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欣赏儿童的造型表现
——由捡回来的儿童剪纸作业谈起

2016-11-02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少儿美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羊物象剪纸

图、文/李力加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如何欣赏儿童的造型表现
——由捡回来的儿童剪纸作业谈起

图、文/李力加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如何由自身眼睛对生活物象的感知开始,逐步内化理解,再转换到自发动手造型的视觉造物表现,可以说,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一些小孩子看起来对于图形的把握比较随便,他们能够将某些图形拆开、颠倒,然后比较轻松地再把这些形态组合起来。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孩子瞪着眼睛看着图形或者物象,似乎内心很是疑惑,就是不知道应该从哪儿开始自己的表现活动,以便将自己看到的物象或感知到的一个图形转化为自己可以重新构成的东西或者画面。

被扔掉的剪纸作业

“老羊和小羊”的故事,是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孙幸福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题,四年级的孩子们在感悟这个充满温情的小故事的过程中,当语言引发的形象思维转化为剪纸造型的时候,他们的剪刀下出现的“羊”的造型是如此质朴、浑厚,稚拙的剪刀之痕在纸上留下了残破的形态。这样的儿童剪纸作品,是孩子们最为可贵的直觉表达。担任教学的孙老师,似乎看到了孩子们的纯真之心,将这些作业用磁铁粘贴在黑板上。

但是,作为开展剪纸特色活动的毛店小学,所生存的文化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近乎残酷。因为,义乌市的剪纸协会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人,对于儿童剪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的认识水平之低、方向之偏差,是无法理喻的。在义乌市第二届剪纸展览会送展前,这些作品就被剪纸协会的人粗暴地呵斥:“这些剪纸太粗糙,可以拿去扔掉!”就这样,在剪纸展览布展前,这些精彩的儿童剪纸作业竟然被剪纸协会的人说出的话毁灭掉。当成年人不懂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心理而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儿童的时候,必然会做出可恶的事情:按照他们的标准损害孩子们的剪纸作业!

孙老师坚持自己对孩子们作品的认可度,偷偷将作品带到展览会展出。当我在微信的“朋友圈”发现了这些作品的时候,第一时间和孙老师联系,请她把作品图片整理好,我来为这些孩子的作品写文章。但是,这些作品最终在展览结束时还是被某些人扔掉了!这组儿童剪纸的遭遇,是一个惨痛的教育现实。

问题发生的根源

我国农村过去时代的历史当中,百姓们在应付物质匮乏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同时,积累了很多的技艺,民间剪纸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与发展的。民间剪纸寄托了老百姓对于生命吉祥美满的向往,民间剪纸的传承者很小就跟着祖母或母亲学习剪纸、绣花,她们是在上辈人手把手的口传心授之中接受民间文化的启蒙。同时,这些剪纸技艺既是对物质的极大节约,又塑造了大量生活中的艺术品。

当下学校美术课程里所进行的“非遗”传承特色课程,应该说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美术校本课程方向。在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地缘性文化的影响。义乌属于浙江中部小城,其当地民间剪纸的传统应该说受到江南商埠社会文化特征较浓的影响。例如,义乌附近一百公里之内的浙南地域的“乐清细纹刻纸”风格,必然影响到当地人的审美取向。这些带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雅俗对立的矛盾,必然反映在当地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的管理者身上。上述的一组儿童剪纸被“扔掉”的现实,是由所谓的“土”“粗糙”的质朴表征所导致的。当这些管理者看到儿童剪纸不如他们所认为的“好的”剪纸“精美”时,就粗暴地杀死孩子们独特思维方法下个体主动塑造的剪纸作品“老羊和小羊”。

作业在黑板上展示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精美、土气之辨”,在历史上特别凸显。而且,文化的地缘性所产生的民间剪纸的“母题”“图式”、地缘性的乡土审美取向,都是本问题发生的根源。另外,对于儿童美术认识的浅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理解上的偏差,都造成了问题的发生。

