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

2016-10-31程哲蔡建明崔莉刘彦随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转型旅游发展

程哲,蔡建明,崔莉,刘彦随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

程哲1,2,蔡建明1,崔莉3,刘彦随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100024)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二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探索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在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乡村转型发展;旅游开发;旅游规划;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驱动机制

程哲, 蔡建明, 崔莉, 刘彦随.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1): 143-150.

Cheng Z, Cai J M, Cui L, Liu Y S. Facilitat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y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Panjin, Liaoning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1): 143-150.

乡村转型发展(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在内涵上类似于国际上的乡村重构(rural restructuring),指的是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重组和交互作用,以及参与者响应与调整而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其实质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1]。乡村转型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乡村转型发展成为推动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但乡村转型发展是涉及到产业发展模式、空间组织结构、城乡关系、人口结构、制度变迁等多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面临着模式、技术、资金、人才等多要素的壁垒,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影响短时期内难以破除,产业结构的失衡难以支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的滞后和非均等化极大影响了农民生活。因此,发展模式创新和产业驱动机制优化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国乡村转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空心村[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4],土地抛荒严重[5]等都与发展模式和产业驱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乡村发展是内部因素和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6],内部因素决定了乡村发展的本底,而外部驱动力通过分工合作促进城乡融合和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7]。乡村转型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双重驱动,在不同的区域由于驱动因素的差异而导致发展的不同[8]。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发展模式主要有工业主导型、旅游服务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等[9]。很长一段时间,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工业驱动占据了乡村发展的主要地位,东部地区乡村是我国转型较早较为彻底较为典型的区域,涌现了苏南模式等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是苏南农村转型发展的主导驱动力[10]。但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建设较慢、产业结构单一但发展需求较强的东北及中西部广大乡村地区来说,构建契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的驱动机制及发展模式来实现本地区的乡村转型发展,是一个极为迫切的现实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驱动型乡村发展逐渐暴露了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占用耕地、效率低下等弊端,难以持续。以旅游业为主导驱动力的乡村转型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居民收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涌现出来的一种较新的乡村发展模式。有别于以政府和投资为主导的传统的外源式工业驱动型乡村转型发展,旅游驱动型的乡村转型发展更加注重低碳环保,更加注重特色产业的开发,更加注重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更加注重对乡村的诱导性内生增长,因而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基于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以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为指导,探索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机理,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并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规划响应、模式创新和关键成功因素,从而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区域提供了参考借鉴。

1 理论基础

1.1 旅游开发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乘数效应显著,尤其是乡村旅游,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1]。乡村旅游开发是资源、市场、政府、居民和企业等多元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经历了初期的自发无序到现在的规范经营和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以往的乡村旅游研究侧重于地理空间结构、驱动机制、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12],对乡村旅游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互动和协同关系重视和研究都不足。

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1)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尤其是通过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增加值,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高端化,有助于盘活农业,有助于农民增收[13];2)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就业岗位较多,可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3)有助于空心村的整治,空心村指的是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宅基地过度闲置废弃现象[3],通过旅游开发,将闲置多余的农村住宅和宅基地整治开发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和休闲度假设施,有助于破解空心村问题;4)有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紧凑开发,中国传统的农村用地浪费比较严重,通过旅游开发建设服务社区集中安置村民和提供就业,可以将大量土地复耕和生态开发;5)有助于生态环保,旅游产业是无烟工业,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少;6)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对乡村地区移植现代城市文明和文化,将使广大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14];7)有助于缓解农村建设资金压力,农村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实现,通过旅游开发引入社会资本,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15]。

考虑到广大乡村的现实条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缺乏发展工业的基础,盲目引入工业开发,反而破坏环境,得不偿失。但区域生态环境较好,农业地域特色较为鲜明,尤其是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乡愁情节和乡村度假需求,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同时也应该看到乡村旅游受地域环境影响较大,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需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具有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基础,有利于农事体验和农产品商品化;生态资源环境较好,拥有较好的景观基底;与区域中心城市较近,交通较便捷,客源的可达性较高。

