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电影汉译史浅析

2016-10-31潘园园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字幕组口型字幕

潘园园

法国电影汉译史浅析

潘园园

作为一种全民喜闻乐见的视听文学,电影在当前的文化、文明传播中具有小说和其他纸质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法国电影,作为中国观众了解法国文化的直接的窗口,其意义更是不容小觑。本文对法国电影汉译的发展背景、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为这一新研究领域提供一份史料参考。

法国电影 电影翻译 翻译策略

电影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在翻译的对象和手法上都与传统的文学翻译有着差异,而与文学翻译研究的悠久历史相比,它仍是一个年轻的领域。

法国电影自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当时虽未能如日本、苏联等国的电影一样在中国经历真正的高潮,但不乏经典佳作使观众影响深刻。到了上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法国电影的传播活动走过了真正意义的分水岭。同时,伴随着法国电影在中国的征途,法国电影汉译的发展走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观众的观影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电影院;第二阶段为九十年代之后,这个阶段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观影的方式也有了丰富的选择。通过对比上述两个阶段法国电影的题材、观众群体、翻译形式及策略、译者的差异,可为法国电影的汉译研究提供事实背景和研究材料。

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的法国电影汉译

(一)电影题材与电影观众

在这个时期,外国电影需以电影院为媒介才能展示在中国观众面前。“在20世纪50 年代, 我国译制片创作生产, 以译制苏联影片为大宗; 而其中以故事片的译制居多。”[1]所以,什么类型的法国电影能在中国播出,取决于引进影片的公司的主观选择,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及文化政策决定了进入中国的法国电影的题材。基于这个因素,当时的中国观众看到的法国电影主要是以革命和文学著作改编为题材的,如电影《红与黑》、《三剑客》、《巴黎圣母院》,再如红极一时的《虎口脱险》,“这部影片的中译本也可视为我国译配电影中的巅峰之作”[2]。

再看看当时的电影观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表的《中国教育发展概况》中,我们了解到“据199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每10万人口接受过各种教育的人口分别为:大专以上的2065人;高中的8282人;初中的27283人。”也就是说,即便到了1995年,仍有62.37%的中国公民未达到初中的教育水平,那么1995年之前的状况可想而知。这个数据至少可以说明,在当时的电影观众中,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学习过、甚至是没有接触过外语的。

(二)配音电影——中国观众与法国电影的初次邂逅

受限于教育水平的不足与外来信息的匮乏,当时的中国观众由于对外语或外国文化普遍有一种隔阂感,这使得他们一方面缺乏理解法语原版电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缺乏观看原版电影的热情与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配音翻译成为了法国电影翻译的最佳形式:配音电影(译制片)使每一位中国观众,无论他的文化水平如何,都能轻松地享受一部法国电影作品,同时直接地“看到”了法国的文化。

与文学语言不同,电影语言由声音和画面组成,并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同步来实现电影语言的表达。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是配音翻译的焦点问题,因为这一要求将给翻译带来时间上的限制,例如:第一,台词的内容应该与演员的嘴部动作同时结束,尤其在特写镜头下,彼时观众的视线必然聚集于演员的细微动作;第二,电影的旁白基本都是伴随着一系列连续的镜头,此时虽少了与演员口型对应的麻烦,译者却需注意好旁白内容与画面内容、镜头切换节奏的同步。

由此,配音技术对法语电影的翻译策略提出了挑战:

(1)必须尽可能自然地使中文台词的发音口型与影片中演员的口型对应起来。

这为电影翻译带来了文学翻译不需面对的矛盾:在考虑翻译的准确度之外,还需考虑译文的时间长度、语言节奏和口型大小。而这一矛盾可能将给配音电影带来败笔,影响观众的观看感受。

显然,要为演员的每一个口型都出一个对应的中文字眼是不现实的,尤其是需要兼顾意义的前提下,口型上滴水不漏的重现可以说是无法实现的。一方面,在表述同一个意义的时候,汉语与法语使用的音节数量上存在着不同;另一方面,法语的语速相对汉语要快一些,所以同样时间内,也许法语表达出的信息要多于汉语。

