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6-11-01沈晓丽应志国王治华高薇薇
周 静,沈晓丽,应志国,王治华,易 玲,高薇薇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教学研究与管理·
高职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周 静,沈晓丽,应志国,王治华,易 玲,高薇薇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我校自2012年在全国高职院校开办首个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形成了“一主线、双环境、三递进、四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高职;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After speech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which was the first one in Na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nationwideestablished in 2012, we focused on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Now,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one main line, two environment, three progressives, four protec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achieved the satisfied effect.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peech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pensonnel;training mode
为适应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对人才尤其是言语听觉康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12年创办了全国医药卫生类高职首个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该专业定位于言语治疗师和助听器验配师两大职业岗位群。经历为时3年的实践,初步构建起适应行业需求“一主线、双环境、三递进、四保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一主线、双环境、三递进、四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一主线、双环境、三递进、四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1)一主线。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主线;(2)双环境。在校内环境和校外真实环境中工学交替完成人才培养;(3)三递进。按照“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成熟”3个阶段,对学生实施逐级的职业化教育;(4)四保障。“三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符合职场化实训要求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社会服务平台。
1.1 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主线
岗位胜任力是指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且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偏好基本要素,它能将某一工作岗位上表现卓越者与平平者区分开来[1]。具备胜任力的员工是企业所需,具备胜任力的学生是专业的品牌所在[2]。因而找出岗位胜任特征,以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为主线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调研与访谈,根据行业对言语听觉康复岗位人才的需求,我们提炼出最重要的16项胜任力指标,并将这些指标抽象和归纳为4个岗位胜任力维度。见表1。几年来为了让学生胜任岗位的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胜任特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与实施,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的无缝对接,进而推动专业的发展。
表1 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岗位胜任力内容
1.2 双环境工学交替培养人才
所谓“双环境”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深度合作,以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基本立足点,通过课堂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共同进行人才培养[3]。校内模拟康复机构真实工作环境,建成了集教学、社会培训与服务于一体的言语听觉康复实训基地;通过“理论讲解”,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通过“案例模拟”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模拟的环境中实践。校外我们先后与宁波市鄞州区小雨点听力语言训练中心和惠耳听力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生课后去这两个单位进行 “实例操作”,进行自主实践,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将所学知识用于真实的患者,帮助学生最终灵活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
1.3 三阶段递进实施职业化教育
“三阶段递进”的主要创新点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胜任力的需求,遵循职业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按照“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3个阶段,对学生实施逐级的职业化教育,实现本专业学生从“专业新人到助理再到准职业人”的转变。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第1学期):职业认知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文化课程的学习及专业认知。除了通过校友成功经验交流讲座、职业生涯教育讲座、始业教育等形式进行专业入门教育外,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组建“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言语听觉康复类机构参观、调研和职业体验,接触言语听觉康复职业群,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对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明确努力方向,为从专业新人到助理的角色转变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第2,3,4学期):职业认同阶段。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和素养。通过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依托“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队的平台,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安排学生以助理的身份到言语听觉康复类机构对言语听力障碍人士进行言语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听力检测及助听器验配等工作,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理论的适用对象与范围,积累初步的岗位经验,培养职业道德,为职业熟练阶段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第三阶段(第5,6学期):职业熟练阶段。依托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浙江省民政康复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或机构进行为期 10 个月的顶岗实习,独立开展言语听觉康复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由助理向准职业人的递进。职业熟练阶段由实习单位与专业双方对学生共同进行管理、指导与考核。
1.4 人才培养的4个保障项目
1.4.1 “三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是培养合格人才,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本专业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研究、总结、反思、提炼,形成了与言语治疗师和助听器验配师培养基本接轨的“三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大一上学期是专业新人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强化基础素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是助理阶段,通过学习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和专业岗位方向模块课程,夯实职业通用基础,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大三是准职业人阶段,学生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岗位,接触岗位,最后能独立承担言语治疗师或助听器验配师的工作。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图1 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1.4.2 “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保障 几年来,专业建设中非常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引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打造了一支由28名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组织专业教师定期下基地、积极开展师德教育,师资进修提高有年度计划。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5名。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的78%。同时,专业还从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他高校(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系、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科学系)聘请专家、教授和技术骨干13人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充实本专业教学。
1.4.3 校内外实践条件的保障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言语听觉康复技术实训分中心于2012年11月建成,模拟真实职场环境设计,面积近360平方米,下设听力检测室、助听器验配室、嗓音障碍康复室、构音障碍康复室、集体康复训练室、综合康复训练室等6个职场化实训区。配备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实时言语测量仪、沟通辅具、口部构音运动训练器、听觉功能评估与训练用具、隔声屏蔽室、纯音听力计、助听器验配设备等。本专业还与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分中心共享部分实训条件,扩大了实验实训范围及项目,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实验开出率达99%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训中心还充分发挥了对外服务的功能,免费为宁波地区言语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一对一的言语听觉康复指导与咨询、言语听觉康复服务。
校外我们建立了能基本满足课程、实习和第二课堂实践要求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在宁波市区已建立有1个中心、1个医院、1个学校的见习基地,能满足日常课间见习和教学实习需要。同时已在省内外建立有10家实习单位,能满足现有学生毕业实习需要,并且实施情况良好。
1.4.4 社会服务能力的保障 通过校企之间的项目合作、科研合作,专业师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对浙江省康复机构、康复医院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康复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言语听觉康复服务能力;对宁波市各级康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基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帮助宁波市鄞州区公益孵化中心建立“鄞州区言语康复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社区言语康复志愿服务与指导,为社区特殊儿童、孤寡老人等提供言语听觉康复技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以上这些都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建设软实力保障。
2 初步成效
2.1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化程度
三阶递进实施职业化教育考虑了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成长为适应行业需要的准职业人。首届毕业生的“双证率”达100%,学生已连续两届在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2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12级首届毕业生供不应求,未毕业就全部签订就业协议,对口率98%。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顶岗,无论是言语治疗或助听器验配岗位,均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不少毕业生被浙江省言语听觉康复工作领先的单位聘用,他们基础扎实、技能熟练、适应能力强、职业素质良好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3 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至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活动开展至今已被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30余次。活动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树立了大学生良好的整体形象,共获省市级荣誉18项。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在实践的过程中继续探索并进一步完善“一主线、双环境、三递进、四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1]朱晓卓.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1):14.
[2]傅青兰,章琪,李海舟.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体验式教学的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5(4):25.
[3]夏念恩. “双环境工学交替、三阶段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四川建材,2013,39(5):242.
Pensonneltrainingmodeforspecialityofspeechauditoryrehabilitationtechnologyinvocationalcollege
ZHOUJing,SHENXiaoli,YINGZhiguo,WANGZhihua,YILing,GAOWeiwei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Zhejiang 315100,China)
G642.0
B
1672-0024(2016)02-0007-04
周 静(1985-),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言语康复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KT201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