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阅读的魅力

2016-10-29王金涛

江苏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牛郎民间故事文本

王金涛

【设计理念】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曲折的情节发展、朴素的语言风格、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正因如此,故事内容的理解是学生学习能力所及的。基于这一学情,从“文本就是一个例子”的角度考虑,本课的教学主要立足“学会阅读”,让学生感知阅读的魅力,进而热爱阅读。

阅读是一种关照人的精神、关涉人的灵魂的活动,阅读的过程则是一个精神交流、心灵碰撞、灵魂对话的过程。然而阅读,不是简单的“读过”,而是“读懂”,所以语文课堂就是要通过阅读实践,带领学生经历从“读过”到“读懂”的生长过程。

从阅读形式看,“读”有浏览、速读、跳读、品读、精读、略读等方式,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学生学会恰当地选择、运用这些阅读方法的实践操作过程,以满足不同阅读主体、阅读对象及阅读目的的需要,力求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如在理解性阅读中,就要运用精读,逐字逐句揣摩与理解文本;比较性阅读更多则是对照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就可以是浏览全文等。在一次次不同阅读形式的实践与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选择阅读的方法,使阅读的形式不再单调、低效,并能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最终“学会阅读”。

从文体出发,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阅读程序。所谓程序,就是适合这种文本的一般阅读步骤,自然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学生拿到一篇文本,往往读过一遍就抛之脑后,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还要读什么。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读”。《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作为“故事”,学生能了解故事梗概、聚焦人物特点、剖析文本主旨,但作为“民间”故事,学生还应该同时了解与掌握“民间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即从“内容—人物—主旨—文体”掌握“民间故事”阅读的一般程序。同样,说明文、小说、寓言等,不同体裁的文本都具有其“个性”,“怎么读”也不尽相同。让学生掌握“阅读程序”,就能更深入走进文本,从多维度解读文本,从而获得更为广阔而丰富的阅读信息和感悟。

走向“学会阅读”更深处,指学生能从阅读中发现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经验,并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兴趣,这是阅读的前提条件。但喜欢阅读并不等于会阅读,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文学作品中一般都有人物,怎样读懂人物,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还是联系人物成长背景,或者画人物关系谱等,阅读一个人物有很多种方法,这就要在每一次阅读人物时,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归纳与积累阅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聚焦人物时,就能多途径、多方位去解读人物。那么,读懂主要内容、环境描写、情节发展……又有哪些方法呢?阅读是学生个人的自主行为,教师的激趣、引导只是第一步,同样,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在阅读积累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轻松地感受,进而获得发现的快乐。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成长过程,只有教会学生阅读,才能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美丽起来。让我们一起带领学生学会阅读,发现阅读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会复述课文,了解主要人物特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征。

2.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与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民间故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是一则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上节课我们一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了小标题,一起来回顾一下:

很久很久以前 相依为命

一天晚上 告知秘密

第二天黄昏 相识结合

从此 男耕女织

一天 老牛诀别

一天 被抓追赶

从此以后 天河永隔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相会

2.同学们,我们一起梳理出来的其实就是故事的“情节”。你能根据情节复述故事吗?

3.这个故事很长,为什么你们这么快就能复述故事?

生:因为这篇课文特别好记。(教师相机揭示这是民间故事的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这民间故事是老百姓自己创编的,说的就是老百姓的话。)

生:因为梳理了情节,就很容易记住。

4.一个长长的故事要记住它很不容易,不过你们发现了一种好方法——梳理情节。

5.今后同学们阅读长故事的时候,就可以先梳理情节,这样很快就能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读懂故事主要内容,会复述故事”是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对于这样的长故事,学生的复述容易呈现“复读机”状态,也容易说了前头,忘了后尾,这是因为学生对于阅读一个故事的整体把握性不强,甚至没有这样的意识。而梳理情节正是一种能帮助学生理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阅读方法。当学生根据情节去复述时,就能在这种言语实践中逐渐发现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理清人物关系,认识人物特点

1.故事中这曲折的情节都是围绕着牛郎和织女展开的,他们是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还有哪些人物?

生:有“牛”,还有“喜鹊”。(教师强调:在民间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

生:有王母娘娘,她可是天上的神仙呀!

2.我们就先来感受牛郎是怎样的人?读读课文,找找句子,用直线画出来,可以做简单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揭示学生体会到的牛郎的品质分别是从牛郎和他哥嫂、老牛、织女、王母娘娘、孩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的。)

4.刚才同学们是零散地、一点一点地逐渐了解了牛郎,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牛郎是怎样的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列出了一张人物关系图。)

5.可见,一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会与很多人、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理清人物关系,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在阅读长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时,用上这样的方法,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6.咱们就来用用这方法,说说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了解人物形象是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之一。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学生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这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课文在逐渐变长、人物形象在逐渐变复杂,年段目标在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成长。所以,阅读人物的方法不能再墨守成规,不能仅停留在单一、零散的层面上,我们要教会学生全面、深刻地阅读人物形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单一走向整体,从简单走向丰富,从而发现每个人物都是多样的、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去构建人物关系谱就能更全面了解一个人物,同时也能发现并在实践中掌握阅读人物的方式与方法,为今后阅读长文做好铺垫。】

三、聚焦人物情节,了解民间故事特征

1.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对人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样人物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你们看——王母娘娘、老牛、喜鹊使故事一波三折。说说,在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哪一部分或者哪一个人物,或者最不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说说理由。

2.师生交流。

(1)最喜欢老牛。因为它会说话,会预知未来,懂得知恩图报,是一头神奇的老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追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老牛的神奇?)

(2)最喜欢结尾部分,喜鹊搭桥,使得牛郎织女终于能相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追问: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故事结局?)

(3)最不喜欢王母娘娘,因为她拆散有情人,心狠手辣。(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追问:这样一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让你印象深刻?)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揭示民间故事的特点:神奇的想象、美好的愿望、鲜明的形象,这些都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3.指导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4.让我们借一首诗为他们送上美好的祝福吧。(赏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民间故事的特征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的存在,它同样具有温度和生命气息。所以,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一段段文字的感知中,从读故事、讲故事、创造性讲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渐渐发现民间故事的特点,与此同时情感上也多了很多交流与沉淀,情动而辞发,我认为这才是阅读。】

四、总结全文,激发再阅读

1.同学们,读了这则民间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疑惑的吗?(牛郎织女相会时间为什么选定在农历七月七日?……)

3.民间故事是需要不断去读的、去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也会在长,我们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也会在长。让我们就这样热爱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故事的奥秘,发现阅读的方法,发现思考的力量!

【一堂课仅仅是阅读的一段旅程,但我们要在这段“旅程”中引导好学生去收获阅读的一些方法,感悟阅读的另一番独特风景。以课堂阅读为一个出发点、引导点,将学生带入阅读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身边的这些“民间故事”源远流长。】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教科室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牛郎民间故事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
如果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