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少介入孩子间的矛盾

2016-11-01刘泉民

家长 2016年9期
关键词:妮妮小龙小男孩

刘泉民

家长少介入孩子间的矛盾

刘泉民

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自己处理这些矛盾,这样做比直接介入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

孩子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有的还会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王龙是个五岁的小男孩,每天被奶奶从幼儿园接回来后都要在楼下独自玩一会儿。这一天傍晚,小龙的妈妈下班刚进大院,就听见孩子们的叫嚷声。她一眼就看见小龙正和几个男孩子打在一起。孩子们相互撞来撞去,小龙时而在冲击的惯性下被撞得一个趔趄,时而又把个子更矮小的男孩挤倒在地……小龙的妈妈赶紧冲过去揪出儿子,并瞪了其他孩子几眼。其中一个男孩嚷道:“你瞪我干吗?谁让他们不跟我们换奥特曼。”小龙的妈妈更加生气,大声说:“你们真野蛮,再也不准你们和小龙玩了。”被妈妈领上楼的小龙被警告不准再和那帮孩子玩,不准再打架,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他了。从此,小龙放学后的自由活动被取消了。一个月后,小龙的老师向小飞的妈妈反映,这孩子最近很沉闷,总是一个人待着,怕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小龙的妈妈陷入了沉思——难道制止这种“野蛮游戏”,她错了吗?

案例二:周六下午,刘女士带着6岁的小红到小区里玩。妈妈在一边站着,小红自己到一旁找小朋友玩去了。不一会儿,小红就和一个小男孩在滑梯旁玩起了滑滑梯。可是小男孩因为想连着滑两次而不和小红轮流滑,小红就和他吵了起来。开始刘女士也没注意,但是两个孩子越吵越厉害,甚至拉扯着厮打起来。刘女士一看,赶紧走过去制止了争吵,并要求他们重新订规矩,不能动手打架。小红见妈妈并没有偏向自己,就哭了起来,说妈妈向着别人。妈妈和蔼地对小红说:“妈妈知道你有委屈,不过你们是好朋友,有矛盾要慢慢商量,打架是不对的。”然后又转向小男孩说:“大家事先约定好的,就应该按照约定玩游戏,对不对?男子汉更应该说话算数啊。”小男孩低着头不吭声了。很快,两个孩子就开始讲条件了,并很快又玩到了一起。

这两个案例一正一反,一个妈妈善于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两个孩子“化干戈为玉帛”,而另一个妈妈因处理不当,却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家长巧妙地化解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并不是说孩子的所有矛盾都是需要家长化解的,孩子之间的有些矛盾并不需要家长多操心。好友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但能够维持冲突之后的友好,才是孩子们的本事。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出现矛盾,家长应是旁观者而并非仲裁者。孩子们在交往中出现冲突,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也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能力。因此,如果孩子的矛盾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大人一介入,就会把小孩之间的冲突上升到大人之间的理论了。而一旦介入太多,还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由此,最重要的是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自己处理这些矛盾,这样做比直接介入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

妙招一: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辰辰正津津有味地玩着几辆玩具汽车,在旁看了半天的邻居小朋友军军忍不住拿起其中一辆也玩了起来。辰辰马上想抢回来:“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军军也不示弱,坚持不还……这个事例中,如果父母采用没收玩具的方法,也许能很快制止孩子们的争吵,但或许孩子以后还会因为其他原因,或者其他事情再次争吵起来。所以,关键是要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时,我们家长不妨让孩子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说为何要争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孩子能够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例如,“辰辰,你能不能和军军一起想一个不要吵架也能玩得开心的办法呢?”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互相商量,取得想法的一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孩子懂得,以后再碰到类似事情该如何解决。

妙招二:让孩子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某星期天,天天和小伙伴们在草地上一起踢球,妈妈在一旁和邻居聊天。突然,天天叫喊着跑到妈妈面前:“青青刚刚踢了我一脚!”这时,青青也跑上前来:“是他先骂我的!”这时如果妈妈为了平息孩子们的争执,对天天说:如果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好好玩,我就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玩具。如果这样做,永远达不到帮助孩子成长的效果,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就算是表现不好,也能得到好处的错觉。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间起了纷争,家长首先要让孩子说清发生争执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妈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骂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表现,不能因为别人先做错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后在孩子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他们学会向对方认错、道歉。

妙招三:让当事人自己面对矛盾。

游戏场里,冬冬见茵茵小姐姐在秋千上玩得乐不思蜀,他也想玩,但茵茵就是不肯下来。没办法,冬冬只得到妈妈那儿求助,希望妈妈叫茵茵下来,让自己也能玩一会儿。这个事例中,如果此时冬冬的妈妈上前叫茵茵下来,让给冬冬玩,容易引起孩子之间的嫉妒和不平衡。也容易纵容孩子一遇到困难或麻烦、就本能地找父母或老师解决的习惯。孩子之所以喜欢找成人解决问题,主要是他们害怕与其他小朋友打交道。其实,孩子在很多时候要比成人想象中更懂道理,只要父母告诉他们:“玩具要和大家分享。”或者让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对小朋友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做”的建议,这样会让他更自信。下一次,他也就有了勇气自己去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了。

妙招四:该出手时再出手。

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爸妈最好先旁观,让他们自己处理,当矛盾升级到宝宝自己无法解决向爸妈寻求帮助的时候再出手。此时,一边倒的处理方式是不足取的,“和事佬”应该采取一个中立的解决方案,让两方的宝宝都满意,如一家快餐餐厅里,冬冬和妮妮在争抢一辆购物手推车。推车是冬冬和妈妈刚在大卖场里买下的,在餐厅就餐时,被妮妮看中了就推去玩。当妮妮把车推到冬冬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外时,冬冬便上前试图要回车子。他并没有开口,只是伸手来拉车子;而妮妮似乎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于是抓住车子不放手。妮妮的外婆立刻出面呵斥她:“怎么这样霸道?小哥哥要拿回去,赶快放手!”妮妮显然不愿意就此放弃,对外婆的话充耳不闻,两个宝宝就僵持不下,一辆小推车在他们俩中间移来移去。冬冬的妈妈请妮妮的外婆退下来,留空间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僵局持续了大约5分钟,冬冬向妈妈求助:“妈妈,我要回家。”妈妈微笑着上前,给两个宝宝提了一个建议:让妮妮送送小哥哥,俩人一起把车推到餐厅大门外,然后告别。两个宝宝都表示同意,齐心协力把小车推到餐厅门外。走出餐厅几步,妮妮便自动松开了手,冬冬大大方方地对她说“再见”,就推着小车跟妈妈一起回家了。

看到这样的结局,妮妮的外婆点头称赞:“还是这位妈妈有办法。”冬冬对妈妈的做法很满意,承认自己原先只想凭自己的力量来抢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从而对妈妈更信任了。这样的结局可谓是皆大欢喜,既让两个宝宝都开心,又没给对方的家长增添麻烦,自己也能顺利从矛盾里走出来。

(责编 李君)

猜你喜欢

妮妮小龙小男孩
“聪明”的小男孩
小小小小龙
小男孩
妮妮猪
萌萌哒的小男孩
刘小龙
让“数”“形”结合更畅通
风中的祈祷词
妮妮猪
妮妮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