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016-11-02代澎
代澎
摘 要: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教育的主力军,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阐述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生关系;方法
学生的教育受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的影响,而作为知识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起着很大的作用,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反应能力就迅速,思维就活跃,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差;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差生常常被忽视,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经常接收消极否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不强、情感消极、缺乏持久的学习动机和行为目标,因而学业就不良。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的好坏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及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喜欢与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1.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有爱
教师对学生要有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弃学。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必须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2.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
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教师的期望是密切相关的。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会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教师对于期望高的学生往往会在潜意识地给予更多的关注,会较多地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对他们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都会促使高期望的学生成绩比低期望的学生好。
3.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有了错也应该学会说“对不起”,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记得2013年11月份教育局来校督导时,我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数学公开课,在课程刚开始,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告诉我课件中有一个小的错误,原来是我把“我们”错写成了“我门”,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平时,为了拉近学生与我之间的距离,我告诉学生我有任何的错误,他们不必顾虑我的面子,可以直接说出来,甚至有时为了教学效果的需要,我还会故意设计一些小的错误来让学生纠正,但没有想到,今天学生还真不给我留面子,我怕再出差错,像平时一样当堂改正,并给学生道歉。课程结束评课时,我做好了受批评的思想准备,但谁知领导就此事不但没有批评我,还将我能及时改正错误并向学生道歉作为一个亮点对我进行了表扬,此事对我感触较大。
4.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他们很难做到课堂40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时,幽默、风趣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将每一节课都要准备为精品课,而这首先需要学生的高度注意力作为保障。一般情况,每节课开始几分钟我都会和学生“聊一聊”,聊的内容很广,小到身边发生的一些趣事,大到一些新闻、消息;聊的方式也多样,自己说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见闻趣事。这样做可以将学生课间放飞的心快速地收回来,好让学生在本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
5.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老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有利于搞好教学的。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课堂上,教师微笑的面孔,满怀期待的眼神,富有感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与鼓舞。平易近人的态度,公平公正的处世方式,积极乐观的性格,都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将他画成什么样的,他就是什么样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可造空间很大,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教师,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校教育的前提与保障。作为年轻的教师,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吸收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努力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校教育充满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