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2016-10-31刘跃鹏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7期

【摘要】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子。分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解读其理念和思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推进教学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江苏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61-03

【作者简介】刘跃鹏,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技术、信息化教学。

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与选用教材、组织教学以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首批开发了“机械加工检测技术”“车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5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本课标”)。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首先阐述了本课程隶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类别,即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或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从而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属于行业通用能力或职业特定能力。本课标包含“机械加工检测技术”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车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共计四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其次,是明确课程标准所适用的专业,比如:“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对于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也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比如:“车工实训”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其中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不同要求,在学时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标注“*”的部分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选用;标注“**”的部分供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选用,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情况进行选用。

再次,课程类别不同,也体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前导课程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要求不同,比如:“CAD/CAM技术应用”是在“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是在“车工实训”“CAD/CAM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

最后,针对本课程学习任务和能力目标的表述,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或对接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能力需求。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从而定义本课程最终培养目标。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确定本课标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比如:“CAD/CAM技术应用”课程共计80学时,取16学时为一个学分,总计5学分。而“车工实训”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共有课程,在开发初期针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界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能力要求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学时和学分,比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120学时,8学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196学时,14学分,以便于不同专业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选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是明确课程的定位、目标等在制定过程中所参考的依据和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充分借助课程内容学习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的基本原则。

同时,阐述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意图。课程内容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兼顾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按照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比如:“数控铣削技术训练”“数控车削技术训练”课程标准都对接了数控操作工(四级)职业标准。

在内容编排上采用项目(模块)和任务(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编排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渗入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序化学习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确定项目和任务的编排顺序。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通过课程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CAD/CAM技术应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掌握CAD/CAM软件三维建模、装配设计及自动编程的知识;会分析典型零部件的建模工艺,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刀具路径、生成加工程序;能熟练使用CAD/CAM软件,完成典型零部件建模、三维装配设计、工程图生成及自动编程加工。

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要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实习操作环节内容,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及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技能的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课程内容开发首先是由中、高职学校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校企联合开发团队,由教师根据以往课程内容结合新理念、新技术提交初稿,再由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教育教学专业研究者等根据人的学习发展规律、当前产业发展、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以及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进行制定。

课程内容从项目分解到任务或从模块分解到单元,首先考虑知识点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岗位需求、难易程度以及课程自身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其次,根据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时间分配,确定所讲授知识点内容的量,利于教师根据学校师生人数、设备场地等各方面因素安排和实施。同时,也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提出“了解”“熟悉”“能”“会”的具体要求。比如:“车工实训”课程,每个项目都给出具体的任务、学习内容和要求,以及参考学时,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从“认识普通车床”“操作普通车床”到“车削加工中级工训练与考证”等10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契合人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六、实施建议分析

(一)教学建议

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采用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CAD/CAM技术应用”课程的二维图形的绘制,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选取企业典型产品或生活常见用品作为项目案例,由浅入深,将常用绘图、尺寸标注、几何约束等相关指令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对软件命令的理解和掌握。再如:“数控车削技术训练”课程的简单轴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则可以借助企业技术资源,通过现代学徒制办学方式,组成教师、技术人员联合教学团队,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将零件图纸的绘制、加工工艺过程的确定、机床及刀具和材料的选用、程序编制及加工检测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引入课堂,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教学转化,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全过程,使学生转换身份,切身体会岗位需求对三维目标的要求;再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分工等方法,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崇尚劳动,拓展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微课、慕课、在线学习平台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程改革过程中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课程进行整合,借助当下比较发达的网络环境,使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上实时学习,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时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可视化呈现,比如:网络技术呈现出来的机床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借助数控机床仿真软件,可以降低设备采购费用及刀具、材料的损耗等,从而降低教学成本。仿真教学软件具有二次开发性,可以针对企业特定的设备或设备升级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建议实验室配备视频采集系统,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示范。

教师要经常下企业走访、锻炼,与本专业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比如:“机械加工检测技术”课程可以引入三坐标测量技术,“CAD/CAM技术应用”课程可以引入最新的逆向工程和3D打印技术,“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课程可以引入多轴、精密加工技术等。深入了解先进企业新员工的培养体系和技术成长规律,将先进技术工艺和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实施课程所必备的教学场所和设备多有一定的要求,结合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课标时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规定软件类课程配备电脑1台/人,机床实操类课程按4~5人/台标准配备电脑等,并配备相应的工量夹具和实习材料。在教学场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引入企业7S管理体系和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打造数字化、生产型实训基地。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提前了解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二)评价建议

在评价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借助学业水平测试、各级技能竞赛、中高职衔接等考核形式,注重评价的导向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突出课程自身特点,比如:“数控铣削技术训练”课程,对理论性较强的工艺知识的评价,可用笔试、汇报展示等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可实施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包括结果性评价(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任务完成的质量等)和过程性评价(学习态度、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教材选用过程中,主要考虑教材是否贴近本课标的理念、内容及其结构要求等方面,是否能够采用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方式,是否配有精品课程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素材。

教材编写过程中,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兼顾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合理编排,科学序化,同时为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教材编写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图文并茂,以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主要从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资源、生成性资源5个方面进行考虑。比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录像等;教育与学科专家、新媒体等;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学科知识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实验室等;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