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中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框架构建与应用
2016-11-02覃卓司吴仁海
覃卓司,吴仁海
(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2.贵港市环境保护局,广西贵港 537100)
规划环评中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框架构建与应用
覃卓司1,2,吴仁海1
(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贵港市环境保护局,广西贵港537100)
面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参照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实践,结合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探讨了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程序,构建了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框架,并以《珠海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2005—2030)》为案例进行实证应用。
气候变化;规划环评;适应性评价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气候变化已成为不可置否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就算现在停止CO2排放,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会马上消失。在气候变化减缓行动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的情形下,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提高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和恢复能力。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将气候变化纳入战略环评将是一项有力的适应气候变化的举措。就国内而言,在规划环评中纳入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论证,及早调整规划方案或采取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减轻气候变化负面影响,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为此,本文参照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实践,结合我国规划环评要求,对规划环评中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问题进行探讨,构建规划环评中气候适应性评价框架并进行实例应用,以期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1 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研究进展
Smith等[1]认为所谓适应气候变化是人们通过针对气候变化以及极端灾害天气采取调整措施,以增强人类及社会经济活动的生存能力,减小其气候脆弱性;Feenstra等[2]认为“适应”是人们努力争取减小气候对自身健康和财富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合理利用气候环境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的过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的报告中将适应性定义为:为了降低实际的或者预计的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而进行调整的能力。
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气候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起,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就开始讨论如何响应并采取相应对策,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成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情景模型测算、适应性选择、不同尺度适应能力、主动适应策略研究4个方面[3]。其中,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是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方式进行科学评估,主要方法是IPCC《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对策评估技术指南》中列举的方法,包括常规政策分析适应评价工具、多标准评价工具[4]。
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战略环评则是近十几年的事情。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战略环评与气候变化适应》手册[5],提出了在战略规划中考虑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的框架,指导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战略环评,通过“气候镜头”使决策者确定规划是否有气候变化风险,如有则需进一步确定该风险的大小,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研究开发了一套适应政策框架(APF)[6],该框架的目标是在地方、具体部门及国家发展的规划过程中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对于如何开展适应项目、制定适应策略提供了简明的指导。
我国的气候适应性评价研究多集中在农业和城市领域。陈太根等[7]选取经济、农业、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确定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并判断适应度;崔利芳等[8]选取大连市近50年的气候数据,分析大连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并以此为背景,选取社会、经济、农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气候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判定大连市2000—2009年气候变化的适应度。但是,我国将气候变化纳入环评体系中的进展较为缓慢,现阶段我国规划环评中系统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的比例仅为22%,纳入应对措施的比例为22.2%,单涉及考核指标的占18.1%,完全没有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比例为37.7%[9]。
2 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框架构建
2.1评价框架
规划环评包括规划分析、现状调查、筛选与识别、预测、分析与评价、确定最优方案、提出减缓措施和开展跟踪评价等步骤。规划环评中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气候变化问题:一是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二是评价规划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参照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实践,建议在我国规划环评各个阶段融入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因素。将气候适应性评价全面纳入规划环评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将气候适应性评价纳入规划环评的框架Fig.1 The procedure of incorporat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into planning EIA
2.2评价要点
2.2.1规划筛选
通过规划筛选,初步判断规划区域或行业是否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确定是否需要开展详细的气候适应性评价。筛选方法主要有核查表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要素包括:
(1)根据规划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判断。例如,对于农业规划,农业生态系统受天气、气候的制约很大,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都将引起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2)根据规划所处的区域位置进行判断。例如,一些规划所处的位置在低洼沿海或干旱等气候敏感地区,有海平面上升或干旱的气候风险,这些规划也应考虑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价。
(3)根据区域历史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判断。通过查阅区域历史气象记录,了解区域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重大气象灾害。
2.2.2规划分析
(1)规划总体概况。简要阐明和概述规划基本内容,如规划编制背景、规划对象、规划目标及指标、规划内容及其实施方案等。
(2)规划协调性分析。筛选出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分析规划与其相关要求的符合性和协调性。
(3)评价目标设定。对于未考虑气候变化或未明确提出气候变化适应目标的规划,重点在于预测分析气候变化对规划实施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目的是协助决策者补充规划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容;针对已经对适应气候变化有所考虑的规划,重点是分析评价这些规划所提出的气候变化适应目标和措施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最终目的是完善规划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考虑。
2.2.3区域气候现状调查
主要是气候方面的调查,包括历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和月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主导风向、风玫瑰图;极端天气及气候灾害历史,包括极端高温或低温、暴风雨、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找出发生极端天气的时间、频率以及造成的危害。
2.2.4气候脆弱性分析
气候脆弱性分析有助于了解规划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所在,目的是识别关键气候影响因子、最有可能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开发活动或区域及部门、已采取的气候适应措施和行动。
可以通过专家判断或向团体、利益相关方的代表咨询等方式,定性分析评判气候脆弱性;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建立能够反映规划区域或行业状况及其敏感性、适应性的指标体系,定量计算气候脆弱性。当然,如果要全面考虑所有脆弱性指标,必须根据脆弱性分析的对象和具体情况,建立客观和可操作的评价模式[10],应用较多的是PSR模式和SPRC模式。
2.2.5气候风险评估
气候风险是遭受气候灾害事件的概率和受损程度的函数。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影响机理的多元性、复杂性,研究者对气候变化的许多过程及其可能影响的认识还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气候风险评估涉及的学科和数据有很多,非常复杂,一般无法得到气候胁迫压力下发生气候灾害的概率分布,仍较多地局限于趋势描述和定性分析。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定性表达气候风险概率,比如非常频繁、很可能、不太可能、非常不可能等来表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或表达为百年不见、千年一遇等。
