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优化研究
2016-10-31谢建平
谢建平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8-000-02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而推出的一种办学模式,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用工难,职校学生缺乏技能的难题。但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以重庆台资电脑代工厂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例,从企业视角来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优化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代工厂
一、绪论
重庆几大台资电脑代工厂一直以来与各地职业院校有着较多的合作,但从目前运作的效果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校企双方总结经验,提升合作层次。
二、当前重庆台资电脑代工厂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多数校企合作项目还停留在“学生完成实习”、“企业解决人荒”的初级阶段。因缺乏双赢、长效的运作机制, 双方均存在短视的合作动机,且目前合作重心偏向一线普工实习环节。
(二)企业希望校方能承担部分基础入职培训,缩短用工周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希望校方能在学生上岗前,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能识别简单的繁体字,了解电脑基本术语,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
(三)学校未根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设置专业,未能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校还存在盲目送工的行为,未先行对实习生能力进行鉴别。
(四)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相对欠缺,不太受企业欢迎,上岗前仍需企业付出大量培养成本。
(五)实习生随意离职和旷工现象较为明显,给管理上带来极大困扰。
(六)缺乏法律监管机构保障学生权益。有的学校存在克扣学生薪资的现象,学生沦为学校赚钱工具。
(七)没有官方机构统一协调校企合作。当前校企合作运作基本靠企业HR人脉关系与校方甚至中介聯络运作,缺乏规范运作机制与监管机制。
(八)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若不能保障企业的理性经济利益诉求,且政策层面上未给予企业对应的激励,那么企业合作的意愿就会降低。
三、优化对策
针对上述八大问题,建议政府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一)政府劳动、教育、法制、税务、财政部门联合成立合作平台,统一牵头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监管,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虽然国家已有《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但它们是综合性的法律,因此还必须出台一些比较具体的单项法律,如定岗学生的劳动保护、企业经费分担等,以便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更清晰明确的法律知道和约束[ ]。
1.税务、财政部门应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与资金补贴,从利益角度刺激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企合作。合作中企业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企业自然不愿全部承担。
2.法律部门应加强对校企合作运作的监管,保障各方权益,尤其是实习生的权益,提高实习生满意度。
3.改变传统粗放式运作模式,全程运作应该在政府校企合作平台框架监管下进行。
4.建立校企双方评价数据库,有利于双方找出不足,督促双方提升合作质量。企业可向数据库提交校方实习生质量评价数据,比如离职率、实习生质量等关键数据供校方及政府参考。校方可向数据库提交对企业的评价数据,比如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实习生技能提升程度、优秀岗位信息等数据供企业及政府参考。政府依据双方提交的数据,做出公平的分析与排名,公布在校企合作平台,供企业、职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参考。教育部门根据企业对学校的评价,督促学校整改,提升办学品质。
5.教育部门应持续跟踪学生实习状况,将学生随意离职、无故旷工、严重违反企业纪律的状况记入学生诚信档案,约束学生行为,保持企业用工稳定,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6.教育部门应打破对职业院校的传统考核方法,将校企合作质量列入考核,对校企合作平台评价较低的职业院校减少招生人数,倒逼院校主动改革。
(二)在制度保障前提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促进校企深度对接.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已成为检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1.拆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1.5年在校完成书本知识学习,1.5年在企业完成技能教育。技能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技能考核由企业主导进行。
2.依据企业用工时间段,将基础教育与技能实习交替进行,合理拆分学习时间,灵活安排实习时段。同时建立分级实习制度,先短期普工实习,再初级技术岗实习,最后进行顶岗实习。
3.学校根据岗位需求灵活定制课程,避免课程与岗位严重脱节。技能课程教师可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也可由学习老师先行在企业学习,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后,再对学生进行初步培训。
(三)构建实习员工三级遴选机制, 根据能力匹配岗位,降低企业甄别成本。就目前重庆台资电脑代工厂实际使用实习生的经验来看,学校所推送的实习生并非人人符合用工要求,所以需要建立一种遴选机制,保证企业用到合格的员工。
1.第一级遴选-学校统计实习生成绩排名,违纪状况,所得奖励,是否担任班干等信息。排除有严重违纪、不诚信记录的学生进入企业。
2.第二级遴选-根据前面提到的分级实习制度,表现良好的实习生方能进入更高阶岗位实习,不合格学生维持低阶实习。这种机制能激励学生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技能。
3.第三级遴选-企业综合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实习表现,给出总体排名,评选表现良好的实习生并统一颁发证书,毕业后可被企业优先录用。
(四)政府和学校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社会就业观念存在很大问题,轻视工厂基层岗位,学生和家长均认为去工厂一线没有前途。所以政府需从舆论角度大力矫正当前错误的就业观,大力弘扬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的工匠精神,为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五)学校主导学生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实习期间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四、结语
校企合作需要兼顾三方利益,深化合作层次,为培养大量熟练产业工人的战略计划服务。本文从企业视角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可供政府、职业院校管理层参考。
参考文献: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
[2]袁卫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3).
[3]庄泽,程无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7(6).
[4]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