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宝石
——云南斑铜工艺品的审美解读
2016-11-01吴雨亭
吴雨亭
(红河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蒙自650011)
金属宝石
——云南斑铜工艺品的审美解读
吴雨亭
(红河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蒙自650011)
斑铜工艺是云南特有的一项金属工艺,素有金属宝石之称。本文从特殊的制作工艺、丰富的立体形态及独特的材质装饰之美等方面对云南斑铜工艺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审美解读。
斑铜工艺;金属工艺;艺术特征;审美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自然风光绚丽,物产丰富,素有动植物王国和金属王国之称。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各民族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工艺品,形成了云南独有的民族民间工艺文化。斑铜就是其中之一。
顾名思义,斑铜实际上就是一种表面有斑的铜制品,历史上最早的斑铜器是利用天然铜矿石经手工锻打而制成的,这种斑铜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表面的斑纹具有折光性,在太阳光下,会形成如宝石般闪烁的立体斑点效果,而且这些斑花还具有独特的“变彩效应”,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斑花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反射出不同的色彩;在观察同一部位的“斑花”时,不同角度看到的“斑晶”大小也不同。[1](P42)这一特点也为斑铜赢得了“金属宝石”之称。
最早的斑铜产生于云南会泽县。研究资料中记载,云南东川、会泽这一片地区拥有着大量的玄武岩中热液形的自然铜矿,且这一片地区火山众多,每一次火山爆发会把铜矿石和其他金属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纯度非常高的天然铜块。这些天然铜块里包含了金、银等其他金属杂质,这些杂质虽然融合在了铜矿石里,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金属结构。为了不破坏这些金属杂质的物理属性,这种自然铜是不能高温熔炼的,得由专门的斑铜工匠利用独特的技术低温锻打,使其内部金属微粒长大,再通过独特的显斑处理,使得这些金属颗粒在铜器表面显现出来,方能形成斑铜流动闪烁的斑花效果。
繁琐精湛的制作工艺及高贵独特的视觉效果赋予了斑铜器极高的身价。在清朝末年,斑铜器产生之初就被列为了向皇宫进贡的珍品,并且与北方著名的“景泰蓝”工艺齐名,被称为“北景南斑”。到了今天,制作斑铜工艺的天然铜矿石越来越稀少,为了延续“斑铜”这种工艺品特殊的材质特征,昆明地区的工匠们利用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制作出了人造的斑铜矿。这种人造的斑铜矿是通过冶炼而成的,故而这种铜矿是可以经过高温熔炼铸造成型的,人造的斑铜矿制作出来的斑铜材质虽不及天然铜矿那样闪烁耀眼,但它仍很好地延续了斑铜斑花的材质形态及独特的显斑技艺,并被制作成为了多种不同规格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获奖,一些工艺品还被作为国家级精品收藏于博物馆或作为高档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和贵宾。在学术研究中,为了将天然铜矿和人造铜矿制作出来的斑铜作区分,人们将不能经高温铸造的天然斑铜称为“生斑”,将可经过铸造成型的人造斑铜称为“熟斑”。
总地来说,无论“生斑”还是“熟斑”,在精湛的制作工艺下形成的具有斑驳陆离外表的斑铜工艺品都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铜制产品,它的出现更为云南金属工艺文化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它的审美意义在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丰富的立体形态及独特的材质装饰中得到了体现。
