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中的教材挖掘
2016-11-02黄提高
黄提高
摘 要:2011年版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课程基本理念”也说明:“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是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也是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生本课堂;创造性;挖掘;加工;领悟;活用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成为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下面就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点滴
做法。
一、遵从学生已有经验,科学加工
曾听过一位同事上四年级下册“数图形的学问”时,教材呈现的情境是乘坐动车,由站点入手让学生探究规律。可惜的是,我们处于沿海的郊区,这边的孩子没有乘坐动车的经验。于是老师花了很长时间来解释如何买票?有几种买法?结果学生听完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的。如果当时教师能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将动车站点换为孩子平时习惯的公交站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主探究规律,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积累探究的经验与感受。
“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从学情出发,多走进学生的世界,研究学生的所长,找准学生以及教学的起点,以学定教。教师要上出出彩的课,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编者意图,与教材进行深度对话。需要教师把工夫花在课前,花时间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学生、预设导学案,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几经斟酌。
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引生领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数学教材进行有效加工,使学习内容变得富有挑战性。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量一量”时,担心学生对于“平方”的初步接触理解不够到位,于是设计了以下导入环节:出示板书:1×1= 2×2= 3×3= 4×4= 5×5= …
先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数都相同。接着我告诉学生,我可以用相同乘数再加个小帮手来直接表示上面那些算式。学生个个很好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学生专注的目光下,我在每个算式后写上各自的相同乘数,如:1×1=1 2×2=2 3×3=3 4×4=4 5×5=5 …
这时学生已经开始有疑问了,我趁热打铁,在第一和第二个算式积的右上角用红色笔写了个小小的“2”,(如12,22)边写边强调位置及大小,并让学生根据我上面给出的规律说出余下算式的积,学生很高兴地喊出相应的答案:在积的右上角写上小小的2。到此我故意打趣说:“我们数学讲究简单、快捷,按同学们的读法好像不符合这个特性啊!怎么办呢?”几个聪明的孩子马上喊:“老师,我知道!我知道!那个小小的2叫做‘平方。1的平方,2的平方,3的平方……”有优生的带领,学生很快认识了平方。接着我故意质疑:“为什么写成2,3或4也行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了解了2表示有两个相同乘数,甚至有的孩子还推导出:1×1×1=13。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对这一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这样大胆地创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生动、更富挑战性。
三、大量自主学习素材,深入理解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素材,不仅为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
数学。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第一课时“分一分(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教材以“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的场景,呈现了本单元的基础学习内容。教学设计中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图中有些什么?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冲突,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以此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接着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强调分数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均分。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需要创造新的数来表示出这“半个”,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等,就这样一步步、一层层地和学生一起慢慢地却又很自然地揭开了分数的面纱,逐步引出分数的表示方法。
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实、用新、用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董玉武.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浅析[J].黑河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