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无解?
2016-11-01邢海洋
邢海洋
燃煤被认为是北方冬季雾霾的头号“杀手”,汽车尾气紧随其后。10月份,取暖季还没到,钢厂也早就限产,雾霾却卷土重来,除了那个虚幻的厄尔尼诺,尾气责无旁贷了。日渐拥挤的道路,浓烟滚滚的重载拖车,甚至外地牌照农用车在京郊大地畅行无阻,削弱了人们对交通治霾的信心。
农用车,顾名思义,只能用在农业用途上,不允许在省道、国道上行驶,更不允许从事运营活动。可在北京的郊县公路上,车流中时不时会见到收废品拉砖瓦货运的农用车,在进入北京的交通检查站时,这些喷云吐雾的车辆也能顺利通关。笔者曾向农用车司机讨教通关秘籍,他们似乎理直气壮,认为这是他们正常的谋生手段,不容置疑,可见交警对这些根本没有牌照的车辆是多客气。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自从道路交通监察越来越借助于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那些从源头上就非法、连牌照都没有的车辆就成了“法外之地”。“互联网+”催生了外卖业的繁荣,外卖的交通工具中混杂着相当数量的摩托车,这也是一片“法外之地”。由于缺乏监察,农用车和摩托车也往往是尾气排放的大户。
大货车就更不要说了,环保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显示,全国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颗粒物超过90%。并且,占汽车保有量1.6%的国I前标准汽车,也就是黄标车,其排放的四种主要污染物占汽车排放总量的30.0%以上;而占保有量83.5%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其排放量约为汽车排放总量的35.2%。按理说,这个冬季的雾霾多发季到来之前,减少黄标车数量,限制其使用应该是最见效的减霾措施。自去年7月,河北高速公路全面禁行黄标车,这一年北京市则全面淘汰了黄标车。可这些措施仍不能阻止该年雾霾红色预警频频发生,原因仍在于执法。
货车的问题不在于技术标准,不在于制作工艺,而是整个行业大面积造假。这些货车,合格证全是真的,车型也全是真的,环保部门也发了国IV绿标,可真正去检测尾气的时候,测出来的却是黄标车的尾气。进入10月以来,北京市已经发出四次雾霾黄色预警,中旬一次雾霾过程中,北京环保局一天内检查机动车3.3013万辆,处罚尾气超标车57辆、劝返外埠进京超标车4辆。环保局的执法可谓及时,不足0.5%的违规率,似乎也说明货车造假的情况得到解决。真的如此么?要知道,货车尾气治理可是金钱堆出来的,一辆柴油车想要满足新的排放标准除了需安装微粒过滤装置外,还需采用喷射尿素溶液的方法,将有毒的氮氧化物还原成无污染的氮气和水蒸气,载重40吨的卡车,百公里消耗的尿素价值9元,而新增尾气装置成本更是不菲。难道经过了2013年崔永元、2015年柴静以及全民的讨伐,重载货车行业“洗心革面”?
其实,仅从物流价格上,很难看到今年货车业在环保成本上的投入。9月份,一众物流公司的确集中提价,但那是针对交通部最新的《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规定》,新标准比旧标准允许装载量减少的缘故。而据测算,如果全部按照环保要求执行,运输成本将整体上涨15%。中国物流总费用占整体GDP的18%,其中运输费用占其中的50%以上,也就是占整体GDP的10%。按这个比例,货车的环保合规将推高通胀水平1.5个百分点。
当北京加速建设七环路,并将治霾的希望寄托在将过境货车引导为绕行时,你知道货车减排的艰巨了。中国物流成本如此之高,若将货车替换为发达国家的先进车型,也只有期盼着高速路免费、汽油价接轨等众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物流实质降费,给环保投入以缓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