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勃·迪伦惟一中文作品是这样出版的

2016-10-31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1期
关键词:编年史乐迷馅饼

作为音乐文化书走进乐迷的视野

早在2003年,本就是摇滚乐迷的杨全强帮著名乐评人郝舫做了图文版的摇滚理论书《伤花怒放》之后,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书籍,也成了国内最早做流行、爵士等音乐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人。顺理成章地,当杨全强第一次在版权目录上遇见鲍勃·迪伦的这本《编年史》,就决定将它引进国内出中文版。

当然,杨全强可能没有想过这本书竟成了十年后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中国唯一的中文出版作品,不过从一开始,他就对《编年史》的出版发行抱有很乐观的期待。作为资深乐迷,杨全强很清楚摇滚乐迷在国内说起来是小众,从绝对量上来说却是很可观的,尤其是对鲍勃·迪伦有很高认可度、愿意买其自传的乐迷群体足以支撑这部分市场。从2006年至今,鲍勃·迪伦这本《编年史》都是以乐迷为主要的目标读者,被归为音乐文化类图书出版发行的,事实证明了鲍勃·迪伦在摇滚民谣圈的影响力,2015年第二版出来之前,销量总计达到两万多册。而第二版面世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也已经多次登上深圳晶报、中华读书报、阅读好书等多家平台的年度、月度好书榜,可见读者和媒体人对其本身的认可。

“被馅饼砸中了!”

2016年10月13日晚,“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音乐家”这样的标题在各大新闻网站上被刷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甚至在推送中仅仅附上一张外媒新闻标题截图,表达这个结果的意外。

当结果确定,回头看我们的图书市场,《编年史》竟成了鲍勃·迪伦在中国唯一一本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杨全强笑着表示,他得知这个消息时真是非常激动,“简直就是天上掉了一个馅饼把你砸晕了的感觉!”要知道,在图书市场越来越难做的当下,有大量的出版社尤其是文学类的大社都在为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前做出非常充分的宣发准备,甚至对可能获奖的图书进行预测提前加印。但是被这种馅饼砸中的几率对于河南大学出版社这样非文学性出版大社而言,实在是太小。

10月12日在诺奖开奖前一天,杨全强还转发了一条微博介绍《编年史》这本“文学水准不亚于诺贝尔诗歌级别的歌词”的自传,也只是想趁着热度多宣传鲍勃·迪伦这个诺奖提名者的书,前期没有任何宣传和加印的准备,如今真的能得到这块馅饼,是他们自己也没有料想过的。

不得不说,诺贝尔奖的影响力是惊人的,杨全强透露,短短几天时间内,《编年史》在出版社的四五千册库存已经被网店等全部订购走,目前正在加印,至少两万册。

2015年初出版了最新版《编年史》的河南大学出版社及上河卓远文化公司在这一新闻的发酵中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认识这个坚持做中西方学术经典好书的出版公司的人也是成百倍地增长,然而这并不能改变河大出版社当前的资金力量,当“鲍勃·迪伦”成了全国各大出版社集中精力争抢的“香饽饽”,杨全强不得不遗憾地透露,最终迪伦其他作品的版权引进合作会尽力去谈,但是事实上当前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这位图书市场上的“伯乐”在未来可能真的难以与其他实力更强劲的对手分享这块馅饼。

对此有遗憾,杨全强却也想得很开,迪伦这本自传在当前的新闻热度下,的确是顺利帮公司做了宣传,广泛打开了知名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迎合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对以后的出版规划做出改变。《编年史》只是公司音乐艺术板块图书的一员,《伍迪艾伦访谈录》、安迪·沃霍尔的《波普主义》及其回忆录《波普启示录》、美国当代著名乐评人的《十首歌里的摇滚史》都是上河卓远已出版的艺术文化板块书籍。

在大家争相竞争鲍勃·迪伦的其他热门书版权之前,出版社就已在着手准备做两本鲍勃迪伦的相关书,带给他的乐迷。

从《像一块滚石》到《编年史》

对于国内熟悉鲍勃·迪伦的乐迷来说,提到迪伦的自传,他们更熟悉的名字可能是《像一块滚石》而不是《编年史》,这是杨全强早在2006年为首版自传起的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文艺书名,很显然,“滚石”二字能迅速引起国内乐迷们的关注,也与鲍勃·迪伦的代表作“Rolling like a stone”形成了一目了然的契合。

然而到了2015年公司决定接过版权再次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杨全强决定放弃这个具有宣传力的标题,用回原著Chronicles的标题《编年史》。大家不会想到这与迪伦有什么关系,可能根本不会去翻看。

杨全强将此解释为自己作为一个出版人的成熟, “当时太年轻”,可能名为《编年史》的自传不会让大家想到这与鲍勃·迪伦有什么关系,甚至可能不会翻开看, “但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去赢得大多数人的关注,任其自然吧,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将自传命名为《编年史》的鲍勃·迪伦才是真正的他,由此能够吸引到的读者可能也才是真正喜欢迪伦的朋友。两版书的封面都是迪伦面对镜头的黑白写真,相比第一版上那个叼着烟放荡不羁的男孩,2015年的新版使用了和英文版一样的眼神和姿态都更温和的迪伦,很难说这不是另一种时间沉淀的形式。

鲍勃·迪伦是一个诗人

2016年的诺贝尔奖颁给音乐家鲍勃·迪伦引发的争议是巨大的,但事实上,二十年来迪伦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的常客,在杨全强看来,迪伦的获奖为《编年史》带来的热度不会是暂时性的销售高潮,已经贴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标签,那么以后的销量能得到大幅度上升的保证也不是问题。

当然,“诺贝尔文学奖”的标签不是杨全强相信大众对迪伦作品的热情不会在新闻热点之后迅速冷却的根本理由,否则这本书也不会在十年前就被定位为长销书连续被出版。在这位熟悉鲍勃·迪伦阅书无数的出版人眼中,迪伦作品一直都是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的。在他的认识中,迪伦是“非典型文学青年”,虽然也曾是大量阅读了国内外文学名著,但并不会像马尔克斯那样有意去学习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博尔赫斯,立志做一个文学家,他的文学才能不是从这个角度来成长的,“他就是一个艺术家,拥有以音乐家的直觉来表达的天赋”,迪伦最为大众认可的是有很高艺术性的歌词创作,在迪伦的创作中,歌词不仅是与声音结合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杨全强认为“他的歌本身是诗,不过多了嗓音、旋律、吉他,但他仍是一个诗人”。

而他的自传则可以说是歌词创作之外的另一种文学表达,大约从这个被杨全强评价为“非常酷”的没有什么卖点的标题“编年史”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风格,读过的人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与其他多数名人自传的差异。杨全强认为它“即使与其他文学水准很高的作品相比仍有十分独特的东西”,全文没有采用时间线的叙述形式絮絮叨叨,反而是偏近意识流的表达方式,透露着他对文学、对音乐对生活多方面的思考,让你理解鲍勃·迪伦是如何成为他自己的。

猜你喜欢

编年史乐迷馅饼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漫威电影宇宙编年史——中篇
沪语歌曲专辑《上海谣》与广大乐迷见面
The Power Of Herstory
“晟势”掉馅饼 你敢接吗?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接住天上掉的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