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同构培养幼儿生活常规的新思路
2016-11-02刘艳玲
刘艳玲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是幼儿的显著特点,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通过生活来学习。在一日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完善规则呢。对当前集体生活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常规培养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基于“生活就是学习,一日生活即课程”,提出利用环境暗示标志以课程开展推进式培养幼儿生活常规,让生活更有序、更有趣。
关键词:师幼同构;生活常规;新思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入园后,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在家大有不同,它有时间的限制、场地的规定,有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教师应该在幼儿入园早期抓好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在循序渐进中逐渐积累,在反复中稳定幼儿养成,使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完善规则呢?本文试对当前集体生活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常规培养的老套式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基于“生活就是学习,一日生活即课程”,提出利用环境暗示标志以课程开展推进式培养幼儿生活常规,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序、更有趣。
一、当前幼儿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幼儿集体生活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不受限制,不想受限制
由于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服务的意识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父母包办偏多,生活卫生习惯培养非常随意,很多孩子都被宠坏了,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听其自然、十分宽松,不受限制,更不想受限制。
(2)朝三暮四,坚持性差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爱挤、爱闹,常规培养经常反反复复、表现极不稳定。因此有时生活中的某个环节总是出现得有些混乱、无序,以致干扰幼儿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引起许多麻烦,教育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3)乏味的口头指令偏多
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喜欢不停地用嘴巴说或者常以发号命令似的口吻对幼儿的生活常规提出要求,幼儿不喜欢接受,甚至不愿意接受教师设定的规则,学习常规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学习生活常规的主动性较差。
2.常用的几种常规培养方法的不足之处
(1)示范、模仿法
教师较喜欢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的事迹中,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范型,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模仿。这种以榜样示范法引导幼儿模仿伙伴的正确行为,偏向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幼儿处于被动状态。
(2)文学作品运用法
教师常将生活常规内容变成儿歌如洗手歌、刷牙歌、漱口歌等,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喜欢利用故事、木偶等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以唤起幼儿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记住常规要求。刚开始能取到一定的教育成效,但不知不觉就淡薄了,持久性教育功能差。
(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幼儿对生活常规的认识,使幼儿正确的生活常规行为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大部分教师喜欢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被动地遵守班级的生活常规,但幼儿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无法成为幼儿内在动机驱使下的有意义行为,两者均偏向于机械训练,幼儿主动参与性差,遵守的自觉性也差。
二、以环境暗示标志建构幼儿常规培养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是幼儿的显著特点,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通过生活来学习,学习与生活相互交融,因此幼儿期的生活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又因为幼儿有强烈的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通过在实际生活中与成人互动,与同伴合作,解决实际的问题等,逐步了解周围的世界,逐步形成习惯等。良好的生活常规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在培养班级生活常规时,必须改变或者优化传统的常规培养的方式与方法,将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还给孩子,带领孩子一起建构班级的生活学习常规,享受学习规则,设计规则、遵守规则,完善规则的快乐,体验师幼共同建构常规的快乐,乐意接受班级各项常规的制约,让自己的生活有序、有趣,获得身心的发展。笔者试以师幼同构环境暗示标志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为例,重点围绕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标志、执行标志、完善标志等方面,以课程推进的方式对班级生活常规建立的基本理念及实施的新思路。