一、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
据研究资料显示,早期的“生斑”锻打工艺目前只有会泽地区的斑铜传人张氏一家掌握要领,而现代的“熟斑”铸造工艺也仅仅有少部分人掌握了显斑的方法,不同的师傅所制作出来的斑铜产品显示的斑花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复杂而神秘的制作技艺是斑铜工艺品身价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斑”与“熟斑”的制作技艺也不尽相同。
(一)火中取宝——传统的生斑锻打工艺
“火中取宝”可以说是对生斑锻打工艺最形象的描述,在制作生斑工艺品时,由于天然铜矿不能经过熔炼,需要工匠反复对铜矿石进行加热、锻打、再加热、再锻打,成型之后还要利用特殊技法显斑方能完成,可谓费时、费工也费力。而在锻打过程中,用力大一分则会打得太薄,小一分又无法成型,要将一块从山中取出的石头全经手工打制成一个薄厚均匀、造型精细的工艺品,每一步都考验着工匠的技法、耐心及毅力。以下以材料的选择和锻打为例: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浑然天成的自然铜块是制作“生斑”工艺品的必须原料,但直接从山中取出的自然铜是不能拿来直接锻打的。工匠们在山里找到的铜块往往会夹杂着很多的石头、砂子,有些甚至还有裂纹。处理材料是工匠制作斑铜工艺品的第一步。
“生斑”匠人处理材料的工具很简单,一炉、一铮、一锤和一个凿子足矣。但处理材料的过程却是复杂而漫长的。首先需将天然铜块放在火炉中加热变软,这对火候的要求非常严格,太热铜块中的金属杂质就会融化,太凉铜块又太硬锻打不得,故而工匠需要反复对铜块进行加热和锻打,边打边用凿子将里面的杂质剔除干净,通常处理一块材料就需要花上半月左右的时间。
2.千锤百炼、锻打成型
图1是生斑锻打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部分工具,除了必不可少的火炉之外,还要用到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各类锤子、凿子、铁棒还有支架。当就锤子来看,只做一件斑铜工艺品就有可能用到长锤、短锤、方锤、圆锤、钉锤等多种。试想一下就可知,仅靠着手工敲敲打打就可将一块形状不规的铁块制成一个造型优美的工艺品,这一道工序是有多么地复杂与艰难。
图1 锻打工具
锻打成型之后的初胚要进行打磨和烧斑,之后还要再次经过敲打整形,煮斑、露斑、抛光、上保护膜等工序才算完成。制作一件好的生斑工艺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其工艺价值可见一斑。
(二)多种金属技艺的融合——现代熟斑铸造工艺
与其他金属铸造工艺一样,熟斑工艺品也是通过泥塑——翻模——浇铸铜胚的方式铸造成型的,之后再经过打磨抛光——后期装饰工艺——显斑——再抛光—上保护膜等工序即可完成。与生斑工艺相比,熟斑的铸造工艺要显得容易得多,金属精密铸造工艺为熟斑工艺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几十年不断地尝试与创新中,熟斑工艺将我国多种较具特色的金属工艺技法融汇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1.铜胚的制造——失蜡法的延续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时运用已经十分普遍了[2](P83),在熟斑工艺中,将空心蜡模制成砂范,利用砂范制作铜胚均是取自失蜡法的原理。
2.镂刻及镶嵌工艺的运用
镂刻工艺及镶嵌工艺均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传统金属技艺。镶嵌工艺主要是用于将一些特殊装饰材料或宝石镶嵌于工艺品之上,而镂刻则是用于装饰图案的塑造。在熟斑工艺中,常用的刻镂技法主要有阳錾、阴錾、平錾和镂空几种。其中阳錾主要是用来制造一些立体花纹图案;阴錾、平錾则多和其他工艺结合在一起,用于塑造一些不同色泽的平面装饰图案,例如通过阴錾、平錾的方式勾勒出花边图案,再用金线或是银线填入其中,制作出金银相交的色彩效果(图2)。
3.乌铜走银工艺的结合
乌铜走银的原理是利用錾刻技法在乌铜的表面刻上各类装饰纹样,再将银屑填充到图案各处,即“走银”,最后经过化学处理和热处理后银线与乌铜就熔为一体了。其中“走银”是技术的关键(图2)。熟斑工艺品中的乌铜走银体现出来的是走金的色彩效果,这是因为显斑的药液与银线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了银线表面的色彩变化。[3]值得一提的是,乌铜走银也是云南特有的金属工艺之一,由于乌铜是铜与金的合金,材料较为珍贵,且走银的工艺也是精湛独特,故而乌铜走银工艺的运用无疑是为斑铜工艺品增添了更高的工艺价值与收藏价值。可以说,每一件融合了乌铜走银的熟斑工艺品都能算得上是精品,价格也较为昂贵。