1.2 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机理分析

乡村转型发展是一个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基底,涉及到社会、经济、产业、人口、土地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系统。PSR模型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提出用于环境系统的评价模型,该模型较好的考虑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因果关系的分析思路,用来描述和解释政策研究中的原因、状态和措施等[16],因此比较适合用来分析和解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相关问题。在以前的研究中多用于土地利用[17]、城市化[18]、乡村旅游社区[19]和生态系统[20]等,本研究将其引入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构建机理解释(图1)。

图1 基于PSR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型Fig. 1 Model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PSR

1)压力/原因分析(P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快速城镇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要素向城市集聚,固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城乡不均衡,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对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乡村产生了侵蚀,粗放型工业化对农村地区生态景观造成了破坏。

2)状态分析(S分析)。在上述要素叠加的压力下,广大乡村地区呈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疲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贫困化、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滞后、村庄格局和景观风貌受到破坏、农村空心化不断加重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1上升到2014年2.92∶1,最高曾达到3.33∶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非收入性补贴,则差距还要更大。而农村空心化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通过对山东典型县域调查测算,空心村整治潜力在46%-54%,若整治还田可净增耕地率在13%-15%[21]。广大乡村地区亟需找寻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实现乡村空间重构、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3)规划/措施响应(R分析)。以旅游为驱动的乡村转型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因素交互、多阶段演进的动态时空过程。规划/措施响应基本遵循态势评估—规划调控—功能植入—资源整合—空间重构的流程。即在对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现状基础、政策环境等要素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本底、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的研判,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围绕城乡统筹,引入旅游新业态,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塑造特色产业和产品体系,促进多产融合和城旅联动,着重多主体的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从而利用旅游产业开发促进乡村转型发展。

2 基于案例的实证分析

2.1 案例区及研究意义

盘锦市大洼县新兴镇位于辽宁省辽西地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0°48′22″-40°51′42″、东经122°13′10″-122°20′20″,镇域面积约为65 km2,辖9个行政村,共有人口22 010人(图2)。新兴镇在发展上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东边区域紧靠交通要道,工业园区集中,以工业为主,发展较快;西部地区辽河环绕,交通基础较差,中心城市辐射影响相对较弱,以农业为主,发展较落后,但景观基底保存较好,破坏程度低。本研究区域为新兴镇西部乡村,面积约37 km2,人口约6 900人,主要包括腰岗子村、躺岗子村、育新村,自然村落主要集中在半岛中部。腰岗子半岛位处辽河三角洲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现状用地以湿地、苇塘、稻田为主,少量果园及菜园,耕地面积405 hm2,芦苇塘333 hm2。距离盘锦市区直线距离仅10 km左右,是盘锦市半小时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地。

图2 案例地区位Fig. 2 Location of destination

盘锦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石油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2013年三产结构比为8.5∶67.4∶24.1,以石油化工为核心的工业一枝独秀,农业的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盘锦市同样面临着经济下行、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转型、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是盘锦市的重要目标,而深入挖掘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力争使旅游业成为盘锦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形成“一三”联动的发展格局,丰富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利用乡村旅游加强农村土地集约集中开发,推动乡村空间重构,深化城乡双向流动和交融,提高城乡一体化。

腰岗子半岛属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地区,农业优势地位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不高,生态环境良好,面临着转型发展需求,在盘锦市乡村地区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根据区域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要素制约,选择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突破口,通过规划引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而促进区域乡村转型发展。

该区域的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思路在东北及中西部乡村具有典型意义,尤其是东北地区在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2],但也存在“振而不兴”,动力不足,转型困难,尤其是乡村发展落后等问题[23]。通过这一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不仅对盘锦市广大乡村地区的转型发展,乃至对新时期东北区域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2 区域的压力现状与状态诉求

1)区域资源现状分析。腰岗子半岛三面被辽河环绕,自然环境优美,湿地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镇内河流密布,沟渠较多,水网密度与苏州、湖州相当,是难得的北国水乡。腰岗子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底子薄,仍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均收入不高,收入来源较单一,人均纯收入6 000元左右,农民增收是面临的迫切难题。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旅游产业处于自发初级阶段。

农业基础雄厚,盛产有机大米、大豆、玉米等有机作物,养殖业以稻蟹养殖最为有名。生态农业资源较为集中,农业产业优势明显,但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资源优势未能转换为经济效益。

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但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内部交通以三级公路和乡村土路为主,等级低,硬化差,路面狭窄,通行不便,辽河的水上航运功能尚未发挥。