1.抓细节,找问题——着眼于生活中的小细节,捕捉影响生活的常规问题
餐后活动结束了,小红、小玉等小朋友陆陆续续搬着椅子向活动室的一角走去(班上固定叠放椅子的地方,通道较小),正当他们一起出来时,小晨、小琨等五六个小朋友搬着椅子迎面碰上,顿时小出口被堵住了,小晨大喊:“老师说了只有两个人过,你们干嘛一起出来。”同时还把椅子高高举起。小玉连忙回答:“我们吃完了,当然一起出来。”紧接着又来了好几个孩子,他们相互挤了进去。小红跑过来说:“刘老师,他们又挤在一起了,好危险,我差点被小晨的椅子碰了。”
这是孩子们生活中叠放椅子的一个小环节,孩子们年龄小,顽皮、淘气时常不遵守班级的口头规定,出现拥挤的现象,有时可能还会有人受到伤害,这些问题给幼儿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搬椅子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做了一些小规定,但由于幼儿做事情绪不稳定,较为冲动,因此经常会发生不小心碰撞、跌倒、打伤的事情。可见,孩子们已经察觉到生活常规出现了问题。作为教师在日常培养幼儿生活常规时,应注重抓住已察觉到了生活中小细节的常规问题。如椅子叠高了,取椅子时,容易翻倒,压倒或者压伤自己或伙伴;自主取餐时,后面的小朋友喜欢往上挤,手中的碗容易被碰翻,等待的队伍如果不站直,取完餐回位置的路上也容易被碰翻,倒地上;取皮球经常被压倒在篮子上……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小细节中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教师要善于观察,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2.善讨论,寻方法——尊重多种解决问题的想法,允许环境暗示的多种呈现方式
针对上面的问题,离园前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谈论:“这几天你们靠椅子方便吗?”“不方便,很多人挤来挤去。”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是啊,很多小朋友都向我告状了,昨天小红都差点被碰伤了,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们纷纷议论开了,小晨说:“要自觉排队。”小毅说:“要在那儿悬挂一个警示牌。”小杭说:“老师,进去的往这边,出来的往那边走。”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噢,你的意思我们进出时都靠一边,对吗?”“嗯,就像走楼梯一样。”小明说:“刘老师,我们也贴个脚印在地上,可以提醒大家。”接下来孩子们参加警示牌内容的设计,并进行全班的投票,大家一致选择小曦的作品作为警示牌,小伟、小成等一起用鞋子在波音纸上拓印,剪下两对脚印,自行贴在地上。
生活中的小问题,孩子们都会有许多巧办法解决,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孩子针对椅子叠放太高,设计了叠放的身高线,暗示大家叠放椅子不许超过这条身高线或者分组序号标注;在自主分餐时,为了防止翻倒地上,孩子设计了取餐点、等待取餐点并加实线,提醒等待的小朋友将队伍排整齐;为了按课程准备学习用品,他们设计了周历表……因此我们要试着放手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生活小主人,自主解决问题,尽管有些可能还不是很实用、不成熟,但要相信他们,慢慢地等待,必要时引一引,促他们成功。
3.乐之行,执中善——享受执行规则的快乐,凸显创造中完善规则
又到叠放椅子的时间了,只见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将椅子靠右搬进规定的角落,有些孩子每到贴着脚印的地方便会停下,低头踩着脚印,又抬头看看警示牌,比以前有序多了;有些高点儿的孩子头甚至碰上了警示牌……过了几天,等待的队伍又乱了,问他们怎么办,孩子们提出一个脚印不够,要一排的脚印,又有小朋友提出用长点的箭号表示,后面的小朋友会看得见、可以提醒我们。同时高个子的小朋友提出警示牌会碰着他们的头或者脸蛋,于是大家决定暂时取下牌,将脚印改成了带箭头的实线。
生活周而复始,孩子们在使用暗示标志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有些标志的不适之处,要求提出整改,孩子们原以为警示牌加脚印双重提醒效果好,可是自己在实际的生活运用中发现这样带来了诸多不便。当孩子发现问题后又一次进入尝试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中,又一次创造新标志,设计制作新标志,就这样渐渐地不断完善各种生活环境暗示标志。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常规意识加强了,为什么要遵守常规也心知肚明了,遵守常规成了孩子们内在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动力定型。
4.举一反三,灵活通用——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相似的困境
随着师幼不断完善建构环境暗示标志,孩子们也学会举一反三了,例如当他们将折叠的衣服放到门外的橱子里时,孩子们自觉按靠右走的规则进出班级门口,一点儿也不拥挤;进出盥洗室也能靠右走,洗手也能按取餐的要求,定点洗手,定点等待,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序,生活更有趣了。
以上图示、路线标志、周历暗示、序号标注等环境暗示标志以直观生动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常规的要求,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动力定型。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各种环境暗示标志,共同探索环境暗示标志,在创造中不断地完善各种环境标志,幼儿成为生活中真正的主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制作标志;在执行规则、守规则、完善规则中习得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发展。这种以课程推进式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能充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遵守规则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感兴趣的事,并切身体验遵守生活常规带来的好处,因此这种课程模式不仅让幼儿更富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效能感,更能稳定幼儿的情绪和自信心,具有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马晓红.赏识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