图2 斑铜装饰工艺
二、精确丰富的立体形态
精确与丰富本是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语,但分别用来形容“生斑”和“熟斑”工艺品的艺术形态特征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拙中见精的生斑工艺品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生斑工艺品均是靠工匠手工锻打来制作完成的,通过锻打的方式将铜块塑形是一件既艰难又精细的活儿,故而生斑工艺品大多造型简洁,形态朴拙,很少有棱角分明或线条复杂多变的造型,但是生斑工艺品虽然简洁却不简单,在看似朴拙抽象的外表下,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尺寸都有着其精确的规格和要求。
以水漂炉为例,水漂炉其实就是一个腹部圆润、平底配有马蹄足和腰线的双耳香炉。这一类香炉的造型并不特别,是古代常见的香炉品种之一。但与其他香炉相比,生斑水漂炉的造型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精。首先从结构上来讲,生斑制作的水漂炉有着均衡对称的结构,以炉的中心为原点画一条竖直的轴心,轴心两端一定是完全对称的,没有丝毫偏差;从线条上来讲,水漂炉圆形的腹部曲线圆润饱满,弧度一致,底部平坦,没有凸凹;最为奇特的是,当把水漂炉放在水中时,水面一定刚好与腰线相齐,不高不低不偏不斜,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求炉身厚度均匀,各个结构之间必须遵循严格的比例关系,多一分或少一分都会导致工艺品重心的改变,使炉不能端正地漂浮在水里。水漂炉是生斑工艺品的一个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生斑工艺品以曲线造型、均衡对称的形态美感,更反映了生斑锻打工艺的精湛与绝妙。
(二)“仿”中求新的熟斑工艺品
熟斑工艺的产生远在生斑工艺之后,虽然同属斑铜工艺,但与生斑工艺相比,熟斑工艺并没有工艺技巧的限制,在造型上有着更多的可塑性,所以早期的生斑器物造型并没有对熟斑工艺品形态带来大的影响。同时,由于斑铜工艺的造型设计本身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故而熟斑工艺从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受到传统造型的禁锢,在形成发展时期又受到青铜工艺、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地模仿与创新中衍生出了很多不同题材、不同形态的工艺作品,其丰富的造型下所承载的多元文化及艺术形态正是其审美价值之所在。
以昆明斑铜厂所生产的青铜系列熟斑产品为例。追溯到商周时期,青铜器本是被作为生活用品、祭祀用品或是兵器所使用。而到了现代,青铜器原本的使用功能已经褪去,其所形成的铜器造型更多成为了一种承载历史文化的艺术形态。而熟斑具有铜器本身厚重沉稳的金属质感,其色彩偏红,斑花或为橙红、或为暗黄,三者结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以庄严明亮、尊贵威严、浑厚坚实的视觉感受,用熟斑的材质模仿青铜器的造型制作出来的产品一方面能够体现出青铜器浑厚庄重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却能削弱青铜器作为礼器所具有的森严仪式感。在对青铜器形态的模仿中,设计师并没有一味地完全照搬青铜器本身的形态特征,而是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融入到了熟斑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中,结合熟斑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功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出了更多新的熟斑立体形态。如图3所示的熟斑《铜鼓牛头》,它分别提取了西汉时期的青铜牛头扣饰及铜鼓形态作为设计题材,这一熟斑工艺品将铜鼓比例缩小作为底座,放大牛头扣饰作为主体,在牛头扣饰的上方又添加了一个刻有太阳纹样的小铜鼓作为装饰。加之熟斑特殊的材质形态,整件作品既有历史感,又能使人产生出愉悦的审美感受,形成了极具历史韵味的现代立体摆设装饰品。