金媛媛

朱康琪

儿童剪纸为何精彩

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造型表达方式,可以由形状与我们知道的一个事物(或形状)能代表另一事物(或形状)有关这个思路出发,两件事物(两个形状)可以代表同一事物,以这种方式学习对应生活现象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一般人的思维方式都会从这样的视角出发考虑问题,小孩子们自然也会这样。研究图形的对应生活物象问题,成为美术表现过程中小孩子心理知觉上的一种自主向往的状态。但是,当一些儿童发现在美术表现中自己的造型难以解释通常的对应之物,他们必然会应用替代性造型符号(图形或“老羊和小羊”的特殊形象)来指代生活中的某物象。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物象的形态、光、阴影、空间、深度、运动、时间、感情等等,会使用不同的对应物体。例如,孩子在表现物象之间的深度时,会将一个物体放置于上面或其他物体的后面,通过改变物体的大小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可以看到,作品中孩子们自然地将小羊、老羊的不同形态,按照“置于上面或物体后面”的方式进行自己的造型表达。孩子们这样的造型方式,完全有别于成人对于物象形态的知觉和认识。

用美术的方式进行视觉造物转换过程的含糊性,是所有儿童自幼儿期生命感悟活动时突出的心理知觉现象。“含糊性使儿童面临一种创造,即对应之物的创造。我们都知道,‘图画’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对应”。几乎所有的成年人(公民们)基于自己对美术认识的狭隘性,总是期望孩子的美术表现活动中可以给成人们带来一个“科学的”对应物象,可以说,这样的期望是一个正当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往往都是以扼杀孩子们创造性思维为代价的。

朱寒冰

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少一点发生

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里,从没有哪个地方像中国黄河流域的广大乡村妇女这样,用剪纸这一最为朴素的造型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全面覆盖人们生活的当下,这些精彩的民间剪纸正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对小孩子们进行的剪纸教育传承,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美术创作活动方向,在全国范围开展得比较广泛。作为浙江省的小学,虽然有着地缘性美术文化的影响,“乐清细纹刻纸”的地方传统为浙江省民间剪纸的“非遗”保护项目。但是,小孩子的生长心理、生理过程是完全有别于成人的,他们的剪纸造型出现的“地域性文化复演”一点也不奇怪。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的孩子们在“老羊和小羊”主题表现时造型上质朴的“风格化”,与黄河流域各省乡村妇女剪纸造型极其相似。这样的“文化复演”应该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部门的管理者,更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性,从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传承中所需要经历的过程。特别不能用所谓的“精致”评判孩子们作品所谓的“粗糙”。我们曾经一再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叫嚣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却忘了祖国大地上最基层的传统文化正在被一些不明白文化深刻意义的管理者进行自我毁灭。作为美术教师,特别需要认真阅读(学习)中国美术文化方面的著作,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从“一切为了孩子个性发展”的儿童观建立高度,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在传承祖国民间美术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认识、理解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和细腻的乡土情感,让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精神意义嵌入孩子们心灵深处,达成“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目标。

张硕

学生感悟

1.成家宝

小羊羡慕鸟儿会飞,羊爸爸看出它的心思,对它说:“孩子,你站到爸爸的肩膀上来,爸爸带你飞。”

2.成舒畅

羊羊运动会要开始啦!羊村长开始选拔运动员了,羊儿们都在做准备,这里真是太热闹了。

3.朱贵玲

小羊好奇地问羊妈妈:“天空上那些白白的棉花糖好吃吗?”羊妈妈说棉花糖是甜的,很好吃。小羊想了想,说道:“我还是喜欢青草的味道,我要把青草画满整个天空,这样我的小伙伴就有吃不完的青草了……”

4.朱嘉怡

草原上的青草越来越少了,好不容易发现了一株,羊妈妈准备吃下去,看看羊爸爸无力地背着小羊,羊妈妈决定把这珍贵的草留给羊爸爸,这样它才有力气继续前行。

5.朱启帆

草原上的青草都被吃完了,羊爸爸带着羊妈妈和羊宝宝一起乘坐“羊帆号”出发,准备到大海的另外一边去寻找新的草原。小羊兴奋得手舞足蹈。

6.朱奕伟

我的爸爸是羊族里的大力士,它手臂一伸我就可以在它上面荡秋千,它头一歪我就可以踩在它的角上远望风景,它背一弯我就可以在上面尽情跳跃。

成心典

冷清秋

猜你喜欢

小羊物象剪纸
软萌小羊诞生记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剪纸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狼和小羊
剪纸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