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贾拓夫在长征中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2016-11-02曹小远胡龙

西部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落脚点长征作用

曹小远 胡龙

摘要:在长征中,贾拓夫是唯一一个走完长征路的陕北籍人士。在民族工作方面,他出色地完成了在瓦布梁子藏族聚居区筹粮的工作;在中共中央选择陕北作为红军落脚点的过程中,他为中央领导提供了陕北地区的详细情况,扮演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在中央红军初到陕北之时,他及时地化解了陕北地区的肃反危机。本文拟对贾拓夫在长征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作简要分析,以纪念其在长征中的贡献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关键词:长征;贾拓夫;落脚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成为红军长征中的一员

贾拓夫,陕西省神木县人,早期在陕北地区负责党团工作,后调至西安任职,经历过长征,后来又担任过陕西省委书记、西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务,尤其是在民族工作和财经工作上对中国革命有重要的贡献。

贾拓夫在调至西安工作之前,一直在陕北地区开展党团工作。1930年7月,到达西安市,担任了团陕西省委委员、组织部长兼西安市团委书记,先后在西安、汉中等地工作过。1932年后,他担任了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秘书长,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成为省委主要领导之一。1933年7月,由于叛徒的出卖,陕西省委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此危急关头,贾拓夫不顾个人安危,通知一些党员迅速转移,并于8月上旬在西安召集党、团活动分子开会。会议决定贾拓夫和刘宗沛(时任团省委书记)去中央汇报。”[1]15同年八月中旬,贾拓夫等人动身去寻找中央。

贾拓夫在北平向中共北方局汇报了情况之后,又经时任北方局负责人高文华谈话并介绍到上海直接向党中央报告,之后赶赴上海,不久,上海中央局派他赴中央苏区工作。1934年1月,贾拓夫到达中央苏区瑞金,随后他就留在中央苏区工作,先在中央局白区工作部工作,后调至中央党校白区班当班主任。1934年10月,贾拓夫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成为了长征中的一员,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亲历了党在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二、贾拓夫在长征中的贡献

在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之前,贾拓夫曾在陈云领导下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白区工作。在长征途中,他曾指挥一个连队的小规模作战兵力占领了桐梓县城。遵义会议后,贾拓夫担任了红军总政治部白区工作部部长,这为他在长征中更好地施展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奠定了基础。

(一)长征中的民族工作

1935年7月,当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至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时,面临粮食短缺问题,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毛儿盖、芦花等地设立筹粮委员会筹集粮食,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鉴于芦花地区为藏族聚居区,身为芦花筹粮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贾拓夫,通过考察和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在汉族中实行的“打富济贫”的方针改为“借富济贫”,“他带领一部分战士到瓦布梁子地区筹粮,发现藏民都逃匿于深山老林,村村十室九空。他和战士夜宿帐篷,昼不入户,尊重藏俗。”[1]16由于贾拓夫等人在筹粮工作中注意讲究策略、尊重藏俗,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60万斤粮食的筹集工作,为中央红军解决了难题。总结他在民族工作中的经验,正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的真实体现和运用,如后来贾拓夫在西工委(当时的“西北工作委员会”的简称)工作时,主持编写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出版说明中所写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回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一起进行了英勇卓越的斗争,赢得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杨至诚将军在回忆长征中的筹粮工作时说“拓夫真有办法,我们在一些地方筹粮时,人家不理我们,搞不到多少粮。可拓夫一下子就搞到那么多,人家还高高兴兴送了来,你看怪不怪”。[3]25

在藏区的这次筹粮工作中,贾拓夫不但超额完成了任务,也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为他之后在西北工作委员会成立后负责开展西北五省的少数民族工作和白区工作积累了经验,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二)作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引路人

走出荒无人烟的草地之后,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四川俄界(今甘肃境内)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即俄界会议),在会上作出了“红军继续北上抗日,以游击战打通国际路线,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新的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为中央红军的下一步行动指明了出路。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抵达甘肃南部一个名叫哈达铺的地方,部队在此休整期间,因为在长征途中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受限,因此到达哈达铺之后,毛泽东为了更好地了解外界情况,于1935年9月18日,“召见一纵队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是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4]474与此同时,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也在积极搜寻有关的信息,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的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队的消息。”[5]230同时,中央的其他同志还从《大公报》等报刊上了解了陕北红军存在的客观事实。

