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世南与“虞书”及其书论

2016-11-02/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虞世南欧阳询书论

文 / 孟 威

虞世南与“虞书”及其书论

文 / 孟 威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他在少年时就与其兄虞世基一同受教于南朝晚期的大儒顾野王,顾氏以《玉篇》《舆地志》《符瑞图》等多种著述闻名于世。《旧唐书》载:“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智永禅师为王羲之的七世孙,世南得永禅师真传,乃“二王”一脉正宗。

虞世南前期曾于陈、隋及窦建德的东夏王朝为官,隋炀帝杨广虽爱知其才,因“嫉其鯁直,一为七品十余年”。入唐后,年逾花甲的虞世南被时为秦王的李世民留用,初为秦王府参军事、转为六品记室,成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后历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三品散官、弘文馆学士,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

唐太宗李世民深爱王羲之的书法,萧翼曾为其赚取《兰亭集序》,他还亲自撰写了《晋书·王羲之传赞》,将王羲之尊为“尽善尽美”的典范,“书圣”由此诞生。虞世南在书艺上的造诣与声望,最得李世民推崇;加之虞世南的人品与才学,更深得李世民的倚重。从《宣和书谱》所载:“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尝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以“五绝”亲赐晚年的世南:“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虞世南故去,李世民慨叹:“虞世南死,吾无以论书者矣。”命画工图画其像挂在凌烟阁,足可从中窥见虞世南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孔子庙堂碑》局部

陈、隋、初唐时期,书名显赫的欧阳询与虞世南堪称双峰并峙,后世多以欧、虞二家并论,纵观二家却是同处少而异处多。隋大业年间,虞世南于秘书省任六品起注舍人,编纂了一部类书,因秘书省后堂亦称“北堂”,此书名曰《北堂书钞》;而欧阳询主持编撰的另一部类书,名曰《艺文类聚》,这或许是二人少有的一丝共同之处。试看欧阳询生平,屡遭坎坷、难被重用,失意困窘、晚境悲凉。

唐代书学大家张怀瓘《书断》称:“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曰:“昔人评欧阳率更书,如金刚怒目、大士挥拳,虞永兴能中见能、妙中更妙。二家之书,余实未敢定其优劣。涿鹿冯铨谓:‘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此言非也,欧亦刚柔内含,学欧而不得其笔,乃有露骨之病;学虞而不得其笔,又岂无肉重之失耶!”其实,欧书之威猛导源于北魏《张猛龙碑》、隋《苏慈墓志》,虞书之灵妙归根在王羲之、智永帖学一脉,一个唱花脸、一个唱老生,本是两个行当,为何偏要比个高下、较个短长!

虞世南传有《笔髓论》《书旨赋》两篇书论,一般认为不假;欧阳询传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四篇,大都出于伪托。《全唐诗》收有贾耽《赋虞书歌》云:“众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虞书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体法自然之说与世南书论甚是相合。

虞世南传世作品以《孔子庙堂碑》最为著名,此碑刻成后,备受世人追捧,捶拓不断,不久便毁坏。北宋黄庭坚有诗云:“孔碑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而今习见者以李宗翰“临川四宝”本为多,号称“唐拓”,可惜流往日本,翁方纲曾对此本详加审校、批注;另有“陕本”又称“西庙堂”,“城武本”又称“东庙堂”,均属元明以来翻刻。虞世南另有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墨迹本传世。

虞世南的《书旨述》简述书体源流之变,有云:“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孳乳寖多者也。”对篆者、书者、字者予以独特的定义。《笔髓论》是了解虞世南书学主张及初唐书学理论的代表性作品,分列叙体、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录首尾二节以观其旨。

▲虞世南画像

叙体——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契妙——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敧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敧、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

猜你喜欢

虞世南欧阳询书论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春夜
唐欧阳询《用笔论》
隋唐五代书论
元朝书论
咏萤火
宋朝书论
明朝书论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