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胜利:真的是为城市正名吗?
2016-11-01刘林
刘林
爱德华·格莱泽是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颇负盛名的教授,《城市的胜利》是其一部力作。在这本书中,格莱泽教授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他眼中的城市。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城市案例;讲述了相对于乡村,城市为何更经济?什么样的城市才更环保、经济和可持续?从纽约到班加罗尔,从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到新加坡等等,透彻分析了城市高密度的胜利、摩天大楼的胜利、贫民窟的胜利、立体发展的胜利……书中列举的大量的城市案例,处处为城市正其名,仿佛让读者感受到:城市回归了!城市是充满诱惑的!城市真的胜利了!但是,读者不禁要问:谁的城市胜利了?
格莱泽的乐观派不能改变个体对城市的体验
人们对城市的看法总是充满矛盾的,对城市的体验也是一样:复杂的城市环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机会,同时还有压力和风险。对于这个问题,格莱泽是个理性的乐观派。在他的笔下,城市生活的种种“好处”意味着一种更富足、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在格莱泽看来,与低密度的郊区生活相比,一方面,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的交流沟通,促进创新与发展,即城市“放大”了人类的力量,并从这两方面同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格莱泽的理性乐观派不能改变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城市化率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呈现倒U型。众所周知,早在2005年,城市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世界总人口的50%。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城市,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城市中生活了。不言而喻,大多数人对城市的生活是向往的。城市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可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便捷的交通等等,这些因素必将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据联合国人居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81亿人口中将有50亿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城市化”也不例外。
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等。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这些问题都在改变着人们对城市的体验:房价不断攀升,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以及不断恶化的环境等等。这些因素注定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而到了那个时候,将会有更多的人离开城市,正如格莱泽教授搬离城市进入郊区一样。试问,一个宣扬并坚信“城市胜利”的人因为通勤和家庭的因素搬离了城市,那么更多的人也会因为不同的原因搬离城市。作者在“城市胜利”的论述中更像一个制造“城市胜利谎言”的人,“引导”贫穷的人们、美国的中产阶级进入城市,使得有经济条件的群体向郊区迁移,市中心反而成了贫困群体的聚居地,最终给城市带来的将是无尽的“大城市病”。
人是城市核心的前后悖论
《城市的胜利》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城市是人的聚集而不是建筑物或设施的聚集。与之前认为应该限制城市人口容量的观点不同的是,格莱泽认为,贫困人口固然会带来城市化成本的增加。但是他们能够使城市更繁荣,更具有活力。如此,人口的大量聚集必然会导致城市的平面扩张。作者认为,人是城市核心的观点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作者之后论述的许多观点却违背了这个前提。
一方面,市中心的面积是有限的。当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后,大量的住宅需求导致了房价不断攀升,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建造更多的住宅,否则将无法满足居住的需求。但是,市中心可用资源有限,除非向郊区扩展建造住宅,由此必将导致城市平面拓展,违背了作者“反对平面扩张”的观点。而即使改变规划,作者所提倡的“高密度生活”能否有利于人类的持续与和谐发展,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另一方面,格莱泽认为:90%的人类应该居住到城市里,集中使用能源,把更多的地方留给大自然,这是对大自然最好的保护方式。因为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受到污染。从这一点出发十分值得肯定。不过,这一观点毕竟太过于理想化了,与喜欢乡村田园的梦想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有的人相信上帝,城市的胜利只属于上帝;有的人相信佛祖,城市的胜利只属于佛祖。人们的居住偏好是个人的喜好,无法硬性规定,否则能是以人为核心吗?大多数人向往自由田园式的生活,相信和作者一样的人们选择搬到郊区一样,因此作者的观点前后矛盾,“城市的胜利”更像是乌托邦。
贫民窟的偏见——警惕
柏拉图在2500年前说过:“任何一座城市,不论它的规模有多小,其实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穷人的城市,另一部分则是富人的城市。”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的每座城市都存在着贫困人口聚居区,西方称之为贫民窟,在中国一般称之为棚户区或城中村。格莱泽以里约热内卢为例指出,尽管贫民窟存在健康、治安等严重问题,但是却给其中的居民带来了比巴西农村更好的生活,也给很多居民提供了社会结构上升的阶梯。我们有限制迁徙的习惯,也对贫民窟有着不同的政策。但是城市的吸引力还是自动引来一波波进城打工的群体,也确实为他们提供了在家乡难以获取的工资。可以说,作者仅仅从这一方面认可贫民窟未免过于简单。贫民窟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目前,贫民窟与贫穷已经成了世界城市危机,警惕城市产生贫民窟的各种呼吁成为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试想,谁愿意忍受十几年没有住房、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和社会保障的贫民窟?贫民窟除了安全隐患、影响城市形象外,还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首先,贫民窟居住的居民大多处于贫困线以下,作为社会公民很难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条件极差,严重影响到下一代发展。其次,贫富差距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国民感情的隔阂,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影响了社会安定。在拉美的很多城市,贫民窟是犯罪的天堂,也是犯罪分子的窝点。毒品犯罪在拉美极为突出,很多贫民窟已被毒贩所控制。居住在贫民窟里的城市贫民为贩毒制毒站岗放哨,加之贫民窟地形复杂,给政府扫毒带来了很大困难。最后,贫民窟乱占(抢占)公共土地和资源,没有卫生设施,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拉美贫民窟的教训是惨痛的!忽视贫民窟的存在甚至将其视为“城市的胜利”,将使城市付出更大的代价。
后记
喜欢快节奏的人会沿着美国的道路走下去;不喜欢城市的人会站在查尔斯王子身边,将郊区化、乡村化进行到底。格莱泽在书中所讲述的观点确实是一种思路。不过,这样的城市果真能胜利吗?果真能长久和谐吗?城市应该胜利,乡村也不该衰败——只有走向城乡统筹才能互促共荣。城市离不开乡村,一旦没有了运行良好的运输网络提供食物和水,城市就会变成死亡之城。只有双赢的局面,才能带来城市可持续的繁荣。
(责任编辑: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