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导读
2016-10-31张华
张华
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的马丁·雅克一直非常火,特别是他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关于“了解中国的崛起”的演讲,以及演讲所依托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曾红极一时。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而且是一个文明国家,所以民族的复兴就是文明的复兴。他还说,语言文字的区别实质上就是文化模式的区别,什么样的话语就代表着什么样的文化模式。读他的书,编辑这期“汉风专刊”,我很想接着前两期的“专刊导读”说:文化“走出去”,文学当先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最好载体,语言表达得好与不好,叙述得当与不当,只有通过语言所形成的作品来甄别。显然,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担当。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话语如何成为国际话语的问题。英文,成为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成为国际事务往来的官方语言或世界通用语,成为举世公认的英国“软实力”,首先“得益于”其殖民时期的霸道推行,是其“帝国扩张”行为带来的,但是,谁能否认莎士比亚的功劳呢?可能除了历史书上的记载,人们不会再记得不可一世之殖民者的“大名”,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却始终记住了大文豪莎士比亚,记住了他经典作品的名字甚至其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而且世代传颂。在今天,坚船利炮式的殖民掠夺以及随之而行的文化侵略,早巳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当今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之路,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铺就的。和平之旋律,将始终伴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而文学恰好就是一只飞在道路上的和平鸽。因此,文学是最好的语言载体,也是最好的文化载体,它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理应先行。与此同时,既然如马丁·雅克所说,话语模式即是文化模式,中国的话语与西方相反是形象性大于抽象性的,而文学又是最好的形象表达方式,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文化“走出去”,文学当先行。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断言:中国不可能崛起,因为中国的文化模式与市场经济是不匹配的。然而,中国发展和崛起的事实似乎越来越深刻地证明其说法的谬误。因此,我们更加欣赏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对中国崛起的评价: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成功之路;也更赞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不凡的洞察力:中国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
本期“汉风专刊”刊载中国作者王陌尘的系列散文《美国记事》中的后两篇,和古巴作者乔治·路易斯的《存在、虚无、浪漫、绝望与(伤逝)》之二,与此同时继续刊载日本作者水谷勇气的作品《中国“水”与日本“汤”》之三。从这些作品都不难看出,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