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赶路”在太行山上

2016-11-01廖翊王洪峰王昆

党员文摘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太行山区保国太行山

廖翊 王洪峰 王昆

在路上,是他的生命状态。

整整35年,他的行走足迹始终印在太行山、绕着太行山、贴着太行山。他的身影,定格于莽莽太行,留在了太行百姓心中。

他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23岁的李保国刚刚大学毕业留校,就随河北农业大学课题组来到邢台太行山区,再也没有离开。

深厚的缘分起于心、成于爱——他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哪里最穷最苦,哪里就是家

八百里太行,巍峨神圣。

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李保国在太行山区的第一个家。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解放几十年了,但太行山区人民依然贫困。河北农业大学课题组来到前南峪村,就是为了考察建立产学研基地,以研究解决那里土壤瘠薄、干旱缺水、“十年九旱不保收”“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

“我是农民的儿子,看不得农民受苦……太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人民脱贫致富做实事。”在太行这片贫穷而光荣的土地上,李保国立下“初心”。

后来,李保国妻子郭素萍作为课题组成员带着两岁的儿子也来到前南峪村,岳母跟着进山照看孩子。一家四口挤在山上一间低矮阴暗的平板石头房里,一住多年,直到孩子上学。

多年艰苦的观测、爆破、实验,李保国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相继获得成功,核桃、苹果、板栗等经济林成活率从10%提高到90%以上,前南峪村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老百姓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我得去别的地方、别的山里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是哪儿穷往哪儿钻,哪儿穷往哪儿跑。”李保国这样对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说。

1996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把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冲了个精光。

李保国把家搬到了岗底村。在岗底村,他培育出了被评为“中华名果”、北京“奥运专供果品”的富岗苹果。而今,岗底村年人均收入3.1万元,成为太行山区闻名的“首富村”“小康村”。

在太行山区,李保国不像个教授,更像个流动工,在前南峪村、岗底村等地做“长工”,又在各地打“短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住在哪里。他年均200多天在外、四万公里的行车里程,记录了他以大山为家的生活轨迹。他的微信名,就叫“老山人”。

今年春节前,“老山人”回到“第二故乡”岗底村。在村里的联欢会上,乡亲们非得让他唱首歌。李保国为乡亲们唱了一首《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唱歌前,李保国说了几句话,好些乡亲听后掉泪:“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一直在‘流浪,在太行山上‘流浪,我‘流浪是为了更多的人不流浪。我希望大家学到技术后,开发好家乡,不要再去外面流浪……”

把最美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在山区从事农业科研极为艰辛。

在前南峪村研究爆破整地方法聚土截流,李保国冒着生命危险亲手制作土炸药,一次次亲自点炮、炸石;

在临城凤凰岭,为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他在核桃林里从早到晚盯了一个月;

…………

“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李保国的科研攻关目标始终明确,“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36项标准化实用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080万亩,应用面积1826万亩,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10万山区人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李保国根据太行山气候特征,把苹果树形由纺锤形改成垂帘形,更加通风透光,果形更正、着色均匀;针对青壮年进城打工、年老体弱者留村耕种的现状,又推出了一次性整地、架黑光灯诱杀害虫等新技术,省工又省力……他用不断的创新,把最好、最实用的新技术带给老百姓。

推动农民向知识型、技术型、职业化转变,以“扶智”提升山区“造血”功能、彻底拔去“穷根”,是李保国坚持了几十年的课题。

这位穿得比农民还农民、脸膛比农民还黑的教授一次次爬上树梢,向果农演示剪枝疏果、枝接芽接……李保国晚上也不闲着,经常在村委会、村小学教室,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果农作技术培训。每次讲课,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手机号码。

“就怕你们不找我呢,我24小时开机,我不烦。”李保国的手机里,存着四五百位农民的电话号码。30多年,他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果农、技术人员9万多人次。

2010年,岗底村191名村民通过考试获得果树工证书。这些村民走出太行山,当起了老师,在省内外传授果树栽培经验……

“把自己变农民,把农民变自己”——这是李保国自己感到做得最满意的一篇“论文”。

赤子情怀铸就永恒丰碑

35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变。行走风景,不复往昔。

在高校科研与市场经济结合日益密切、大学教授与“老板”“公司”日渐关联之时,李保国行走如常、心无旁骛,不改“农民教授”本色。

“乡亲们,要是治理失败,我把工资抵押在这里”,“兄弟,赶紧雇人疏果吧,工钱我来出”,“要是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一次次,为推广新技术,李保国用自己身家作承诺。就这样,同样的地,种活了树,同样的树,结出金果;就这样,农民听他的。

30多年来,李保国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从来都是无偿的,甚至自己垫钱;他培育出多个著名果品,帮助农民和企业育出了大片苗木,自己和家庭没有挣过一分苗木钱;他把自己发明的山地节水灌溉系统专利,无偿送给一家农业灌溉企业,让其推广出去,服务于民……

“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2000公斤苹果、增收8000元,多值啊!”这是李保国心里的“账本本”。

作为知名经济林专家,多年来,很多企业找李保国合作。他始终严守:业务可作主,钱一分不收。前提是: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产业化,能带动农民致富。他所扶持、培育的几十家山区开发样板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他自己没有分过一份股份、拿过一分红利。

“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往,乡亲们才听你的。”李保国说。

长年奔波劳累,透支了李保国的身体,他患了严重的糖尿病和疲劳性心脏病,几度突发心梗。他的行走步履越来越沉重。

今年4月10日,大清早。

李保国的手机又响了,是太行山区老乡打来的,但手机的主人却永无回音了。35年日夜奔波、辛勤劳作的“赶路”者,生命在太行山上画上句点。

4月12日,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太行山区、从河北各地赶到保定,送李保国最后一程。

不久前,记者来到太行,寻找李保国的足迹,寻找“老山人”的身影,寻找这位共产党人的英魂。

“太行最绿”的前南峪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岗底村建成了极具特色的“农业观光示范园”,临城绿岭已是全国最大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南和县贾宋镇成为全国最大红树莓种苗组培中心……李保国驻留过、指导过的任何一个地方,无不绿浪如海、果实累累、生机盎然。

这一幕幕,让人震撼于奇迹的创造,更怀念创造奇迹的人。

让岗底村干部群众感到欣慰的是,李保国的一部分骨灰将安葬于“第二故乡”岗底村后山上。他将永远和乡亲们一起,守望太行,守望丰收,守望幸福。

猜你喜欢

太行山区保国太行山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太行山区苹果节水灌溉高效技术
太行山(外二首)
河北将严限张承及太行山区矿业开发
旅游扶贫战略模式研究*——以太行山区旅游扶贫为例
基于SWOT分析的太行山区农业产业园规划研究
太行山上忆当年
邱保国研究员辨证论治不同时期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A GNSS Signal Blind-decoding Algorithm at Low S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