叶剑英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找贾拓夫了解陕北相关情况,贾拓夫回答说:“我们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革命势力周旋。”[3]26之后毛泽东便找贾拓夫详细询问陕北的情况,贾拓夫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战略地位等方面详细做了汇报。毛泽东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说到:“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4]475随后,贾拓夫就紧随中共中央,为中共领导人提供有关陕北地区各方面的详细信息,扮演着在长征途中为中央红军通往陕北的引路人的重要角色。

(三)在陕北根据地成功化解肃反扩大化危机

1935年9月27日,在榜罗镇会议上,中共中央进一步研究红军落脚点问题,正式决定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选择在陕北地区。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第一支队到达吴起镇后,毛泽东随即作出重要指示“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派白区工作部部长贾拓夫作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和刘志丹,李维汉同行。”[4]481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陕北根据地的中央代表由于执行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搞起了肃反扩大化,陕北的很多老同志如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等都被错误关押。郭洪涛在回忆录中说:“逮捕张秀山同志是错误的,杀了我的头,我也不相信刘、高、张是反革命。”[6]74贾拓夫等人在甘泉下寺湾见到程子华、郭洪涛等人后,相互介绍了情况,在了解到陕北党在肃反扩大化的问题后,贾拓夫等人立即返回向中央领导汇报。毛泽东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作出指示“当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4]483同时,派贾拓夫和王首道、刘向三去瓦窑堡接管陕北边区保卫局。在被关押的同志中,有的听说贾拓夫回来代表中央调查处理问题,高兴地说:“红光(贾拓夫在陕北省委工作时曾用过的名字)回来了,他了解我们,我们得救了”。[3]34贾拓夫坚持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积极处理肃反问题,挽救了一批中共党人,及时纠正了陕北根据地的路线问题,化解了肃反扩大化危机。

三、贾拓夫在长征中的作用和影响

贾拓夫随红军到达陕北后,先后在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局从事过较长时期的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民族卷》中称他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和早期民族工作方面的领导人之一;他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先驱者之一”。[7]203

习仲勋、马文瑞、汪锋、白如冰曾说到:“长征途中,拓夫同志曾多次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陕甘党组织和红军以及陕甘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情况,这对中央确定向陕甘根据地进军起了很大的作用。”[8]这是几位老同志在贾拓夫的追悼会后不久为缅怀他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中央红军选择陕北作为落脚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又如毛新宇在他的书中提及的“当时,有一个人叫贾拓夫,他从陕甘根据地来,随中央参加了长征,时任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长。长征期间,他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汇报陕甘根据地的情况,并建议中央到陕北立足”。[9]144在从报纸上知道陕北地区存在有红军和根据地后,身为陕北人的贾拓夫开始为中央领导汇报关于陕北根据地的各种情况,在中央落脚陕北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央红军当之无愧的落脚陕北的“引路人”。

在处理陕北根据地的肃反扩大化问题上,贾拓夫本着对共产主义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从了解到陕北根据地的领导人面临危险到正确处理,用了较短的时间化解了危机,不仅为陕北根据地挽救了一批领导同志,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保留了一批骨干力量。

结语

贾拓夫作为唯一一个走完长征路的陕北人,在长征途中,不仅有小规模指挥一线作战部队作战的经历,也有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筹粮工作的经历,但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作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引路人”,他在中共中央选择陕北根据地作为落脚点的过程中提供各种关于陕北地区的详细信息,供中央领导同志参考与决策。同时,在中央红军刚到达陕北时,他在了解到陕北地区存在肃反扩大化问题以及一大批陕北党和军队的领导人面临危险后,及时向中央汇报并积极处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危机,为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中国轻工总会办公厅编.贾

拓夫[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民族问题[M].民族出版社,1980.

[3]周维仁.贾拓夫传[M].团结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卷)[M].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5]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社,2007.

[6]郭洪涛.郭洪涛回忆录[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86.

[8]习仲勋,马文瑞,汪锋,白如冰.深切怀念贾拓夫同志[N].人民日报,1980-04-30.

[9]毛新宇.爷爷率红军走过——毛新宇话长征[M].华文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曹小远,男,河南漯河人,作者单位是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胡龙,男,陕西商洛人,作者单位是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落脚点长征作用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室内“跑酷”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在工艺流程中的落脚点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