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秘径

2016-11-02顾秋红

关键词:语文课科普科学

顾秋红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使儿童获得从自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为儿童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充分挖掘语文的科技内涵,扩大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是语文课改的应有之义。

一、令人难以颔首的科普文教学

(一)忽视文体,教学模式固定

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很多,体裁更是涵盖了诗歌、童话、科普说明文、拟人化的科学短文、叙事性科普文等多个方面,不同题材的科普文对学生的训练重点也不同。而在教师具体教学中,科普文体裁被严重忽略,由于大部分科普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教师往往会把文章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再加之科普文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师常常以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来分析课文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版块固定化,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没了激情,学生听课没了兴趣。

(二)教师一人“独唱”,学生何得主动

在科普文教学的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的是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将课文的知识重点一一罗列,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更没有回应与互动。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如果仅靠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解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缺乏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很难体会到“孪生兄弟”所代表的实际含义,更不能深入体会火星与地球原来这么相似。这样没有学生参与、思考的语文课,无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过多课外拓展,忽略基本训练

例如教学《航天飞机》一文时,教师搜集大量的飞机种类向学生阅读;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时,课堂成了昆虫标本的展览室;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继续介绍金星、木星、水星等星球的知识……在这样的语文课上,科普知识成了课堂上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被极大的忽略,反而成了附庸之物,学生语文基本功得不到训练,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针对不同体裁,采用不同教法

综上可见,小学语文中的科普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科普文教学不乏味,让“语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呢,笔者认为不同的科普文体裁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突出训练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平实性科普文:品味精确语言

陈钟樑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1]科普文教学也是如此,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即揣摩其语言是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明,怎么个科学,怎么个严密……比如六年级上册的科普说明文《麋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句子中的“估计”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与科普说明文“科学、严密”的语言要求相矛盾,但这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我们在教学这句话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请看教学片段:从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引出了这样一组句子:

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

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经超过2000头。

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看出来了。

师:去掉“估计”行吗?为什么?联系句子想一想。

生:不行。“估计”只是科学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数字,如果去掉,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超过2000头,很确定。

生:去掉后,就是肯定麋鹿的总数超过了2000头,这让人不太信服。

这里教师主要就是通过对一组句子的比较,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引起认知矛盾,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不能明确表示确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把它从句子中删曲,说明就与实际相悖。而且学生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词用语不能随便替换。长此以往,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生动性科普文:巧妙导入说明方法

以三年级下册的《恐龙》一课为例,文中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就是这样进行的。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雷龙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雷龙特别的重。这里说到它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学生把重音落在了“六头大象”上。)

师:对呀,课文把雷龙和六头大象在一起比较,结果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看来雷龙真的又大又重,是一个庞然大物了!

生2:我还感受到了雷龙每踏一步,声音特别响,就像是雷鸣一样。

师:是啊,雷鸣我们都听到过,每次打雷时我们还会捂住耳朵,现在课文中把雷龙的脚步声比作雷鸣,那声音可真响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里的作比较和打比方,都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用上它们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雷龙不但又大又重,而且脚步声很响。(板书:作比较、打比方。)

那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齐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说明方法的抽象讲解,但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对话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指出了他们刚才说的作比较、打比方是常用的说明方法。这样教师虽然没有可以地讲解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却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痕迹。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

(一)叙事类:增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叙事性科普文《有趣的发现》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达尔文究竟在岛上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我们就是借助各种形式的读来实现的。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有趣的发现”指什么,学生很快就抓住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那些翅膀特别大的”“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这三个关键性的提示,体会到翅膀大小不同,昆虫的命运也不同。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边做动作边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再男女生配合读、小组配合读、填空读中,学生自然朗读成诵。课堂上书声琅琅,加上丰富的动作演示,学生读得有情又趣,读得津津有味,在朗读中体会到“有趣的发现”的真正内涵,突出了文题,也突出了主题。 童话科普文也是一样,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文中,通过男女同学表演朗读,分别读出乌鸦和猴子,喜鹊与猴子,杜鹃和猴子的对话,相似的动物语言却包含着不同的科普知识,在深情并茂地朗读中让学生读懂科普知识,读出自己的情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诗歌类:注重学生的语言迁移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运用语言,做到通过学习课文到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转变。那么诗歌类科普文更适合学生进行语言迁移和运用,让学生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明白科普文准确、简洁的语言要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

给小学语文教材插上科学的翅膀,让孩子们在感受语文美的同时,也接受科学启蒙的熏陶,培养探索自然、探索社会的兴趣,是二者双赢的最佳选择。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科普语文教学问题,让科普文充满“语文味”,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科普文。“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科普文中处处皆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科普文的教学中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融知识、趣味、言语表达于一体,从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猜你喜欢

语文课科普科学
语文课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学拔牙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