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家与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幸福感状况比较
2016-10-31刘小先陈万芬王淑敏
刘小先 陈万芬 王淑敏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城市居家与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幸福感状况比较
刘小先陈万芬王淑敏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目的探讨城市居家与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为研究工具,随机选取192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家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养老院(t=2.43,P<0.05);在幸福感方面居家老年人显著高于养老院(t=3.89,P<0.05);居家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0.49,P<0.05)。养老院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和适应能力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0.77,P<0.05)。结论针对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应采用不同方式提升其幸福感。
心理健康;幸福感
养老院或者敬老院养老与传统的家居养老有着较大的区别,研究表明社会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劣于家庭养老,其中适应力、情绪、认知和智力、人格、人际关系差异比较大,在幸福感方面两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小〔1〕。本研究探讨居家与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新乡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人,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学本科生担任主试,采取个体施测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96%)。被调查者身体基本健康,能合作回答。敬老院老年人94人,男50人,女44人,年龄57~93〔平均(77.4±7.6)〕岁;居家老年人98人,男55人,女43人,年龄60~90〔平均(72.5±7.5)〕岁。
1.2研究工具①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2〕包含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5个分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总问卷内部一致Cronbach α系数为0.76。②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3〕由24个项目组成,对每项目回答“是”、计1分,答“否”计0分。总幸福度=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向体验(PE)-负向体验(NE)。问卷内部一致Cronbach α系数为0.71。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居家与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级状况居家和养老院老年人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见表1。
2.2居家、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度差异比较居家老年人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情绪体验、心理健康总分和幸福度得分显著高于养老院(P均<0.05)。见表2。
表1 居家与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分级〔n(%)〕
表2 居家与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幸福度差异分析±s)
2.3老年人幸福感的年龄差异分析无论是居家老年人还是敬老院老年人,幸福度在年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3。
表3 老年人幸福度的年龄差异分析±s)
2.4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度的关系分析无论居家老人还是敬老院老年人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各个因素的得分显著相关。见表4。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关系,以幸福感的总分为因变量,以心理健康的各个因素为自变量,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自变量的容忍度均>0.1,方差膨胀系数(VIF)<10,表明所引入的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可以考察其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对于居家老年人群体而言,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进入回归方程,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总预测力为49%。对于养老院老年人群体,情绪体验和适应能力进入回归方程,对其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总预测力为77%。见表5。
表4 老年人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r值)
1)P<0.05;2)P<0.01
表5 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结果〔1,4〕较为一致。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①在河南省多数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选择敬老院养老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奈之举。这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在敬老院养老要么是无儿无女的老年人,要么是被子女抛弃的老年人。这就会使身处敬老院的部分老年人产生一种被歧视感和被抛弃感,难以真正适应敬老院的环境。这样的观念与情绪体验势必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产生消极的影响。②老年人更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相关研究表明与家人同住可以使老年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且与子女或者家人同住对于维持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5〕。这就会导致敬老院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下降,这也是影响敬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③敬老院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例如,敬老院的护工们仅仅护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很少和老人们交流谈心;敬老院很少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和娱乐活动。在这样单一的生活环境中,老年人缺少沟通与交流,消极的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经济收入、孤独感及兴趣爱好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6〕。本调查说明情绪稳定,情绪调节能力强的老人幸福感更高,对于居家老人而言,自我认识和评价越高幸福感越高;对于敬老院老人而言,遇到事情能有效解决并且能保持良好心态,幸福感就越高。因此,针对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应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升其心理健康,从而增进其主观幸福感。
1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343-4.
2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56-6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9-80.
4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5.
5曾宪新.居住方式及其意愿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93-8.
6谢姣,高艳斌,郭洵.长春市老年人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3162-3.
〔2015-03-31修回〕
(编辑杜娟)
刘小先(1976-),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B844.4
A
1005-9202(2016)18-4607-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