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表现心理感觉的词语 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6-11-01周洁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判断诗歌教学词语

周洁

【摘 要】列举诗歌中表示判断、猜测、议论、反问等心理感觉的词语,以在诗歌教学中帮助学生较快把握诗人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 心理感觉 词语 判断 猜测 议论 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25-02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诗歌鉴赏专题是考生普遍觉得不易掌握的一项专题内容,也不容易拿到高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诗歌语言本身的凝练、含蓄、跳跃性的特点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二是诗歌鉴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包括对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意象等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内容博大精深;三是对诗歌创作艺术手法的掌握;四是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应该说,能够准确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唤起自身情感共鸣,获得阅读上的享受是鉴赏诗歌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掌握前三项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小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做到较快地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抓住诗歌中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些词语中有一些是显而易见的“诗眼”,而有一些是表示判断、猜测、议论、反问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并结合诗歌意象、意境仔细揣摩,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分类举例分析。

一、抓住诗中显而易见的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

这些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是显而易见的“诗眼”,如喜、怒、哀、愁、乐、寒、酸、痛、伤、羡、空、自等。这些词语直接呈现在诗歌文本中,可以说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I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曹翰的《内宴奉诏作》:“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尾句的“羞”也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为不能再战沙场立下战功而羞愧的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

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1卷的宋诗鉴赏题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揣摩诗人的情感可抓住尾联的“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的“羡”字,从而明确诗人是羡慕并向往渔人在斜风细雨中乘着小舟悠然自得的生活。抓住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羡”字,题目的第二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赏析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自”是“独自”、“孤独”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流水无情独自流,哪管人肝肠寸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送客的悲凉之感及与同为谪臣的友人惺惺相惜之情。

贾岛的《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颔联“落日恐行人”的“恐”字和尾句的“烟火渐相亲”的“亲”字表现了诗人由独自一人经过萧疏荒凉的旷野的恐惧到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院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变化过程。

二、抓住诗中表示判断的词语

某些诗歌中有一些表示判断的词语也能表明诗人的情感倾向及志向,这也是在鉴赏时需要关注的。这些表达是或否的判断词一般能较为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怀、决心或志向。如“免”、未肯”、“不管”等。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韩偓的《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尾句的“免”直接表达了诗人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的爱国之心。

例如,宋代诗人杨朴的咏物诗《莎衣》:“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尾句的“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未肯”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愿意用功名利禄来换取蓑衣象征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感倾向非常明显。

又如,赏析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本诗的诗眼是“交情”,尾句还有一个表判断的词语“不管”,意在强调无论世上有怎样的风波,诗人与朋友的友情就像这个山溪渡口一样是坚定不移的。

三、抓住诗中表示猜测的词语

有的诗歌中有一些表示猜测的词语也能帮助我们揣测诗人的思想情感。这些表猜测的词语如“似”、“疑似”、“料得”等委婉表达了诗人对某人某物的特殊情感。

例如,明代高翥的《秋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第三句“豆花似解通邻好”的“似”字是“好像”的意思,结尾两句是说豆花好像了解“我”想要和邻居交往的愿望,伸长了藤蔓到墙的那一边表达“我”对邻居的问候。这是借物传情,表达了对邻居问候的温馨情感。

例如,宋代寇准的《春日偶书》:“柳岸花塘慵独赏,闲门春尽阻闲游。少年多故心先老,却被人疑似白头。”诗中“疑似”一词既紧扣前句表达自己年少多经历患难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被人错认为“白头”的无奈与心酸。

又如,唐代高适的《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尾联的“料得”一词将一个浪迹烟波、不问世务的渔父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四、抓住诗中表示议论的词语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和论说,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见解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议论也包含着揭示事物外在与内在,或者与它事物之间的哲理及其关系。也就是说,诗人对诗歌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古诗中表议论的词语多出现在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和哲理诗中。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的“可怜”一词道出了诗人对贾谊悲剧一生怀才不遇的惋惜和悲叹。

例如,元稹的《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第三句以否定句式“不是偏爱”,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第四句“更无”道出了原委,表明了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可以说,诗歌赞颂了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

又如,我们熟悉的哲理诗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五、抓住诗中表反问的词语

古诗中表反问的词语能直截了当、强烈地表达诗人坚定的决心与志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决绝态度与不卑不屈的气概。

例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尾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岂”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无比自负的心理,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清高宗敕编的《唐宋诗醇》这样评价:“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

又如,唐代诗人司空图的《南北史感遇十首(其五)》:“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奸佞岂能惭误国,空令怀古更徘徊。”第三句中的“岂能”直接表达了对奸邪谄媚之人误国的愤慨之情。

揣摩诗人的情感因诗歌难度不同鉴赏难度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如果能尝试着从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突破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在诗歌鉴赏中若能牢牢抓住这一点也就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判断诗歌教学词语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定性判断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论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