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倾向典型判别模型研究*

2016-11-01林辉杰

运动精品 2016年7期
关键词:体位典型发育

林辉杰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317000)

小学生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倾向典型判别模型研究*

林辉杰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317000)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是一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常见疾病,由于不易于被识别,致使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实现对该疾病筛查,能够大范围、常态化的对其进行监测,帮助其诊治,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依据动作协调性测试与DCD诊断间内在联系,采用典型判别分析方法,利用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构建了其DCD有效判别模型。利用此模型,能够较好的将小学生DCD倾向监测,融入至《标准》测试体系中。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小学生;体质健康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儿童群体中一种临床常见的发育性疾病[1],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该疾病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由此造成动作协调能力缺陷,使儿童动作“笨拙”,运动量降低,社会融入性差,这将较大程度上导致其体质低下、学业成绩差并引起抑郁与焦虑等心理问题产生[2]。DCD如果未受到及时、合适的诊治,其影响将可持续至青春期和成年期。据报道,其发病率在1.8%~36%之间[1,2]。

从医疗系统中,不易于监测与干预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病理表现不明显,同时,我国对其认识的普及度不高,为此主动求医不多。另外,该疾病易发群体数量庞大,每年都在变化,并且,其危害性相对低,受资源与机制限制,让医疗系统主动去监测与干预,也不太现实。可见,国内这样的疾病游离于医疗系统控制之外,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该如何应对此问题?基于该疾病监测与干预方法、手段的简易性,通过“医—体”结合机制,利用体育教育资源,来实施监测与干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测试机制已经在学校系统中搭建起来,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提供了一个平台。将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监测融入至该测试体系中,不仅能够有效实现该疾病的常态性监测,而且,也能进一步扩展《标准》测试的功能,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诊断有两种方法[3],一种是DCD问卷来评判,另一种采用M-ABC项目测试来评判。然而,将这两种方法,任何一种,直接加入至《标准》测试中,均会给其带来不小的负担。DCD问卷准备、发放、收集、整理与分析等耗时、耗力;MABC项目测试包含了8个项目,1个测试者需20-30分钟才能测完[3]。那么,是否可以从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中,识别DCD倾向,从而达到对其评判准确性与效率兼顾?

基于前期研究中所构建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以DCD问卷测量为效标,本研究试图探讨这些测试成绩识别DCD倾向的可能性,及其统计模型,旨在促进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常态化监测,推动《标准》测试的改进。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奉化市江口街道中心小学一、三、五年级中,各抽取1个班。每班上选取男、女各20名,组成120名样本群体。

1.2 DCD问卷调查

采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问卷2007版,调查小学生该疾病的发生状况。该表由动作控制、精细动作、整体协调能力三个维度构成,共计15道题目,对该疾病检测具有较高效度[4]。在学生家长会时,向家长发放问卷,并说明其填写方法与注意点,由家长认真填写后收齐。

1.3 动作协调能力测试

图1 双手交替拉绳(左)和连续变换体位(右)自动化测试仪器

采用双手交替拉绳和连续变换体位两种测试,来反映小学生两侧肢体间、节奏性以及全身性等动作协调能力。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测试仪器进行测试,如图1所示。在双手交替拉绳测试中,测试者采用双手交替拉动作,完成15米拉绳,以其耗时作为测试成绩。在连续变换体位测试中,高重心体位设置为100%身高(两侧指示灯高度),低重心体位设置为60%身高(横杆高度),测试者反复的钻过横杆,拍打两侧指示灯,以20秒内拍打指示灯次数作为测试成绩。此仪器可根据测试者身高自动、快速调节横杆与指示灯的高度。

1.4 典型判别分析方法

以双手交替拉绳和连续体位变换测试成绩作为自变量,以DCD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分类变量,采用典型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小学生DCD倾向识别模型。典型判别分析方法主要采用Fisher判别法,其基本思想是投影[5],将样本自变量投影至某个方向,利用距离判别法建立判别准则,将样本分开。采用该方法的约束条件相对较弱,适合于普遍采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典型判别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图2 DCD倾向与非DCD倾向学生两种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分布图

经DCD问卷调查,本研究样本中具有DCD倾向的有46个,不具有此倾向的有74个,DCD倾向检出率为38.3%,略高于文献报道。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学生样本多数是外地务工人员儿女,生长发育状况相对差些,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相对弱些,致使其DCD倾向比重稍高。从图2中可见,DCD倾向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较明显集中于该图左上角,连续变换体位测试的平均成绩为12个,双手交替拉绳测试的平均成绩为10.35秒;非DCD倾向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较明显集中于该图右下角,连续变换体位测试的平均成绩为10个,双手交替拉绳测试的平均成绩为12.26秒。