2)乡村转型发展与旅游开发诉求。从前述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腰岗子半岛的乡村转型发展面临着三大诉求: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而无论是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生态基底、产业基础还是国家政策指引、区域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都决定了腰岗子半岛只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乡村转型发展。

旅游开发的目标是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提升资源品质和吸引力竞争力,以创新型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塑造特色旅游品牌,建设特色旅游名村。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腰岗子半岛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空间结构优化。

2.3 总体规划思路与空间布局

村镇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融合交错的地域单元。乡村旅游开发就是对原有的三生空间进行要素重构和优化组合的过程,乡村旅游规划是对这一过程的科学合理调控。腰岗子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需求,立足实践,着重以发展战略、空间重构和发展模式创新为核心,为腰岗子半岛的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实施指导。

针对腰岗子半岛的空间、产业、资源特征,结合都市人群的消费特征和乡愁情节,以打造“中国乡村俱乐部建设示范区”和“庭院经济型新农村建设先行试验区”为目标,在旅游规划上提出了“一个发展主题、两大发展模式、三大发展产品”的总体思路,即以特色生态乡村旅游为发展主题,构建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模式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模式,通过高端度假村,乡村乌托邦度假公社,生态主题村落等三大重点产品带动区域发展。

在空间上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结构格局(图3)。即通过村民的集中安置集约用地,打造十间房旅游集散中心;沿辽河打造辽河旅游观光轴,沿镇区、十间房集散中心和苇海仙居高端度假村打造生态休闲度假轴;形成苇海生态度假区、乡村俱乐部休闲区、田园主题村落体验区等三大功能分区。苇海生态度假区定位为辽中南城市群乃至东北地区特色高端度假区,主要功能以高端度假、商务会议、高端娱乐为主。乡村乌托邦休闲区定位为盘锦大辽河流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创新型乡村主题度假区,主要功能为旅游集散、休闲购物、生态居住、娱乐体验等。田园主题村落体验区定位为主题文明体验区、特色消费区、农业文化遗产体验区,主要功能包括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慢食文化体验等。

2.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在确定了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之后,必须构建合理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来保障规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当地资源禀赋、生态基底、现状基础、农民利益、土地属性、市场消费特征和旅游新业态等多因素的综合考虑,针对性的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模式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模式,紧紧抓住生态农业和稻蟹共生这两个核心资源,通过创新模式提升能级,放大优势,形成杠杆效应。

图3 空间结构Fig. 3 Space structure

1)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模式。由于受到经济总体下行、国家政策限制、供需关系错位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销售型旅游地产处于市场衰落阶段。随着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升级和深度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针对现代都市人群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层次,以地域特色鲜明、景观资源丰富、生态基底良好的现代田园乡村为平台,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度假地产和休闲体验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乡村聚落和生态基底,在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村民集中化安置,对原有民居进行改造,植入现代功能和服务,面向不同消费层次客群量身定制,打造土地和民宿一体化、休闲度假和农业文化体验结合的全景化一站式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模式。

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模式涉及到当地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游客等四类主体,需要形成利益兼顾、风险分担、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①政府承担招商引资和监管职能,切实维护公共利益;②结合政策走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作为开发主体;③当地农户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分散性和资金的有限性,难以承担开发主体的角色,但是其利益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通过旅游产业和服务产业吸纳居民就业,企业负责资源整合、整体运营、市场拓展、标准制定、资金扶持等,并对民宿进行统一改造,由当地农户在指导下负责日常具体经营;④切实重视游客消费需求特征和利益维护,针对高端、中端和普通客群,定制不同的产品类型。

2)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模式。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类似于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保护和支援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而推动的一项创制,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发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24]。目前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项目全世界共31个,截止2014年4月,我国共有1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每两年发掘和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止2014年,农业部公布了两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计39个项目。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较显著的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价值,旅游开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25]。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收入提高和增加就业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带动效应[26]。

稻蟹共生方式是盘锦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态生产方式。实现了“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季双收”的生态农业种养。腰岗子半岛的稻蟹共生养殖具有代表性和集聚性,区域内包括坑塘、沟渠在内,稻田养蟹面积已达473 hm2,大约占盘锦全市的15%左右,呈现集中连片分布特征。盘锦稻蟹共生系统完全符合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特征,具备了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条件。通过申报有助于提升能级,扩大知名度,提升吸引力,推动乡村发展。将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与开发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深度融合和空间缝合,形成遗产引爆、业态延伸、服务提升、系统完善的总体发展格局。

