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016-10-29薛淼菂
薛淼菂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居民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最大程度分享改革成果。但是,改革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平等诸多问题,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差距;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顺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从1978年至今,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GDP总量不断攀升。如今分配好改革成果,成为了最大的考验。分配方式关系着每个人,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未来经济的繁荣发展等诸多问题。在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关键时刻,如何处理我们居民收入分配中遇到的问题,就成为了是否实现建党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成果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我们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再分配中注重公平。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成果。第一,城乡居民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如03年和04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为4.3%和6.8%;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为7.7%和8.6%。第二,政策向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技术密集型劳动者、新兴行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较快。第三,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说明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在增长。第四,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的工资基本上都呈现了正比例线性增长。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讲,我国收入划分为“白、黑、灰、血、金”五种,一般居民的收入主要有:工资、奖金、补贴、救济、经营收入等,都属于白色收入,但白色收入是最低的,也容易受到物价、房价和股市三大力量的侵蚀。这种隐性侵蚀,使得收入差距扩大。由于多方因素制约,收入形式单一,导致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国际警戒线0.4以上。
(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政府、企业收入快速增长。我国自1997-2011年以来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下降,2011年为44%,比1995年下降约10%,而同期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都相应增加,这挤占了居民收入的部分。而对比美、日、英在1996—2007年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数据显示都在57%以上,而我国在53%以下。甚至在2002—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的数据中,我们比巴西、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低。
(三)城乡、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由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模式也加剧了差距。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行业间差距也显而易见,根据《中国薪酬报告》的数据,1988年收入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58倍,2005年为最高的4.88倍,到2012年为4.3倍。即便是相同行业,高管和基层员工的收入差距也在数十倍。
(四)财富过于集中,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我国大多居民属于白色收入,且收入形式单一。但也有小部分人在短时间内暴富。2014年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数据显示,我国1%的家庭占有全国30%以上的财产,而低端25%的家庭只拥有大约1%的财产总量,财富过于集中。2015年的基尼系数为0.462,是03年至今的最低点,但是仍大于国际警戒线0.4标准,而且一直处于0.4-0.5这个收入差距较大的层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的基尼系数下降主要是近年来劳动力短缺,使得低端劳动力工资收入不断上涨影响的。我国已有“二孩”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未来的低端劳动力工资收入如何变化,基尼系数是否会继续下降,都将成为疑问。
(五)部分既得利益者阻碍改革进程。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的确形成了“先富”群体。但后续的改革影响了“先富”群体的利益,所以他们开始阻碍改革进程。使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困难重重。
三、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加劳动报酬所得比重,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全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二是再分配中利用“税收”缩小差距,对中、高收入群体进行调节。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就业率,不断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三是填补我国遗产税的法律空白,规范财产登记制度,避免财富过于集中,同时提倡遗产捐赠。四是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解决农村土地改革问题,规范土地的出租、流转政策。
(二)通过科技实现产业升级和调整,实现平衡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科技对我国落后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不仅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就业岗位,也为技术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逐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缩小一、二、三产业间的差距,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平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打好基础。真正实现产业间的平衡发展。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引导、规范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二次分配已经不足以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应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有序、规范的社会三次分配机制。一是在初次分配中,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的贡献高低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二是再分配,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拿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系统进行重新分配,这部分是由政府调控。三是利用社会力量,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进行调节。主要针对弱势群体和社保系统无法覆盖的部分,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和支持。
(四)对既得利益者加强宣传和引导。在改革进程中,“先富”和“后富”的时间差是无法避免的,但对于阻碍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先富”群体,我们应当加强宣传和引导,使其在增加财富的同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帮助“后富”群体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只有双赢,才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中,找到适合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
(五)加强社会监督,党风廉政建设,打击非法收入。积极营造规范、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强化政府、社会、舆论多方面的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尤其加强对掌握权力和公共资源的个人、集体的检查力度,对非法收入尽快形成完整、有效的制约和处罚机制。
四、总结
良好的收入分配制度能提高社会效率,增强人民积极性,提高生活水平等;反之,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还会激化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现在社会中的收入差距过大、“仇富现象”等都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如何使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逐步减少贫困,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也是对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严峻挑战。(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马凌云.资本论节选本[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5.
[4] 刘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演变趋势与启示[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6
[5] 胡续楠.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及财税对策[D].吉林大学,2015.
[6] 李婷,李实.中国收入分配改革:难题、挑战与出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