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实际效果观察

2016-11-02武玉娟张世梅马娟王艳琴

甘肃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个体化输液成功率

武玉娟 张世梅 马娟 王艳琴

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实际效果观察

武玉娟张世梅马娟王艳琴

目的:观察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实际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0例需接受静脉输液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记录两组患儿60s内哭闹停止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对静脉输液的依从性明显提高,60s内哭闹停止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患儿依从性,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个体化心理护理;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给药及营养支持手段之一,也是儿科护理的基础操作技术之一。与皮下输注等操作相比较,静脉穿刺的疼痛较为明显,患儿常躁动哭闹,拒绝配合治疗[1]。个体化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安抚患儿,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避免焦虑不安的情绪,降低疼痛阈值,确保穿刺操作顺利完成。本次研究以160例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个体化心理护理对患儿依从性的影响,旨在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科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60例接受静脉输液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0.5~6岁,体重6~23 kg。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0.5~6岁,体重5~25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入选标准:①年龄<7岁;②符合静脉输液指征;③发育正常。排除标准:①转院病例;②凝血功能障碍;③明显的智力或精神障碍。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流程进行操作,呼唤患儿的名字,患儿就位后行静脉穿刺并固定输液部位。观察组则接受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及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针对儿童的特点进行心理安慰。具体方案如下:①护理人员面带微笑,询问患儿的姓名及喜欢的食物、故事、玩具等,使其情绪稳定;②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了解患儿的喜好,根据此类信息准备一些手工制品如纸鹤、徽章等,告知患儿若能配合静脉穿刺操作,将会得到表扬及相应的奖励;③若患儿对穿刺可能带来的疼痛有明显的畏惧,护理人员不应一味否认疼痛的存在,而应告知患儿在穿刺过程中保持安静,这样疼痛才能减轻,并尽早结束穿刺操作,同时应尽量给年龄较大,依从性较高的患儿先行穿刺,从而营造榜样效应,使患儿无惧疼痛而不是逃避疼痛。护理人员对每名患儿记录60s内哭闹停止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患儿60s内哭闹停止判定标准:穿刺成功后60s内患儿停止哭闹,且随后于输液完成前未再次哭闹。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60s内哭闹停止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76例于60s内停止哭闹,4例未停止。对照组66例于60s内停止哭闹,14例未停止。两组患儿60s内哭闹停止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60s内哭闹停止情况比较(例)

2.2一次穿刺成功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74例达到一次静脉穿刺成功,6例穿刺2次或以上。对照组63例达到一次静脉穿刺成功,17例穿刺2次或以上,两组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时,许多患儿会对针具及穿刺可能带来的疼痛产生恐惧感,进而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静脉穿刺无法一次成功时,患儿往往情绪激动,哭闹不止,拒绝再次穿刺,而患儿家长则心情焦虑烦躁,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影响医护人员工作的顺利进行[2,3]。个体化心理护理最明显的优势之一就是该护理方案不仅能够安抚患儿,更能使患儿家长感到护理人员对其子女的关心,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后,患儿哭闹情况明显减少,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这一结果提示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干预是高效可行的。本次研究尚存在一些限制,作为一项单中心研究,本中心的患儿群体及设备条件可能无法反映所有患儿及医疗机构的情况。此外,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能设置更多的干预因素进行对比。然而,本次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临床价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及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患儿依从性,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Laura L.Kuensting,Joyce Foresman-Capuzzi,Michelle Tracy etal.Comparing Subcutaneous Fluid Infusion with Intravenous Fluid Infusion in Children[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JEN: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Nurses Association,2013,39(1):86-91.

[2]谭利娜,张永红,王敏,等.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79-81.

[3]谢玮敏.语言沟通与诱导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4,(4):21-23.

A

1004-2725(2016)06-0467-02

730030甘肃 兰州,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科门诊(武玉娟、张世梅、马娟),血液科(王艳琴)

张世梅,E-mail:wuyujuanly@163.com

猜你喜欢

个体化输液成功率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食管癌手术个体化输血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