在法国电影的配音翻译中,译者们找到了解决口型矛盾的途径:作为世界上最优雅的语言之一,法语使说话人的唇部动作表现得十分收敛柔和,也就是说,在电影中,演员的口型大多时候是细微的快速运动并偏向于闭合的,只在少数几个开口较大的元音发音或强调语气的时候才有明显的开口发音,译者通常锁定一句话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节,因为通常这两个音节是该台词时间长度的起点与终点的标志,通过与这两个音节的同步,可以保证汉语台词的长度与法语一致,这也是配音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另外,这两个音节的口型大小往往是观众最容易观察到的,所以使用口型类似的中文字眼模仿这两个音节,会使观众感受到声画的一致。当然,若在一句话当中还存在其他口型较显眼的音节,在这些音节上做好口型的同步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由于观众是通过耳朵捕捉一闪而过的台词,一句台词内中文的字数太多也会带来观众理解的障碍,同时更因为法语的唇部动作很小,许多时候几乎是不可见的,中文字数一旦过多,也会带来不协调的感觉,这就要求译者在兼顾口型同步之余,更倾向于使用压缩翻译的策略。

除此之外,当然还需考虑译文的准确,情绪的重现,话语的轻重急缓以及对电影整体节奏和背景的把握。

(2)词语顺序的矛盾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同样存在,然而这一矛盾在电影翻译中却显得更为复杂和棘手。首先,法语和汉语在语言顺序上是有差异的,这和文学翻译面临的问题相同,电影翻译要做到准确,也必须处理好这个差异。其次,配音翻译中话语的顺序还需与电影画面的顺序同步。例如:台词内容与演员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应该同步;再如,一句台词中如果提及画面中显示的某一物品,那么这句话就应与相关画面出现的时间同步。

通过观察发现,在配音翻译中关于语序的调整,与文学翻译并不相同,配音翻译中语序调整的第一任务,是避免与画面之间脱节,这就使我们有时不得不去破坏一个原本结构完整的句子,或拆分,或倒置,或删除,或重复,只为了让台词里的一个字眼恰好在相关画面显现的时候被说出。

(三)职业电影译者——法国电影与中国结缘的桥梁

制作一部配音电影,其过程十分复杂。在中国,通常有以下步骤:甄选影片、脚本翻译、选定配音演员、全体看片、导演阐述、演员对台词、正式录音、后期制作、审查、修改、审定等等。显然,这样繁复的工作只能由专业的配音工作团队完成,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在这些职业译者的努力下,配音电影打破了中国观众与外国电影之间的语言壁垒。

二、九十年代后的法国电影翻译

(一)电影题材与电影观众的转变

九十年代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法国电影在中国进入繁荣时期,而此前的十多年,法国电影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电影《天使爱美丽》,正是法国电影打破沉寂的里程碑。最近十年,中国的电影院每年至少有一部法国电影上映,但是电影院不再是人们观看影片的唯一选择。新浪网站在2000年发起过一项如何观看外国影视作品的调查,在参与者中,有“61%选择从网络下载电影,58.8%选择看DVD碟片,38.9%选择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只有28.9%选择了电影院”[3]。可以说,在当前阶段,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中国观众能很轻易地获取各种题材的法国电影。

至于观众自身,也有着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一方面来源于近十多年来中国人对于外语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是源于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观众与外国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感渐渐淡化,他们乐于接受更多元的观影方式及影片题材。

(二)字幕电影——法国电影在信息时代的新衣

新浪网站2000年的调查结果中还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有69%的人喜欢观看有中文字幕的外语原版电影。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观众的外语水平有了普遍提升,他们有能力,也乐于享受外语原版电影;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上的电影资源比起影院要丰富得多,而网络上的影片,大多是外语原版的。法国电影的翻译方式也从上一阶段的配音翻译转向了字幕翻译。

字幕电影是唯一一种在同步时间下呈现原文与译文的翻译形式。所以字幕翻译除了须遵循文学翻译的普遍原理之外,还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空间限制是指用于显示字幕的屏幕空间是有限的。字幕一般显示于屏幕下方,在不遮挡电影画面的前提下,字幕通常可以显示2-3行,每行11-16个汉字,再加上还需顾及观众的阅读速度,所以实际上字幕须少于每行11-16个。

时间限制是指观众阅读字幕的必需时间。一般说来,阅读一行字幕大约需要2秒钟,一行半则需3秒,依此类推。但除此之外,字幕翻译的译者还需顾及字幕显示与演员语速的同步:演员语速越快,字幕切换的间隔就越短。

这给译者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字幕翻译必须遵循简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压缩”翻译成为字幕翻译中常见的手段,但与文学翻译不同的是,字幕翻译中的压缩必须兼顾电影情节的节奏、背景或其他的声音、画面因素。

?