3 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关键成功因素

通过对盘锦案例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分析,结合国家政策走向和其他地区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可识别出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

3.1 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

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开发旅游,乡村旅游有田园农业、民俗风情、特色名村、农家乐、文化古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业态,每种业态都有特定的开发基础,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基底、特色农业、土地、景观等要素条件以及区位交通等环境因素,选择是否以及采取何种旅游开发模式。重视挖掘地域特色,乡村旅游不应是盲目的植入和生硬的嫁接,而是立足于当地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一种引导性开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将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经过现代性功能拟合,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为乡村旅游提供文化内核和吸引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特征,旅游消费具有时空动态性,旅游产品设计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在目前阶段,城市居民的乡愁情节和休闲度假需求是乡村旅游及发展的重点考虑因素。

3.2 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

乡村的优势在于第一产业和人口优势,注重产业融合,放大农业的生态低碳优势,结合当代城市居民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大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和商品,同时通过旅游产业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和带动农民工回流创业,从而推进就地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要与新农村建设耦合,游客和居民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村庄现代化建设和城乡文化交流。

3.3 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

广大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均衡,在乡村转型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面临重构和再均衡,尤其是映射在土地上,转型特征更为显著,需要谨慎科学处理用地平衡。广大乡村往往也是生态脆弱敏感地区,在旅游开发前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识别区域游客容量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3.4 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

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旅游开发商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通过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等创新模式,使得政府和企业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障政府、企业、游客、当地居民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切实维护当地农民利益,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多层次引导当地农民全过程参与旅游开发,农民不应是被动式参与,而是主动合作开发。吸纳农民就业,经济发挥旅游产业带动性强的特征,推动农民生产方式转换和增加收入。

4 结语

乡村转型发展涉及到空间组织结构、发展模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多方面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单元空间格局的重构是乡村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转型发展的模式和驱动力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实结合各地空间条件、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旅游开发具有诸多优点,对部分农村地区的转型发展具有较高契合度和适宜性,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一种乡村转型发展模式。

本文梳理了旅游开发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以PSR模式为基础对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机理进行了解释,并构建了理论框架,然后以盘锦腰岗子半岛为案例地提出了针对性的创新型乡村旅游规划,对理论进行了验证。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论证,总结和探讨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区域诉求、规划响应、模式创新和关键成功因素,提出了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探索了其在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其他类似农村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龙花楼, 邹健.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发展[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4): 97-100.

Long H L, Zou J.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J].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2(4): 97-100.

[2] 龙花楼, 刘彦随, 张小林, 等.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145-1158.

Long H L, Liu Y S, Zhang X L,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8): 1145-1158.

[3] 刘彦随, 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 35-42.

Liu Y S, Liu Y.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 35-42.

[4] 程开明. 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Panel Data证据[J]. 经济学家, 2008(3): 28-36.

Cheng K M. From city-biased development to harmonious urbanrural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the panel data of the influence of city-biased policy on urban-rural gap[J]. Economist, 2008(3): 28-36.

[5] 杨忍, 刘彦随, 郭丽英, 等.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2013, 32(2): 181-190.

Yang R, Liu Y S, Guo LY, et al.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for rural hollowing and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ve degree: Taking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in China as an exampl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2): 181-190.

[6] Terluin Ida J.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regions of advanced countries: An over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 19(3): 327-344.

[7] McGee T. G. Managing the rural-urban transform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21st century[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08, 3(1): 155-167.

[8] 龙花楼, 李婷婷, 邹健.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J]. 经济地理, 2011, 31(12): 2080-2085.

Long H L, Li T T, Zou J. Analysis of dynamical mechanism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ypical regions of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2): 2080-2085.

[9]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 地理学报, 2007, 62(6): 563-570.

Liu Y S.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6): 563-570.

[10] 陈玉福,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 123-128.

Chen Y F,Liu Y S, Long H L, et al. R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South Jiangsu, Ea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Suzhou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 123-128.

