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与思

2016-10-31黄琼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黄琼兰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真实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想产生比较真实的内心感悟,就需要不断地去读、去思考。通过以读促思,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让学生在教学中对文本产生共鸣,实心内心的真正感悟,达到文本与精神的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内心感悟 读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11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实现内心感悟,就会使课文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达到文本和精神上的结合。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内心感悟呢?通过研究发现,教学中要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踏踏实实地思,才会起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以读促思,奠定学生思考的基础

现在的语文课堂相较于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设备已然非常先进,教学方式更加的丰富多样,这本是教学的进步。可凡事如果走向极端,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弊端。譬如,语文教学的课堂,利用多媒体本可以让学生在视听作品的朗读中更快速地进入自主感悟,但如果总是这样操作,阅读教学的课堂就没有了学生自己的读。失却了学生自身的读,学生也就失去了自己感悟的基础,就产生不出一定意义上的感悟。因此,学生要想获得内心感悟的主体体验,还需自己经常性地读、充分地读。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紧扣壮士的行为展开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的英勇形象,感悟“壮士”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课文中有班长马宝玉做出选择的语句,让学生去读,注意读出“走”字后面符号的含义,读出“斩钉截铁”的语气。通过读感悟班长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应当说,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是令人感动的,放在今天也依然震撼,但综观当今的课堂教学,没有了学生比较理想意义上的读,就没有办法产生内心的真实感悟和深刻感受。

二、边读边思,达成学生思考的成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心里都存在着这样的疑惑:让学生去读,怎么就获取不到学生的自主感悟?我们不也遵循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规律,让学生去多读吗?怎么就变成学生的读和思不对等呢?究竟是读得少了,还是读的方法不行?

经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和思几乎是不能完美结合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让学生能够去边读和边思,那肯定就会形成内心的感悟,自然不会出现那种以教师的教授去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问题,也不会出现以多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去解决学生自己不能感悟的现象。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是一首表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教学时,我看到学生起先的读,并没有产生很强的内心感悟,在情感上能够受到的感染和熏陶也不够显著。于是,我让学生进行边读边思,让学生读,主要在读中展开一定的想象,让学生思,主要在读后展开丰富的联想。如让学生去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长征”是那么的远,但他们却不怕远征难,在红军的眼里“五岭逶迤”却只是“腾细浪”;在红军的眼里“乌蒙磅礴”却只是“走泥丸”。是什么人才会这样去想?具有怎样的精神才可能这样去想?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边读和边思中进行着阅读感悟的实践,学生也就在如此的边读边思中进行着比较深入的内心感悟,实现着比较深刻的主体体验。再加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就自然而然地感悟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多读多思,实现学生思考的飞跃

平时,我们总感到自己的课堂与大师的课堂存在一定的差距,经常性的不是埋怨自己,就是责怪学生。究其原因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没有让学生进行多读和多思。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提倡我们的语文课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读思起来。上世纪90年代,于永正老师在一个大型的教研活动上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整个课堂没有老师精彩的讲授,却因为老师读思的指导而使学生呈现出精彩的阅读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有着历久弥新的阅读教学精彩,教师必须肩负起促进学生多读多思的责任。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学习这样具有一定含义的文本,就是要让学生去多读多思考。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读思中,才能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语文教学课堂教会学生进行内心感悟,对小学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以读促思、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让学生产生自己内心的真正感悟并进行体验表达,打造课堂的真正精彩。

(特约编辑 潘 霖)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