助非贫困户和贫困户一样,都是按照人口来,每人补1.5万。为防止因搬迁购房造成新贫困,当地限制每人只能购买20平方米以内。
以麻山乡贫困户张三为例,他家五口人,假如他选择在望谟安置,他的购房支出是:20㎡/人×5人×1600元/㎡=16万元。
他的购房资金从何而来?一是政府的购房补助,即5人×2万/人=10万元;二是旧房拆除奖励,每人奖励1.5万元,即5人×1.5万/人=7.5万元。
这样,撤离麻山乡后,在已简装的县城安置房里,他一家可直接拎包入住,不仅不用新掏钱,还剩余1.5万元。假如张三在规定期限内搬迁,还可获得每平方米100元奖励,即100㎡×100元/㎡=1万奖励。
最后,张三拥有这套市场价约30万元的房产及房产证。这对很多村民而言,无疑有诱惑,因为有点积蓄的村民早年即便没有政府的这些政策,就已想方设法向县城靠拢。如打务村的两个自然村早在2000年起,就已通过私人购地等方式,陆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大观镇、昂武镇。
当整乡搬迁的政策到来时,打务村306户中就已有289户和政府签订自愿搬迁的协议。“其他没签字的村民是因为举家外出打工,联系不上,春节回来再沟通。”杨胜富告诉《南风窗》记者。
到目前为止,原麻山乡已有超过7成村民签订了自愿搬迁协议,动员工作仍在进行中,但仍有些村民摇摆不定,特别是上年纪的人,故土情结较浓,此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今后到县城后的谋生能否得到保障,也持观望和怀疑态度。
尽管当地政府表示将尽全力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并免费让村民参加美容美发、汽修、厨师等各种培训,也和贵安新区等达成就业协议,给村民提供一些岗位就业,但毕竟涉及到一辈子乃至今后子孙的抉择,所以有更多人迫不及待进城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在犹豫和徘徊。
不过,麻山的扶贫工作无疑备受关注。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要集中力量对麻山乡精准扶贫,取得经验后在全县乃至全省其他12个发展困难的县推广,这也是他反复提到的麻山乡的扶贫要做到“能发展、可借鉴、可复制”。
从过去的就地改造,再到如今的整乡搬迁,这一次,麻山会迎来蜕变吗?但麻山再造的攻坚战已经打响了,这一次,无论是态度还是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也因此,走出麻山后的村民,其未来的走向更值得关注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