图3 铜鼓牛头
图4 生斑斑花
图5 斑铜斑花装饰
三、独特的材质装饰
具有“斑花”的材质装饰是斑铜与其他金属工艺的最大区别之所在,也是其审美语言最独特的外在表现。
(一)生斑斑花——立体闪烁的晶体装饰
上面的论述中提到,生斑斑花的形成是金属微粒在铜表面长大而显现的结果。由于这些金属微粒并没有与铜融为一体,显斑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金属特性,故而其在铜器表面显示出来是独立的,流动且具有立体感。如图4所示,生斑的斑花通常是以不规则形态分布于铜器全身,这些斑花大小均等,具有不同的色彩层次和明暗度,视觉效果类似于用PS制作出来的晶格化滤镜效果。生斑的斑花是以立体形状分布的,在其周围分布着很多金属丝,从各个角度都有发散的晶体束,像是水晶石一般。这些斑花不仅使铜器看上去光洁闪亮,更使得铜器表面具有了类似玻璃甚至水晶般立体的透明感及层次感。
图6 斑铜斑花装饰
(二)熟斑斑花——丰富的斑纹形态及色彩组合
熟斑是人工合成、通过化学显斑的斑铜。这种斑铜里所添加的锌、铝、锡等金属在经过熔炼之后已经与铜融为一体,金属特性也已经被破坏,后面经过化学处理的显斑只是将不同金属的色泽在铜表面显现出来,但这些斑纹已经没有了金属丝,只是一些平面的斑纹。图5为三种常见的熟斑斑花装饰效果。左边第一幅的斑花面积较大,色彩偏红偏暗,如铜锈般不规则分布于铜器表面,斑驳陆离的形态赋予了铜器一定的历史厚重感。中间的斑花则与前者截然不同,这种斑花是会泽地区熟斑工艺品常见的斑花装饰,这些斑花大小基本均等,密而均匀地布满铜器表面,颜色以银色和金黄色居多,闪亮耀眼,光彩夺目,醒目有力。右边的斑花则是一种特殊的斑花形态,有的地方将这种斑花称为金沙斑,这种金沙斑的斑纹呈细碎的颗粒状,类似沙子般细碎地分布于铜器表面,虽然这种斑花的个体形态并不明显,但由于所有斑花大小基本均等且亮度较高,所以在铜表面上形成了闪烁的星星点点,使得熟斑工艺品表面光彩夺目且具有流动感,与传统的生斑材质有些相似,由于与生斑的视觉效果有些相同,有时人们会将具有这种斑纹的斑铜误认为是“生斑”,但这种斑花仍然是不具备折光性的。
尽管熟斑的斑花没有了如生斑那般璀璨的视觉效果,但由于熟斑斑花的不可控性,不同地区、不同配方甚至不同工匠做出来的斑花会显示出完全不同的形态大小和色彩效果,这种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也给熟斑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趣味。如图6所示,图6上边的作品名为《牡丹富贵盘》,在盘子的中下方,我们可以看到几块明显的斑花组合在一起,从内往外,慢慢变小,最后与周围的颗粒状斑花融为一体,像极了一株正在开放的花朵;中间的熟斑花瓶中心斑花大而闪亮,慢慢往外扩散为越来越小的金沙斑,形成了较有层次的明暗变化;下边图中的斑纹则形态细碎均匀,色彩和谐生动,具有着一定的神秘严肃感,配合上宗教题材的造型使得作品高贵而庄重。
像上述那样别具特色的斑花在熟斑工艺品中还有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不确定性的斑花,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而这种不确定性无形之间也给欣赏者增添了几分审美乐趣。
综上所述,具有金属宝石之称的云南斑铜工艺亦是我国金属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立体形态及独特的材质装饰在我国金属工艺史上闪耀着历久弥新的灿烂光芒。
[1]许昆.浅叙云南斑铜及其金属学分析[J].云南冶金,2001.
[2]曹献民.云南青铜器铸造技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吴雨亭.云南斑铜工艺造型与装饰艺术研究 [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4]张励民.昆明地区的工艺美术[J].民族艺术研究,1992(05).
J0-05
A
1003-9481(2016)05-0040-04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云南斑铜工艺的艺术设计研究》
吴雨亭(1985—),女,汉族,云南红河学院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