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庞说篆刻(八)文化的篆刻 多能的印人

2016-11-02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边款篆刻文人

庞说篆刻(八)文化的篆刻 多能的印人

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篆刻虽然只是个小门类,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篆刻的形制不大,涵盖的学科却很多。对初学者来说,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刻制技法或许不难,熟能生巧;但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并达到一定的高度,则绝非易事。篆刻创作需要熟悉文字演变,需要掌握印章源流,需要体悟绘画书法,需要感受工具材料,需要关注观念更新,需要理性升华审美,需要哲思浸润心境……这些都不是朝夕之事,而需长期修为。

篆刻艺术在方寸天地所呈现出的万千气象,让人沉醉执迷;但或许也正是她的这种深刻与丰富,她的小而不简,让人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她的受众与普及。与她的姊妹艺术国画和书法相比,篆刻没有绘画的直观,更没有书法那样的群众基础,人人都可提笔写字。“谢家最小偏怜女”,篆刻爱好者人口之少实在难以与书画所拥有的众多爱好者相提并论,这是她的劣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篆刻属性的过于专业固然有她曲高和寡的一面,其实也在成就着篆刻者的综合素质。

中国文人艺术向有诗、书、画、印“四全”的主张,这一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已逐渐消解。绘画者不会题款、书法者不懂刊印、书画者不能作诗文的现象比比皆是。但与篆刻相关的这些社会群体却仍对篆刻作者有着近乎一致的“全能”苛求,文字学家可以以不合《说文》来指责篆刻印作中的用字篆法乖谬,从不操刀治印的书法者也要居高临下地对印人颐指气使,用一些所谓“善印者必善书”“七分篆三分刻”之类的古训来显示书法的高贵,画价动辄数万的画家只将篆刻印章作为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尴尬同时在“逼迫”着印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要么做全才,要么放弃。

面对这样的窘境,执着的追求者当然不会放弃,必然是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人篆刻从兴起的那天起,就在确立着自己的文化品位。从古代印工质朴自然的创造,到文人书斋中的优雅休闲,再到现代社会艺术家张扬个性、释放情感,篆刻印章的社会功用经历了实用——雅玩兼实用的文人篆刻——现代艺术的转型,篆刻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也在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嬗变,也正是在这样的演进中,篆刻的独立品格不断得以强化,印人的自主精神不断得以升华。

说吴昌硕、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巨匠,似仍只是以艺术的角度在观察,实际上,吴昌硕的海派宗师形象,齐白石的妇孺皆知,其中所隐含的细微社会文化心理都可深入挖掘。印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我们都不可能忽略其所担负的社会文化角色。西泠印社成立一百多年,却先后有五十多年的时间空缺社长一职,更多的在于它的文化高标定位。出任西泠社长一职,必须三者兼备:1.艺术大师,书画印俱佳;2.学术泰斗,有理论著述;3.文化名人,须要有社会影响力。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守望,也是印人文化操守的坚持。

庞涌湃,别署寻斋,1970年生,河北衡水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篆书委员会委员,沧海印社理事,双栖印社社员,中国篆刻网艺术论坛休闲区总版主、驻京特约记者。

张福义,号子宜,祖籍山东,1956年生于天津。当代书法家、篆刻家。自幼喜书画篆刻,青年时代拜著名书法家龚望先生为师,并问艺于孙其峰、余明善诸先生。楷书初习唐碑,后及魏隋,尤倾心于汉隶,对曹全、礼器、张迁、衡方、石门颂等碑用功尤长。书法气象雄浑、飘宕遒丽,重情致,弃乖僻,力求高古,不慕时尚。印宗秦汉,对明清诸家均有问从。刀法师黄牧甫,追求简洁明快之印风,多字小印尤见功力。艺事遵“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将艺术的表现,理解为人的性情与品格的再现。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 永寿嘉福

▲ 有汉都尉之裔

▲ 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

▲ 名是无穷寿

▲ 真如贝叶(附边款)

▲ 见贤思齐(附边款)

▲ 无量寿(附边款)

猜你喜欢

边款篆刻文人
闲话图形边款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秦宏刚
篆刻
宋代文人爱睡觉
房 钢
刘 松
瑩波篆刻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