例句为电影《天使爱美丽》开场的画外音,这个长句延续了9秒的时间,但同时画面并没有太多切换。通常,9秒的时间内观众最多可阅读4行中文字幕,每行字数在11 至16字之间。但为了与影片抒情的节奏相符,译文压缩到3行字幕,每行不超过10字。若非如此,字幕的频繁切换和冗长,会占据观众所有的注意力,使其无暇将视线转向精美的画面。

通过分析译例,我们发现:

首先,当电影的情节比较舒缓时,如果字幕更替的速度过于急促,将导致字幕表现与影片氛围的不协调,甚至使观众忙于阅读字幕而无法感受导演想要传达的完整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字幕翻译中的“压缩”力度比起文学翻译往往更大,有时甚至需要在保证中心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删除一些信息。

其次,电影中声音画面的一些因素可以作为字幕翻译的补充,这是电影语言的直观性带给译者的便利,也就是说,画面或背景声音中已经向观众清晰传达的信息,在字幕翻译中可以将其压缩或删除以达到简洁的效果。

除了空间和时间,字幕翻译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它是一种使用简洁的文字阐释台词中的原文对话的翻译形式,也就是说,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口头对话内容。从这一点看,语气的重现也是字幕的翻译必须遵循的规范。

(三)字幕组——新兴的译者群体

由网络下载获取的法国电影以原版法语发音配以中文字幕为主,完成字幕翻译的译者则是网络上的隐形人——字幕组。字幕组大多由法语爱好者组成,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译者,他们的工作通常也是不获取报酬的,推动他们的仅是对电影、对法语的钟爱。通常一个字幕组由多名成员组成,成员分工不同:有的负责寻找片源,有的负责翻译,有的负责时间线的校对。他们的工作有固定的程序:听记、整理、校对、时间线、压缩。他们的翻译往往是凭借个人经验形成,比起翻译的质量,往往更注重翻译的速度——有的影视作品在该国播放后几个小时之内就会配上中文字幕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字幕组的翻译效果在其最初开始活跃的几年广为争议,电影翻译的职业译者与非职业译者之争成为话题:往往非职业译者被指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译者的特点,在翻译的质量上常常不可避免地出现瑕疵,甚至是失误;而职业译者则被指缺乏与时俱进的幽默感。然而,这一状况近年来有所改观,一方面,因互联网上参与竞争的字幕组团队日益增多,优秀的字幕组团队的作品在质量上日渐向官方作品靠拢,还有的字幕组有法籍成员参与制作,能为观众提供完善的双语字幕;另一方面,当我们走进影院观影时,也渐渐感受到专业译者们也有了像字幕组那样灵活有趣的翻译风格。

三、结语

法国电影翻译的题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观众群体由影院观众向多媒体观众转化、翻译形式由配音翻译向字幕翻译转化以及译者群体由专业译者向业余译者转化,这些为电影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前景,也对电影翻译的策略带来新的讨论,是该领域后续研究的现实基础。

[1]琥岩.忆我国早期的译制片生产[J].影视技术,2003(7):38~40.

[2]刘澍.舶来盛宴百年电影中的译制经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91.

[3]包晓峰.影视翻译的网络化存在—字幕组现象剖析[J].电影文学,2009(4):135~136.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潘园园(1980-),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助教,研究方向:法语翻译。

猜你喜欢

字幕组口型字幕
浅谈口型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巴松管演奏的口型技巧探究
俄语字幕组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演变分析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不一样的/e/和/?/
字幕组翻译行为侵权问题研究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口型很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