[11] 郭焕成, 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0, 29(12): 1597-1605.

Guo H C, Han F.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2): 1597-1605.

[12] 卢小丽, 成宇行, 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 资源科学, 2014, 36(1): 200-205.

Lu X L, Cheng Y X, Wang L W. 20 years of rural tourism[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1): 200-205.

[13] 林巧, 戴维奇. 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J]. 经济地理,2006, 26(S2): 31-34.

Lin Q, Dai W Q.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J].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S2): 31-34.

[14] 笪玲.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6): 683-687.

Da L. Study 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of urban outskirts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31(6): 683-687.

[15] 邹统钎.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1(3): 31-34.

Zou T Q. Mode and policy for rural tourism accelerating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J].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08, 11(3): 31-34.

[16] 诸大建. 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2(4): 37-47.

Zhu D J. Studies on China urban green transition based on PSR analysis[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2011, 22(4): 37-47.

[17] 李国平, 李治, 张祚. 基于PSR框架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09, 23(10): 32-36.

Li G P, Li Z, Zhang Z.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based on the PSR model—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09, 23(10): 32-36.

[18] 张文龙, 邓伟根.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8): 190-194.

Zhang W L, Deng W G.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ization based on the PSR model[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1(18): 190-194.

[19] 笪玲. 基于PSR模型的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 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1):120-123.

Da L. Modes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rural tourism in urban suburbs based on PSR model—A case of Bishan County,Chongqing[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12, 43(1): 120-123.

[20] 王玉图, 王友绍, 李楠, 等. 基于PSR模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以广东省为例[J]. 生态科学, 2010, 29(3): 234-241.

Wang Y T, Wang Y S, Li N, et al.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mangrove ecosystem health applying the PSR model: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J]. Ecological Science, 2010, 29(3): 234-241.

[21] 陈玉福, 孙虎, 刘彦随.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J].地理学报, 2010, 65(6): 727-735.

Chen Y F, Sun H, Liu Y S.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hollowed villages in key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727-735.

[22] 金凤君, 陈明星.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8): 1259-1265.

Jin F J, Chen M X.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in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3[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8): 1259-1265.

[23] 张平宇. “振兴东北”以来区域城镇化进展、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1): 39-45.

Zhang P Y. Urbanization progress, problem and policy in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3[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3(1): 39-45.

[24] 闵庆文, 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 2009, 31(6): 914-918.

Min Q W, Sun Y H.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rvation requirements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J]. Resources Science, 2009,31(6): 914-918.

[25] 闵庆文, 孙业红, 成升魁, 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 经济地理, 2007, 27(5): 856-859.

Min Q W, Sun Y H, Cheng S K, et al. Primary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GIAHS’s tourism resourc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5): 856-859.

[26]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等.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 资源科学, 2006, 28(4): 138-144.

Sun Y H, Min Q W, Cheng S K,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Taking “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 of Qingtian County as an example[J].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4): 138-144.

(责任编辑:童成立)

Facilitat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y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Panjin, Liaoning Province

CHENG Zhe1,2, CAI Jian-ming1, CUI Li3, LIU Yan-sui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100024, China)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hina’s urbanization. As a highly correlated and comprehensive industry that is related to many secto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ourism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upgrading 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renovating “hollow village”,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reconstructing rural spac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he driven mechanism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 was discussed. Then the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ourism driven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as explored by using the 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t last, a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in Panjin Municipality, Liaoning Provinc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viable model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dentify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tourism-driven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including local based on resource endowments, aligning with modern requirem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sectors, strengthening interaction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keeping landuse balance, stressing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hancing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feasible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tourism-driven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rural areas in China.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planning; 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model; driven mechanism

F320.3

A

1000-0275(2016)01-0143-08

10.13872/j.1000-0275.2015.01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08)。

程哲(1979-),男,浙江文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研究,E-mail: cz1251@163.com;通讯作者:蔡建明(1961-),男,山西运城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都市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caijm@igsnrr.ac.cn。

2015-07-08,接受日期:2015-09-05

Foundation itteem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71008).

Corresponding authhoorr:: CAI Jian-ming, E-mail: caijm@igsnrr.ac.cn.

Receeiivveedd 08 July, 2015; Acceepptteedd 05 September, 2015

猜你喜欢

转型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