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科学路径研究

2016-11-01肖敏勤吕广南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仰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肖敏勤 吕广南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8)

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科学路径研究

肖敏勤 吕广南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8)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高职学生的主流信仰,但其被接受度正在逐渐弱化。必须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并取得高职学生的个体认同、群体认同,来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战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打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信息平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科学路径。

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the Marxist belief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belief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but its acceptability is gradually being weakened.So we mus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ist belief by establish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Marxist beliefand obtaining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individual identityand group identity.Grasping the main battlefield in the classroo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buildingthe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ofMarxist beliefare scientific paths that carryout the generation ofMarxist belief.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MarxismBelie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与信仰度正在逐渐弱化。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与本科院校比较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相对较弱。为此,我们专门挑选了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尝试探寻高职学生科学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

一、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为了准确的了解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课题组特选取了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的各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876份,有效回收率为93.8%。同时挑选了一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更为深入的探讨当下学生的信仰现状。

1.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信仰

在课题组的访谈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信仰对于人生抉择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面对人生困难的时刻,需要信仰的支持和鼓舞。但也有个别学生表示现在社会信仰缺失的现象很普遍,很多人都没有信仰也没有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信仰,并且拥有信仰。然而,也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

2.高职学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仍为主流

经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结果,有67.5%的学生明确表示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13.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还有19.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同时,在具备信仰的学生中,有73.6%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的有11.3%,具有其他信仰的为15.1%。这说明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主流信仰。

图1 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同时,在访谈中,大部分受访学生能够说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概念及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一定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有一部分受访大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十分有限,认为马克思主义已不符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正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这是政治层面的事情,对马克思主义也完全不清楚,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不想考虑。

3.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途径

有89.2%的高职学生表示是通过学校及课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知识的,极少数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接触与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同时83.4%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课程能够提高个人修养、对人生目标产生影响,也有16.6%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

在访谈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产生影响的因素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被提及得最多;其次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名人事迹的影响;最后是辅导员及其他课程教师的言论。

因此,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职学生中仍然为主流信仰,但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信仰也比较迷茫。同时高职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较为单调,更多的来自于课堂、老师和同学。

在事业上,拉加德一往无前,但个人生活却充满遗憾。1982年,她与一位银行家结婚并生了两个儿子,但这段婚姻维持没多久就结束了,拉加德说:“我生命里的男人都无法接受我的成功。”

二、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是“过程的集合体”[1]。价值认同不等于“同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允许其他信仰形式并存与发展。在其他信仰形式可以并存的前提下,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机制,即不断争取更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的过程。

1.获得主流地位

一般来说,在一个群体中主流信仰的生成源头与整个群体的文化有关[2]。在高职学生中,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贯彻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获得主流地位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人的根本出发,以社会生活和实践为基础,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系统的反映出来。它是一种科学、进步的意识形态,符合大多数人对信仰的要求,具备成为主流的信仰的扎实基础。

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与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牢牢结合在一起,塑造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不断保持,是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重中之重。

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个体认同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个体认同首先是更多的接触。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学生获得信仰理念的路径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从校内外社会实践中获得、从各类媒体中获得、从家人朋友中获得等。总而言之,一名高职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越多、几率越大,认同信仰的可能性会更高。

其次,个体认同需要对马克思信仰理念的深度认知。高职学生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构成以及要素内涵,而且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的意义和价值。高职学生深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念,在确认其理念与自身的价值需求高度一致后,他们极有可能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加以传播。

最后,个体认同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内化成行为习惯后,能够通过惯性行为展现出来。这种惯性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信仰的理念及价值观将体现在个体的性格、行为等各个方面。

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体认同

群体的信仰理念认同首先应当取得高职学生中骨干群体的认同。他们一般是高职学生中的优秀人物和杰出代表,在群体信仰认同中起到带头、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次,是取得大多数群体的认同。取得大多数群体的认同后,高职学生将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以及相对统一的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少数个体可以保留其自身的某些观念和习惯,允许主流信仰中的求同存异。最后,是争取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一旦形成群体认同后,该群体的凝聚力极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高的传播度,信仰氛围较为浓厚。

三、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科学路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主战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职学生们接触、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能力与素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及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中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指向的是精神世界,是以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3]。在探寻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路径的过程中,第一,应当关注的是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自身的学识修养、人格品格,以便能够更有力的感染学生;第二,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第三,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队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其次,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观点,但缺乏辩证理性。第二,大学生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偏低的现象。第三,信仰意志比较薄弱,抗压能力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简单的“填鸭式”灌输教育,不断地向探索型、体验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例如采用专题讨论的授课方式,不预设标准答案,让同学们自由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思考,并平等的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并潜移默化的逐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此外,也可通过合理的设定一些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使学生们在深入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感同身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有力补充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知识、环境、教育陶冶的结果,只有通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才能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信仰形成和发展的基础[4]。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马克思主义主题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更深入的体会马克思主义理念。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名人纪念馆,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主题辩论等,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

3.打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信息平台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5]当下,网络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交流平台。QQ、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高职学生乃至当今社会日常的主要交流方式,已深入渗透至学生的生活中。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的利用网络新媒体,除了防止和控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以外,更要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网络资源建设,积极占领高职学生信仰教育的网络阵地。例如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课堂、网络党团校、党团QQ及微信群等,在学生中随时随地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念,为打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信息平台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高职学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224.

[2]刘江宁.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王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尹田生;吴鸣.关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改进对策与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1):25-2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 271.htm.

责任编辑:杨欢欢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Paths generated by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Marxism Belief

XIAO Min-qin LVGuang-na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Changsha,410118)

1009—0673(2016)06—0041—04

G641

A

2016—10—31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一般课题“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研究”(湘教工委通【2014】59号)。

肖敏勤(1985—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信仰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信仰
论信仰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