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2016-10-29田瑞沣

2016年29期
关键词:法治对策

田瑞沣

摘要: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经过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历史一次次地印证了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松弛则国乱民怨。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却有一些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一种中国人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清官文化,正是这样一种似乎彰显大义的传统政治文化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路上难以避让的障碍,需要积极采取多元化手段削减清官文化对我国走法治化道路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清官文化;阻滞;法治;对策

一、清官文化对官民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涉及从治国经邦到修身内省很多方面的理念和意识。它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政治文明的世界历史地位及作用,曾经产生过重大的积极影响,但如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滞作用,即本文中着重要讨论的——大众政治心态中的圣主期盼和清官意识。①清官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政治文化,它根植于传统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对执政者或行政者的期盼。

许多官员多以前人特别是包拯和海瑞这样的千古清官为榜样,试图成为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然而,这样真的能做好吗?就现代中国来看,官员心怀清官文化,便是一种“官本位”思想作祟,他并没有把人民群众当做国家真正的主人,而是认为自己做了官有了权力,是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他为人民做主。这种听起来很好的政治情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阻碍了人民主权。不难看到,某些地方群众与行政机关有矛盾,闹到上访,领导得知情况后立马批示要求解决问题,而这种问题的解决往往都是带有倾向性的,无论这个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领导都有意于安抚群众或者说为民做主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说在心理上对人民群众有偏好的官员是个好官清官,他们都有“为民做主”的情怀,可是这样的“清官”并不能能使现代中国政治清明。

而清官文化在老百姓那里一直存在着,中国许多影视剧作品如《宰相刘罗锅》等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其内容也是围绕着清官如何戏弄贪官,如何为民请命展开的。

由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建立依靠的血缘关系,家庭亲情与社会伦理都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官民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从父子关系中演进过来的。在这种社会基础下,老百姓对于地方行政长官都有一种“父母官”的依赖感,地方官员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司法等生活各个方面统一管理老百姓,百姓自然地就会依赖官员可以为民做主、为民伸冤。

而当人民面对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只能目光向上,寄希望于直接管辖他们的官员,对清官的颂扬、崇拜,是希望官员们能够为民造福。与此同时,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争取个人利益的制度,人们往往在寻求保护时感到无力和无奈,当弱势群体面对种种难题而无制度化手段解决时,就会渴望并崇拜清官。②

二、清官文化对依法治国的阻滞作用

不可否认,清官以其清廉勤政、刚正不阿的气质满足了人民对政治道德的渴望,但是应当搞清楚的是清官毕竟是人治社会的独特产物,清官文化、清官情结势必会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带来腐蚀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过多地依赖清官,必会导致法律权威的缺失。中国古代的官员大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他们在履行司法职责也会在断案中运用儒家思想。从西汉开始的独尊儒术使得清官是一个儒学家而非法学家,他们在判案中往往衡量当事人的行为,其判决方法也是按儒家理论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而非法律。这种情况下,法外开恩不但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甚至有时会被称颂为仁义爱民。这些官员会被尊为“青天”,通常是因为他们在司法执法过程中符合了民众对于情理的判断,清官是法律被情理化了的产物,而反过来这种情理化意识又加强了法律的情理化。随着情理化法律的进一步加深,不仅不会产生法律至上的意识,还会为法律及其制度在技术层面上的进步和革新产生阻碍。民众越依赖清官,官员们就越倾向于做民众心中的好官,法律的作用在整个社会被忽视,法律的内容、效力以及可预测性都变得高度不确定,法律的效果受制于权力者,正义因人而异,如此规则之上原则与正当程序精神几乎无存在空间,法律权威难以确立。

其次,缺乏民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一直有一种顽固的、朴素的崇清鄙贪的情怀,过去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权利去冲破贪官污吏所设置的层层枷锁,便自然地憧憬一个清廉的形象来慰藉心灵,民众对清官的信赖超过了对法律制度的信赖,他们的全部便依附在了清官这个人的身上。然而,清官的政治生命力也是有限的,民众全身心的信赖只会导致人民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萎缩,使自己日益远离国家政治生活,对统治阶层产生强烈的依附。③

最后,全能式官员是对法治的阻碍。清官文化宣扬的是一种无限理性,没有职业分工,缺少专业知识支撑,这本身与法治就是相违背的。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不可靠,需要用规则来治理社会;而法治是常人之治,是有限理性的实践,并不格外要求官员天赋异禀或者具备超常能力,因为制度的完备,法治社会通常对属于个人道德层面的事务不会过多作出要求。而非法治国家公权力更喜欢介入道德领域,教化号召官员与公众,并以此获得合法性从而有利于统治。④

三、尝试解决途径

首先,引导民众摒弃附庸意识,提高自身主体意识。

附庸心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与主体意识相对的奴性意识、依附心理,它与民主政治是相悖的,清官文化需要被重视也需要被正视。从中国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许多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便在中国大范围的传播,这从客观上是促进中国人民提高自身主体意识的,人民开始讲公平讲平等讲权利,由这些年来逐年递增的行政法案的数量来看,人民已经不再把行政机关当做不可违抗的神圣权力者,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人民懂得去寻找解决方法。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进步。

其次,将崇拜清官变为监督和政治参与,将依靠清官变为依靠法律。

只有具备高度的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的民主政治体制,才能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民主政治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还有不少有待于完善的地方,需要建构适应民主政治的现代政治体制,这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政治民主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用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改革的成果来促成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引导公民认知和理解政府基本执政理念,全面认识政府机构和政府流程,保证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确保公民能够对政府机关进行有效监督。

最后,加强官德建设。

不可否认的是德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中国体制中,德治思想主要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来要求的,重视官德也是自古以来对官员的基本要求。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的作风建设要求,“三严”中的“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可以这么说,清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库,它是可以为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理论建设提供充分思想支持的,这些清官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官德的建设。只是需要明白的是,单靠清官不可能早就永久的平安,道德的制约和个人的能力永远替代不了制度的制约,法治社会同样可以造就清官,这种清官是制度造就的,他才是一种永恒的可依靠的“清官”。“如果历史可以借鉴,就必须对清官情结倍加警惕,大力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公仆意识、民主意识,万不可重蹈历史覆辙。如果民为主、官为仆,变子民为公民,就不需要依附于清官,清廉是所有官员的最低级要求,根本不必树清官为楷模。”⑤这也许就是清官文化最终的去向。(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

注释:

① 赵虎吉主编.政治学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291-295.

② 谭正伟,王耿红.全面透视清官文化.科教文汇,2007,9.

③ 陈海燕.清官情结:法治的腐蚀剂.法制与社会,2012,7.

④ 陈松涛.中国传统“清官文化”及现实意义.安顺学院学报,2013,13.

⑤ 高积顺.告别清官.检察风云,2005,13.

猜你喜欢

法治对策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诊错因 知对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