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方法研究
2016-11-02李慧琴朱培军
李慧琴+朱培军
摘 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做贡献,教育方向也呈多元化发展。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精神食粮”,同一个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学生理解中也会有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也是必然性的结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同时也是对多元解读的一种释义。与传统的主体思想阅读模式不一样,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有广义上的层次性,思维上的开放性以及视野上的开拓性。文学作品受限于自身条件,往往会有主题上的差异,在承载主体语言中的社会文化等宏观概念前提下,对文学作品做出全新的阐释,形成文学作品的多元主题,便是多元解读。
一、初中的多元解读现状
1.解读单一
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与文学作品本身三者之间是具有共鸣性的。一些教师长期解读同一篇文学作品,出于职业的原因同时也为应对教育模式工作,采用标准答案方式与学生共同解读,造成多元解读的单一性。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主体思想情况下,不仅贬低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束缚学生以及教师自身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自由。这种单一性的方式,容易切断文学作品与两者之间的共鸣特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统一来自教师所授的标准答案,长时间的惯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渐渐丧失。这种解读单一的方式在现代教师的教学方式中比较普遍常见,没有引起教育部门足够重视,也是导致这种解读单一现象滋生的原因。
2.解读偏离
由于初中生处在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身心健康都需得到极大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引导者,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多元解读的能力,同时也影响学生语文学科的知识水平。教师在长期的职业工作环境下,容易忽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其教与学相互性质是多元解读教学方式的主要效果。随着新课程新教材不断更新,许多教师对于教学质量的注重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点上,对于新知识的多元解读还没来得及深入发现,造成在课堂上对一些新知识上的多元解读偏离文学作品本身的主题。这样一来不但会误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曲解,还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教师故步自封的教学思想观念,导致教师对新知识、新文学作品没有进行或来不及深入研读,是造成多元解读的主要因素。其次,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过于依赖标准答案,通常会让学生自己自行对语文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学生缺少老师指引,也会容易引起多元解读的偏离。
二、提高多元解读方法
1.树立多元解读意识
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中全新的阅读方式,教师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未来。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其主体是学生,帮助学生实现提升自我的需求,提高学生自信以及文化知识是多元解读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推导多元解读方式,建立自身多元解读的定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营造多元解读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机动性,强调多元解读的思维拓展性,树立师生多元解读意识。
2.教师多元解读能力
教师的阅读能力水平是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自身的多元解读能力进行一定的提升以及定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参与多元解读,同时也能摸索多元解读在教学质量上的实际效果。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利用多元解读教学方式的拓展性,从教师和学生多视界、多角度的思维思想中,重新建立对文学作品中文学价值的认识。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以全新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融合多层次的动态过程,解读可以激发全新的视界和角度,而且在解读的过程中思维思想都能得到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也是文学作品固有的共鸣性。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课程标准中形成主要施教方式,其中以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为重点部分。在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文学作品一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加深对社会文化生活及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未来形成自由的世界观以及全面的人生观。随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深入实行,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全方面的多元化人才,现代语文教材同时要求具有时代气息与文化素养,多元解读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中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谭邦和.多元解读: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策略选择:兼及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2006(Z1):46-48.
[2]靳彤.强化作品细读 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1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