表1 组均值均等性检验

在典型判别分析中,要求不同类别自变量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6]。如表1所示,两自变量组均值均等性检验中,P值均小于0.01。可以认为,双手交替拉绳与连续变换体位测试中,DCD倾向与非DCD倾向学生成绩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两自变量具备了判别是否具有DCD倾向的基本条件。如表2所示,经主成分分析,从这两个自变量中,提取到1个典型判别函数,其特征值为0.416,典型相关系数为0.542。经Wilks’Lambda检验可知(表2),该判别函数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可见,该判别函数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可靠性,以及与类别区分间具备较高关联性。

表2 典型判别函数的特征值

表3 典型判别函数的检验

表4中展现了典型判别函数的具体情况。该函数中双手交替拉绳与连续变换体位测试成绩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599与-0.581,在结构矩阵中权重分别为0.853与-0.842,体现出这两自变量在该函数中权重相当,在判别DCD倾向学生时具有几乎同等重要性。此外,该判别函数公式为:Z=双手拉绳测试成绩×0.352+连续转换体位测试成绩×(–0.334)+(–0.222)。类中心判别标准={DCD倾向人数×0.812+非DCD倾向人数×(–0.504)}÷总人数。由该判别函数公式能够算出每个测试者的得分,由类中心判别函数能算出类中心判别标准,本测试群体中其值为0.005。假如测试者得分大于类中心判别标准,说明其离DCD倾向类中心距离近,属于该类;假如测试者得分小于类中心判别标准,说明其离非DCD倾向类中心距离近,属于该类。

表4 典型判别函数具体情况一览表

采用上述典型判别函数以及判别标准,对本研究样本进行归类,再与原始类别进行比对,从而检验此函数与标准的效度。如表5所示,在原先46名DCD倾向学生中,有35名被归类至DCD倾向中,有11名被归类至非DCD倾向中,判别准确率为76.1%;在原先74名非DCD倾向学生中,有18名被归类至DCD倾向中,有56名被归类至非DCD倾向中,判别准确率为75.7%;总体上,判别准确率为75.8%。可见,本研究的小学生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倾向典型判别模型效度较好,可用于该疾病大范围的监控。

表5 典型判别效果统计

DCD发病机制并非很清楚,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基底节、顶叶、胼胝体等中枢神经组织的微损伤所致[1]。由于胼胝体是联结两侧脑半球的桥梁[7],具有支配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的功能,双手交替拉绳测试中要求双手间以最快速度交替运动,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其功能。连续转换体位测试要求“高-低”重心体位间以最快频率持续转换,能较好反映出大脑皮层与基底节等中枢神经组织的功能。可见,这两种测试的结果对DCD倾向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内在机理。与其它DCD诊断方法相比,通过这两种测试所得出的判别结果,在准确性上会有所下降,然而,其在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是否具有DCD倾向,测试效率较好,适用于《标准》测试实践。

3 研究结论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一种常见疾病,然而,缺少对其有效的常态化监测方法。本研究以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作为自变量,以DCD问卷调查分类为分组变量,采用典型判别分析法,构建了小学生DCD倾向的判别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有效性,其对DCD倾向的判别率达到76.1%。建议在《标准》测试中设置动作协调能力测试,不仅能使其监测此素质,而且还能反映出相关的健康状况。

[1] 吴德.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7):714-716.

[2] 解雅春,刘晓,杨蕾,等.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流行现状与家庭环境相关性研究[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1(1):54-57.

[3] 花静,吴擢春,孟炜,等.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在我国应用效度的初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7):556-559.

[4] 邵宝.上海市7-12岁儿童发展协调障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 陈敏琼.利用SPSS进行判别分析的几个问题的说明[J].现代计算机,2015:34-39.

[6] 邵尊敬,吴志旭,张雅燕.应用SPSS软件实现环境统计中的判别分析[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12(6):469-471.

[7]GOOIJERS J,SWINNEN S P.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structure and behavior:The corpus callosum and bimanual coordination[J].Neuroscience&Biobehavioral Reviews,2014,43(0):1-19.

Canonical Discriminant Model of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N Hui-jie
(Taizhou unversity,linhai 317000,zhejiang,china)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s affecting children's health growth,which can not be timely and effective diagnosed and treated because of not easy to be identified.It can help for children's health growth to screen for the disease in the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which can frequently monitor it in a wide range.Based on inner link between coordination ability test and DCD diagnosis,the study adopts the 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 method,using coordination ability test score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to build the effective canonical discriminant model of DCD.By using this model,that to monitor DCD can be preferably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tests in the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physical health;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90009)

林辉杰(1982-),浙江奉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体质理论与实践、运动生物力学。

猜你喜欢

体位典型发育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圆》典型易错题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