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助学千秋业期颐老人世纪情
2016-11-02胡娟
胡娟
古人云:大德必寿,美意延年。这话放到民进重庆市南岸区委会“第一人”李世瑚老人身上,再恰当不过。
2014年4月13日,是民进会员李世瑚老人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天,是值得民进每一个心存“助学兴教”之人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李世瑚老人在自己的百岁寿宴上,将积累半生的10万元钱,悉数捐赠给“开明慈善基金会小桔灯教育专项基金”。她亲手将善款交到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重庆小桔灯教育专项基金会主任张克敏手中,并殷殷嘱托:一定要将钱用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上!
“小桔灯专项教育基金”,是在民进中央开明慈善基金会管理下设立的一个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庆教育方面的扶贫、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时至今日,这笔善款已经两次资助了民进南岸区委会对接的“同心实践基地”——南岸东港学校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
星星之火——民进会员篇
李世瑚老人,1957年3月加入民进。她是重庆民进首批会员15人之一,是南岸民进“第一人”,也是南岸民进唯一的一位百岁老人。在她一个世纪的人生岁月里,经历了清朝末年的衰败、民国时期的战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到如今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见证了民进南岸区委会30年风雨兼程,一路前行,是她、是他们,燃起了重庆民进的星星之火!
李世瑚老人清楚地记得,58年前,自己是重庆六中的一名没有任何“身份”的普通教师,六中的校长介绍自己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自己热爱了56年的组织,她深情地说:我爱民进,民进“兴教助学”的理念恰恰是我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支撑,民进知识分子聚集的优势给我提供了学习的课堂。
数十年来,作为民进会员,每次组织活动,李世瑚都积极参与。直到90岁,她还在参加支部活动。老人坦言,每参加一次民进活动,总会有新的收获;每次和会员们交流,总会得到新的启发。在退休的几十年里,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她天天必看;直至今天,拿着放大镜看报纸是她每天的“必修功课”;民进中央、民进重庆市委会主办的杂志,她期期必读。她说,位卑不敢忘忧国,我与祖国共患难。
诲人不倦——教师篇
李世瑚能够走上教育一线,得益于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她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将年幼的女儿送入学堂。1941年,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她先后在市六中、市一师、市二师和市十一中担任生物老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我是从李老师那儿学到的”,73岁的古稀老人邱智明说。
1953年,邱智明在六中读初中时,李世瑚老人教他们班植物课。邱智明回忆说:“当时,学校后面有几个大坟包,上面土很厚,老师就带着我们去种南瓜,浇水、施肥、除草,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南瓜喜获丰收。当大家抱着沉甸甸的南瓜,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 :学植物课不能只在黑板上学,还要在实践中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做事都应该这样。”邱智明说:“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李老师是我们的科任老师,不如说她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至今,李世瑚老人还珍藏着她的教案。翻开古旧泛黄的教案,迥异于现在工整冰冷的打印稿,娟秀俊逸的字迹布满纸页,连后期增补的“教学反思”都写得工工整整。这满满当当的厚厚一摞教案,是李世瑚老人一笔一划,多年心血的结晶。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做教研员的四女儿杨丽苏感慨:近年来才兴起“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妈妈若干年前就这么做了,为了把课教好,妈妈行思坐想,反复研究,可谓用心良苦、成效卓然。
十一中原副校长张春林赋诗一首:终身从教,桃李满园;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学而不厌 ;博文修身,温良恭谦。
蕙心纨质——妈妈篇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世瑚老人留学法国的丈夫遭受迫害,被遣送到四川崇庆老家接受“劳动改造”。在那个“血统论”弥漫的时候,李世瑚思想上的压力很重,生活上的压力也很重——菲薄的工资,要养家糊口,要孝敬双方老人,要资助正在读大学的弟弟,一大五小六个女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即使是这样,她仍然要想方设法周济更加困难的人。
窘迫的物质生活,让李世瑚的蕙心纨质更显珍贵。倘若哪个学生、哪家穷亲戚需要孩子们的衣服裤子,“妈妈”会毫不犹豫地“借”出去;有学生买不起学习用品,“李老师”转头就送上崭新的;交不上学费的,“李老师”帮忙垫上……
日子是苦的,发自心底的关爱是甜蜜的,李世瑚的角色在“妈妈”、“老师”、“长姐”、“妻子”之间变换自如,唯一不变的,是她一颗向善的心。
仁者爱人,见微知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李世瑚老人就已经开启了资助贫困学子的行动,为她在百岁华诞之际的善举,埋下了伏笔。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更让她的行善得到子孙后辈的一致支持。她用她的向善之心、行善之举,践行了民进人“扶贫济困、兴教助学”的理念,践行了她自己的话:“我这辈子与民进结下了不解之缘!”
慷慨解囊——中国好人篇
1972年,李世瑚老人从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了。退休工资虽然不多,可喜的是女儿们相继走上工作岗位,不需要自己操心了。勤俭了一辈子的老人,把省吃俭用的每一分钱都存起来,一门心思地想要资助更多的贫困学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在妈妈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更有出息,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可李世瑚老人却始终保持着勤俭的习惯。孩子们孝敬老人为她买的衣服,老人家一穿就是好多年,衣服破损了,她就戴着老花镜,捻起绣花针,自己修修补补接着穿。还常常念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就是这样一个节约得近乎“吝啬”的老人,却在百岁高龄之际将10万元善款无私捐赠——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是她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以数十元的工资为起点,累积了40多年的毕生积蓄。
寿宴上,该项助学金受益人之一重庆南岸区东港学校初二贫困学生冉某,腼腆又激动地走到李世瑚老人身边说:“祝李奶奶生日快乐,我要把李奶奶对我们这些贫困孩子的关心,变成努力学习的动力。将来我会像李奶奶那样关心别人,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淳朴的话语满溢真情,是感激,更是对李世瑚老人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告别三尺讲台,是职业人生的完美落幕;退休在家,是积攒碎银捐资助学的全新启航。退而不忘给力教育,退而不忘奉献社会,满怀对民进的忠诚,牢记会员的责任,捐资助学,传递民进正能量,树立民进好形象,堪为全民楷模。2014年9月,“助人为乐中国好人”评选出炉,李世瑚老人榜上有名。
这是一个将“感恩”挂在嘴上,用行动播撒爱心的“中国好人”。数十年来,“感谢”是她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感谢父亲让自己受教育,感谢政府涨工资,感谢孩子们的悉心照顾,感谢子孙善良孝敬……
对于这10万元善款,她只说了一句话 :“我也是搞教育的,就想为贫困孩子做点事。”这是她对自己的承诺。
这一刻,整整一个世纪的人世变迁,沧海桑田,都抵不过这句淡淡的话语,波澜不惊,亲切暖心。
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好人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受李世瑚老人的感召,民进南岸区委会的400多名会员自发举行了一场“学习李世瑚,助力贫困儿”的捐款活动,先后募得善款3万余元,成立了“南岸民进李世瑚爱心助学金”,帮助贫困学子扫清求学路上的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