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中考作文题简评

2016-11-01曾宣伟

关键词:叙述视角表达方式价值取向

曾宣伟

摘 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题;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表达方式

2016年全国的中考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和题目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颇值得作一番梳理和分析。以下笔者以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利38套·2016全国中考试题精选》收录的53个中考作文题(全书共收录40套中考卷,其中13套卷的作文题采用的是“二选一”形式)为参照,对相关情况作一简评。

一、关于命题形式

53个中考作文题采用的命题形式共有5种。

一是直接给定完整的题目,即命题作文,约占19%,如:

【上海】没想到,真没想到

【南京】让我想一想

二是直接给定的半命题作文,约占20%。这类题目有的没有额外的限定词,有的给出限定性选项,如:

【河南】我的青春里有

【安徽】你是我最 的人(要求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三是导语或者材料+命题或者半命题或者话题,约占34%,如:

【天津】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请以“值得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是给定导语或者材料,要求自行拟题,约占22%。此类试题有的提供一则材料,有的围绕某个主题提供多则材料。材料的立意基本上是单一的,甚至命题者会在材料之后加上明确的“启示”。此外,还有提供童话故事类和真实事实材料的,如包头市的试题,要求阅读一段关于节日的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五是富有创新意味的一些形式,约占5%,如:

【南宁】从“数字3”“河流”“梯子”“夏天”“逗号”五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自由地发挥联想与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这种试题形式在中、高考的语言表达考查题中出现过,往往是根据词语写一段话,并且要求运用几种修辞,在篇章中出现实际上为“命题作文”。

【海南】根据下面语境,展开联想或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

16岁的我,茫然地走在小路上……

……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心持勇气,怀揣梦想,我将继续前行!

此题提示的两句话是整篇文章中的两段,具有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的作用,在行文思路上具有限制性,然而材料的选择又是开放的。

二、关于试题的价值取向

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个维度对53个试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指向“人与自我”的超过75%,指向“人与社会”的约占15%,指向“人与自然”的约占7%。很明显,试题较多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对“记叙文”这一“文体”存在认知性错误,混淆了写作的一些本体性问题,比如“记叙文”中的“我”到底是谁?对这一问题,教师的“教法”往往不一样,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考试评卷时也会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争议”。实际上,我们总是矮化了学生,认为只有写“当下的生活”,学生才有话说。殊不知,恰恰是过多指向当下生活世界的“我”,致使学生感到无话可写。

除材料作文外,26个作文题中有13个含“我”,如“为我心中的那片海”“我们一起来”“我相信你一定来临”“我不怕,因为 ”等。题目中的“我”到底指谁?如果指学生自己,那么学生写自己的,应该是写实类的,这和“文体不限”是相矛盾的。因为一旦写小说,或者用另外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则意味着在说“假话”了。如“我是城市的哨兵,站立在城市的街道两边,我骄傲”,“每天人们骑着我上下班,我穿着红色的衣服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文中“我”指的是“行道树”和“公共自行车”,不符合题意。还有的试题明确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断”,这就意味着考生写作时必须公开自己的信息,而这和“不得透露学生真实的校名、人名等”考试要求不符。更不解的是在同一试题设置中,要求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散文”。

在诸多作文试题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我”,而这个“我”是谁?命题者显然基本上把这个“我”等同于学生自己,那么这在写作上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作文缺少新意、立意不够深、内容不够宽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学生读过的书、学生的阅读经验,很难在作文中体现,尤其是喜欢读书的学生、能写“大文章”的学生,在这样的题目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多数作文题是导向学生无须读书的!因为只要把他自己的事说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作文试题不指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呢?一旦指向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学生如果不关心社会和自然,作文还真写不出来。

按照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两个维度对2016年的中考作文试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指向前者的超过90%,指向后者的仅为约5%。

指向想象世界的除南宁市、海南省外,还有北京市的试题:

【北京】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这一试题的材料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显然要求学生用“人文的思想”“观照”“自然科学世界”,写作时需要通过平日阅读获得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读过这些书”、平时“不读书”的人是很难“编造”出来的,这和那些“虚化”“诗化”的“题目”完全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多种经验,把写实和写虚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人文”和“科学”结合起来的作文题真是太珍贵了!

