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专业中职课程标准的开发研究

2016-10-31李振陆尤伟忠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李振陆 尤伟忠

【摘要】介绍江苏省中职课程标准研制开发情况,提出了加强教学活动组织、完善改进教学评价、规范教材编写选用、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等举措,强化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中职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课程标准;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13-03

【作者简介】1.李振陆,江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和农业职业教育;2.尤伟忠,江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园艺和职业教育。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江苏省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以下简称“中心组”)组织了本省部分涉农职业院校专家,围绕4个专业进行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课程标准研制开发情况

(一)标准研制开发基本过程

2015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和江苏省教科院职教所召开中职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会议,明确了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的要求和任务。按此要求,由中心组牵头,组织江苏省徐州张集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开展了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部分核心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每个专业先期研制开发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共计开发20门专业课程标准。

为加强课程标准研制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心组和四个专业项目组分别制订了工作方案,并邀请专家对工作方案进行论证,明确开发内容、目标要求、工作进度。此后各开发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初稿。中心组先后召开课程标准开发中期论证会、专业大类课程标准论证会。省教科院组织专家对提交的课程标准进行了3次论证,课程标准开发组根据专家意见多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程标准(试行稿)。

(二)课程标准开发的突破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等几部分。[1]本次开发的课程标准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内容。“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实现的最低达成状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特点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与质量要求的基准;“实施建议”是从课程实施层面对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给出的建设性意见。

在课标设计理念上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生产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为目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突出地方特色,以学生来源和就业方向的地域性为重要参考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生为本等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素质养成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谋划专业课程设计思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标依据工作岗位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细分,把这些环节作为教学项目,将每个项目中应该掌握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学习情境中任务内容选取的依据和参考;同时,析出的每个技能点为一个单项技能,可以据此组织本课程的技能实训。

二、强化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加强教学活动组织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由于农业生产受农事季节影响,农业类专业课程的实施项目可根据不同地区,结合不同生产季节灵活安排;任务的实施可结合地域特点、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品种与新技术。把农业生产操作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任务中。

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果树育苗、定植、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教师必须先行示范;学生训练时,教师应适时、适当指导。如“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知识以讲解法为主,辅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难点问题。零部件拆装教师应先行示范,并充分运用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或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融入规范操作、严谨求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意志品质和敬业精神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完善、改进教学评价

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元、内容多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具体生产技术、田间管理等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达成。

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三)规范教材编写选用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试行的课程标准。教材应体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教材编写要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吸收农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标准,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将生产活动中的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保证项目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为学校和教师拓展、开发教学内容留下空间。

教材应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图、文、声、像配合得当,体现可读性、趣味性与直观性,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各项目应设置相应的习题和综合实践项目编排建议。要逐步增加电子教材的使用。

(四)注重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教学资源,包括工作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产品技术手册、产品说明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注重发挥校内外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物质资源的作用;发挥企业生产现场的教育教学作用,跟踪企业技术进步,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

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建立学习资料库,推荐国内与专业有关的网站地址。及时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可以合理共享利用教育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三、提升中职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质量

(一)更新项目化教学的理念

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本次课程标准(试行稿)中课程内容部分基本贯穿了“项目—任务”这一条主线,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或完成新的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我要学”的选择,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得以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将更持久。项目的成果一般可量可测,较为直观,能够对接行业企业的生产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课地点不一定是在教室,可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培训,职业学校教师要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

加强“双师素质”提升。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引导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和实习指导。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组建专任和兼职教师混编的师资团队。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标准不明确、责任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应构建学校、教研部门、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管体系。

一是中职学校要制订教学评价方案。中职学校要对各专业所开课程进行考试考核评价,承担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的第一责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扩大评价的导向功能。要突出技能操作考试,严格基础理论考试,加强考核考试管理。要从考试考核的性质、要求、形式、组织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职业教育教研部门要对职业学校各专业所开课程进行抽考评价。职业教育教研部门制定标准,组织抽考,发挥监督促进作用;要依据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不搞“一刀切”。可在学期末确定抽考的科目和时间,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抽样检测,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加强社会评价。如组织开展不同层次技能大赛,培养专业技能标兵。利用技能大赛组织机构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进行评估,发挥引导作用。[3]可定期举办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建立起学校、市、省层层比赛制度,形成“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学生”的技能比赛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每所学校都能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引导学校与行业企业交流对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作用,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参考文献】

[1]雍照章,冯志军,朱明松.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研究——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3]孟繁民.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3).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云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