气候风险评估方法大多运用专家判断法,也就是向相关领域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学者、研究人员或政府官员咨询意见的方法,主要包括判别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
2.2.6适应性评价
主要关注问题:(1)规划的措施能否降低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候变化风险,有哪些气候变化风险没有考虑到;(2)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3)有没有某些气候情景下的气候变化风险在规划中没有考虑到。
适应性评价程序:首先是气候灾害风险分析,根据气候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分析规划区域或部门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包括适应能力的评估、适应措施的缺陷和漏洞,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包括气候灾害产生的概率和强度,分析未来由于适应能力缺失和灾害概率强度提升而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其次是规划气候适应性分析,在明确了区域或部门的气候变化风险后,分析规划的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规划中有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有没有考虑到的气候变化风险。
2.2.7调整/替代方案
根据适应性评价结果,针对规划方案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漏洞,提出调整或补充气候变化适应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
3 气候适应性评价框架应用案例
使用前述框架对《珠海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2005—2030)》(以下简称《规划》)进行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珠海市地处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易受暴雨、台风、洪涝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影响。《规划》对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水安全保障为核心,设立了防洪减灾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四大目标,修编报告对防洪(潮)、治涝、供水、水资源保护等11项内容进行了规划。对该《规划》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概述如下:
(1)采用核查表法进行规划筛选,《规划》的空间范围和涵盖内容等都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因此该《规划》应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价。
(2)从气候变化角度对《规划》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认为该规划已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评价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评价规划所提出的气候变化适应目标和措施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3)收集珠海市气候资料并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采用SPRC模式进行气候脆弱性和敏感因素分析,发现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夏季降雨量增大导致的洪涝灾害,热带气旋登陆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风暴潮,大暴雨带来的暴雨涝灾,降雨量减少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旱咸。气候敏感因素主要包括:洪涝灾害淹没冲毁村庄、农田和城市基础设施,风暴潮淹没、冲毁或吹毁农田水利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暴雨涝灾淹没农田、村庄和城市基础设施,旱咸潮影响整个市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供水等。针对以上气候敏感因素,珠海市已采取的适应措施主要包括:对于水灾,由众多联围的堤防、水闸、排洪渠、河道(河涌)、水库组成了一个“外挡内蓄”的工程防洪(潮)体系;对于旱咸,珠海和澳门形成了目前以“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库联通、江水补库、库水调咸”的珠澳供水系统。
(4)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进行气候风险评估。评价设置规划水平年2030年的3种气候与社会经济情景,利用专家判断法评估3种情景下气候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强度,其中理想情景下气候灾害发生的概率为可能,灾害强度为中等。
(5)基于气候脆弱性分析和气候风险评估结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规划》的气候变化适应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规划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方面做好了充分部署;在防洪(潮)专项规划中,针对未来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风险,提高了防洪(潮)标准,建设和加固了堤防、水闸、排洪渠、泵站;在治涝专项规划中,针对未来暴雨涝灾风险,提高了城市和农田治涝标准,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水闸和排水泵站,针对水闸泵站设施老化、排水效益下降的问题进行了修补,降低了涝灾来临时遭受损失的风险;在供水专项规划中,针对未来旱咸风险也做了详尽部署,并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取水口上移至中山市进行避咸。总体来说,除需要在城市防涝措施方面进行补充外,《规划》的气候适应能力较强。
(6)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完善《规划》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建议:针对治涝规划在城市防涝方面的不足,应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在城市新开发区域强制实行蓄滞洪水等措施。
案例应用显示,可以依照前述思路与框架在规划环评中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
4 结语
对于战略环评,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方面已有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南。现阶段,我国规划环评中系统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的比例并不高,规划环评中还缺少专门针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的要求,在规划环评中纳入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内容非常必要。
面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应结合具体实践,对既有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框架进行再设计和调整,进一步优化评估技术方法,使评价结果更有助于决策,提高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Smith J, Ragland S, Pitts G. A process for evaluating anticipatory adaption measures for climate change[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1996, 92(1): 229- 238.
[2]Feenstra J, Burton I, Smith J,etal. Handbook on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Ver 2.0)[R]. Nairobi/Amsterdam: UNEP/IVM, 1998.
[3]方一平, 秦大河, 丁永建. 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综述——现状与趋向[J]. 干旱区研究, 2009, 26(3): 299- 305.
[4]殷永元. 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 冰川冻土, 2002, 24(4): 426- 432.
[5]OEC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R]. Paris: OECD, 2008.
[6]Lim B, Spanger-Siegfried E. 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s for Climate Change: Developing Strategies, Policies and Measures[Z]. New York: UND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7]陈太根, 董婕, 延军平, 等. 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以咸阳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19- 324.
[8]崔利芳, 任学慧. 大连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J]. 资源科学, 2012, 34(2): 273- 279.
[9]吴亚男, 任景明. 规划环评中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4.
[10]王宁. 气候变化影响下长江口滨海湿地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Climate Change in Planning EIA
QIN Zhuo-si1,2, WU Ren-hai2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2.Guigang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Guigang 537100, China)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undamental thoughts and assessment procedures of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Finally, this paper tookRiverBasinComprehensivePlanningofZhuhai(Revision) (2005-2030) as a case study for empirical applications.
climate chang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2015-09-29
覃卓司(1989—),男,广西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评价研究,E-mail:490758382@qq.com
吴仁海(1962—),男,广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与评价研究,E-mail:eeswrh@163.com
10.14068/j.ceia.2016.05.010
X820.3;P467
A
2095-6444(2016)05-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