按照“小我”世界和“大我”世界两个维度对2016年的中考作文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过多的试题指向“小我”,把学生的思维紧紧捆缚住。我们不否认“小我”中可以体现“大我”,但是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试题命制上需要有较高的立意,要有高的格调。如:

【吉林】要求阅读一段梁思礼的文字,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主要材料: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1941年,17岁的梁思礼到美国留学,由于战争爆发,他与家里断了联系。为了完成学业,他装过罐头,端过盘子,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夜蜷居在储藏室,但求学信念从未动摇。1949年,学有所成的梁思礼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新中国航天事业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开始导弹研究。生活中的梁思礼,谨记父亲留给他的人生锦囊——“有趣”。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悲观和厌世。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带着人们对他的敬意与眷恋走了。

此题材料来自真实的“历史世界”,但是在“时间”上又很新,内容有高度、有深意,把我们教育应传承的价值观寄寓在作文题中:我们应该铭记什么,应该批判什么,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追求。试想,一个不去读历史人文大书,一个不会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能写好这篇文章吗?我们常说语文、历史不分家,那么作文题目为什么不多点历史的温度、社会的厚度呢?

三、关于试题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学生,是基于学生立场,还是基于成人立场,抑或是基于其他目的,通过题目可窥其一二,从而反思我们的作文题目是否具有“善意”。

如“那些年, 陪伴”这一试题,“那些年”指“哪些年”?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眼下正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们的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更多是指向未来的,发育慢的学生还处于“幼态持续期”,他们不可能把“童年”抽象出来,置身于人生整个历程中予以反思和考察,也不会到童年的记忆中挖掘出有意义的“陪伴”的东西。再如“我毕竟走过”这个试题,似乎有人生没落之感。显然,类似试题把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看成了历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了。

又如“凡人小事的背后”“那件小事真不小”“因为 ,我爱上读书”“我不怕,因为 ”这些试题,其潜在的逻辑是:每件事后面必然隐藏着一个人生哲理,一个伟大的精神,学生必须要发现这种真理,而且这种发现对自己的人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不希望学生发现的世界是如此“严肃”的,我们希望学生们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趣味”,更多的“相关性”“类比性”“多元性”,而不是“因果性”。“因果思维”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建立起“相关性思维”去探索世界。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些试题其实已作了内在的规定,典型地用成人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和谐之美,美在 (诚信、互助、友善,三选一)”这一试题,让学生写写“和谐”也是可以的,但是把“和谐”和“美”扯在一起,又把“美”和“诚信、互助、友善”扯在一起,到底想让初中学生怎么写、写什么。更令人不解的是,在题目前面还有一段导语,其中有一句是“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这句话实在高深,我想大多数考生无法理解其中内涵,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当下语境中的“和谐”一词主要是政治术语,这也可从导语中探出其中“深意”。

四、关于题目的表达方式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题,额也。”题的本义是头的前额,目为眼睛,前额和眼睛是人体最为突出部位,文章的题目犹如人之前额和眼睛,应是文章之中心。题目有概括文章内容、点明主旨、提示线索、表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语带双关等作用。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的题目如“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纪念白求恩”“秋天的怀念”“散步”等,简洁凝练,让人一看就能大致明白写了什么。这些题目是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的,而作者是隐藏其后的,即标题中几乎不出现“我”,也不出现描述情感的词汇。教材的典范意义难道和写作无关吗?一些中考题目如“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你是我最 的人”“他让我感觉到 ”,写一个人至于如此煽情吗?如果把杨绛先生的“老王”改成“你是我让我愧怍的人”“他让我感觉到愧怍”不知意下如何。又如“我品尝了 滋味”“我们一起来”“让我想一想”“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些题目,很难和“揭示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沾边,也很难让我们明白大致会写什么,且甚感造作。作文题目的表达应该基于写作自身,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开始写,找到写作的触点,便于架设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至于“风景”如何,那是写作者自己的事。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表达方式价值取向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汉法时态表达方式的异同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被风沙掩埋的古城》中叙述层次及叙述视角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图案的艺术表达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