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语文教师的现代素养

2016-10-31朱艳阳向连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6期

朱艳阳 向连兵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一批知识面广、人文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大学语文承担着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重任。大学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创新技能等现代素养,才能很好地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现代素养;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创新技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76-02

现代素养,即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现代的自尊、自强、自主等人格意识,现代理论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意识、辩证思维,现代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教师自身具有了符合现代社会的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任,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当今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不过是高三语文的延续,学不学无所谓,甚至部分高校已取消了该课程。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深刻反省自身。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大学语文应有的地位,教师首先要紧密结合时代脉搏和学生现实需要,提高自身现代素养,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具体说来,大学语文教师的现代素养包括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创新技能。

一、世界文化视野

T·S·艾略特认为:“文学的伟大价值不能仅仅用文学标准来测定。”[1]言下之意,文学蕴含着超出文学以外的因素。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现实各方面的反映,而且,作家的文学活动也常常受制于其所处时代背景等。因而,文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文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影响。我们只有把文学置于文化这个大系统中,才能真正认识、把握文学的特质与价值。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选取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为授课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超越单纯的文学领域,注意上升到文化层面,引导学生在开阔的视域中体会文学的人文情怀,领悟其本质特征。

例如,我们在教授《诗经》时,要时刻注意其中的诗篇与音乐、政治、历史的联系。“风”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时期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和宴会演唱的乐歌,“颂”指上层社会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在此基础上,还要知道,《诗经》不仅用于娱乐,而且也是一种交际工具和外交手段。周朝为了加强周人血亲联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扩大周文化影响,与政治措施相对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将传统礼乐进行改造,对各种礼仪和音乐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礼”的范畴,从而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由此,乐由礼而来,诗因乐而生。

再如,在接触外国爱情小说时,我们发现,西方古代骑士传奇的女主角往往钦慕勇武之士,而中国才子佳人式小说里的女子钟情于满腹经纶的才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深入不同的中西文化系统,就不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历代以来,中国推行文官执政,西方却崇尚武功,依靠建功立业获得权力和财富,因而,中西男子的社会地位依据不同实力决定,也就造成了中西女子不同的择偶标准。

可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通晓本国历代文化,还要熟悉外国文化知识,具备世界文化视野。

二、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华莱士于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上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界人士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也做了许多探讨,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含义。笔者在借鉴、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生命发展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其认识和热爱生命、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观,以帮助其实现生命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如今,大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2015年发生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群殴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恶劣影响。此外,高校学生自杀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痛心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如此漠视生命?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正视生命、珍爱生命?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这种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关注人的发展为要义的基础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凸显文学作品的生命主题,陶冶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观念。

譬如,古代经典《诗经》、《尚书》中包含着“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乐而不淫”、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如何应对生存需要的生活哲理,老庄哲学中渗透着天人合一、无为至乐、取法自然等生存哲学。今人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将其演化为不瘟不火、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顺其自然等生存技巧,古为今用,以积极应对现实生活困境。后世陶渊明等人的诗作中就表现出官场不得志后于田园山水中寻求慰藉,娴静恬淡、悠然自得的情怀以及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当代作家莫言则在短篇小说《蛙》中塑造了一个在执行计划生育高压政策时大肆引产扼杀胎儿甚至孕妇的“姑姑”形象,通过“姑姑”晚年的忏悔、愧疚、自责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恐惧感,从反面表达出生命的尊贵,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可见,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生命素材,引导学生感受蕴含于其中的生命气息,充分领悟人性的光辉和生命价值,学会感恩和快乐,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远离暴力与轻生。

三、创新技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更,教师必须更新传统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能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只有建立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创新技能,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普遍不受学生欢迎,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该课程,过时的教学方法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许多教师依然沿袭古板的“满堂灌”知识传授方式,遵循字、词、句、点、章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懒于探求的惰性,显然不利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要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教师务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创新发展,以自己的创新实践感召、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整合知识与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以开阔的知识视域为基础,善于归纳、总结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体系,并且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用知识指导学生实际生活,同时也指导学生将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用知识为社会服务。

第二,大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捕捉学生创新型思维意识的能力。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凭借自身敏锐的职业洞察能力,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且因材施教,尽力陶冶、挖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三,大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教学应变能力,尤其是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祭父》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课堂讨论;教授《雷雨》、《红楼梦》等作品时,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抽出最精彩的情节,布置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由教师点评;讲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十九号房》时,采用探究式方法,可以围绕“女性地位与女性意识”这一主题,布置学生思考系列问题;学习求职信、竞聘演讲稿等应用文写作时,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讲解。这样,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分析思考问题等能力。

由此,大学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创新教学意识和技能素养,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富于创新素质的人才。

总之,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学生人文情怀、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作用。大学语文教师承担着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责任,学生一旦具备了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和创新技能等现代素养,就能很好地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T·S·艾略特.宗教与文学.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