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2016-10-31刘召华黄卫华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核心课程中等职业教育

刘召华 黄卫华

【摘要】江苏省中职现代农艺技术核心课程标准是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研发有利于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为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31-03

【作者简介】1.刘召华,江苏省张集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4)教研室副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课堂教学管理、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和中职农业专业建设实践研究;2.黄卫华,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100)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是在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的大背景下,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正确地理解本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背景和思路,有效实施课标,将会进一步推动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依据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遵循“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正确处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四大原则,结合本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研讨和搜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理念,确定学习任务,重构学习内容,系统进行课程标准开发。

二、核心课程的选择及框架结构

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组在充分调研、参阅资料、专家论证的前提下,从农业、农村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本专业岗位需求,确定先期开发“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经营与管理”和“种子生产技术”5门核心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前4门为基础平台课程,后1门为方向课程,这5门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相衔接。

课标开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文件为依据,结合本专业特点及行业背景,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相关成果,以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7项内容为本专业课标开发的框架结构。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的总体思路为: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在课程目标设计方面,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岗位要求,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以“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为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平台课程,其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对植物生长发育环境进行调控的基本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对总体目标的层层分解,提炼出本专业学生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理解土、肥、光、温、水、气等环境因素的供应状况以及变化特点,掌握环境因素调控的常用方法;

2.能识别常见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及变态器官的不同类型;

3.能借助速测仪器对植物生产中土、肥、光、温、水、气等环境因素进行简易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提出生产环境调控的技术方案;

4.具有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以及服务三农、团结合作的职业意识;

5.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生产成本和效益等方面的意识。

这样的梳理把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的要求糅合在一起,便于教师整体把控。

(二)在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方面,主要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四级农艺工、种子繁育员、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以“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为例,课程内容体系以“生产过程”为主线,通过“生产准备、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良种繁育、收获与贮藏”这六个项目的序列安排,每个项目根据生产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划分为若干任务。如“生产准备”项目划分为“认知主要农作物及其产业结构现状→认知耕作制度→制订主要农作物生产计划和生产技术方案→生产资料准备→耕整土地”五个教学任务,“播种”项目划分为“种子检验→种子处理→田间播种”三个教学任务。按此方法本课程共划分为17个教学任务,把四级农艺工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融入这17个教学任务中,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每个项目和任务相对独立。这样的安排为有效落实“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要求提供了保障。

在教学内容与要求方面,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了可测量的描述方式,对于认知性目标要求采用“了解、认识、理解、熟悉、掌握、知道、懂得、识别、解释、概述、比较、说出”等词语来表述;对于技能性目标要求,采用“会操作、会运用、会使用、会制作、会测试”等词语来表述;对于体验性目标要求,采用“感受、养成、树立、体会、具备、体验、观察、形成、感知”等词语来表述。以“植物保护技术”为例,在“识别与防治农业昆虫”项目“认识昆虫躯体结构”任务中,要求为:1.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2.能辨别常见昆虫触角的不同类型;3.能辨别昆虫口器的不同类型;4.能辨别常见昆虫足与翅的类型。在“识别昆虫的变态类型和不同发育阶段”任务中,要求为:1.能比较全变态和不全变态昆虫的异同;2.能比较出不全变态的若虫与成虫在形态上的异同;3.能总结出全变态昆虫幼虫与成虫的区别;4.能识别出不同昆虫卵、蛹及幼虫所属类型,总结出其特征;5.能识别昆虫的各个发育阶段,并能总结出各个阶段特征。这样的要求可测量,方便考核评价,也有效地做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岗位要求相对接。

(三)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方面,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遵循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规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融入教学任务。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为两种呈现形式,一是“项目—任务式”,此形式适用于技能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植物保护技术”“农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技术”;二是“模块—单元式”,此形式适用于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业经营与管理”。

四、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实施的建议

课标的设计只是第一步,能有效实施才是关键。为此每门课标均在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选用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专业教学建议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1.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需要经历的关键过程、教学理念;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形成的教学方法和途径;3.授课计划的总体安排、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以及其他应该注意的教学事项。

以“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为例,提出四点建议:1.因为授课的对象是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教学中应坚持分段教学、理实一体、注重应用的原则。2.本课程时代性强,应结合中央文件大力宣传有关现代农业的利好政策,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3.部分理论性的教学难点宜采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技能操作的内容宜采用体验学习的方法,涉及农产品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经营效益管理的内容宜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4.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契约意识、法律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本专业教学评价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提出:1.评价的基本理念;2.评价的方式方法;3.评价实施主体;4.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以“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为例,提出了四点建议: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的功能。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构建系统化评价体系。2.建议建立“种子生产技术”理论题库,通过从题库中随机抽题来评价学生完成种子生产相关任务所需要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现场操作评价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3.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本专业先期开发的5门核心课程标准是依据岗位需求,对接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对学习内容及要求进行梳理和建构,在教材选用时应充分依据本课程标准。如无合适版本,要编定校本教材进行补充。编写应关注以下几点:1.编写应体现科学性,一方面要符合本课程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编写应体现整体性,注重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性。3.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体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的应用过程。4.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方法。5.内容设计要有一定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6.编写应体现可读性,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易为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以“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为例,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如下:1.教材编写与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2.编写要突出实践性,对接岗位要求、农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技术规程,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3.教学内容的编写应充分考虑植物生产的地域性和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的特性,结合江苏省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注重吸收植物生产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4.教材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语言简练清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主要指如何开发与利用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1.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2.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特别是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3.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4.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学科知识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实验室等。5.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

以“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如下: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强专业研修和下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2.构建理实一体的教学场所,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教学资源,包括工作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3.注重发挥企业生产现场的教育作用,安排现代化农场、温室等的参观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产品生产流程及新技术,感受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信息化教学软件和交流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可登录教育部“职业教育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资源库”共享资源。

猜你喜欢

核心课程中等职业教育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美国核心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评价的困惑及启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