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之刚
2016-10-29曹正文
曹正文
在中国封建史上,有不少贤臣循吏,但称得上铁面无私的清官,则凤毛麟角,北宋之包拯可以誉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曾任刑部侍郎,包拯自述:“生于草茅,早从宦学”,他少时寄居在一座古庙里刻苦攻读,28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由于包拯父母体弱多病,后来又父母双亡,他便辞官守孝在家,以致十载不仕,故欧阳修誉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此后,包拯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所学,他先后任知府、转运使、监察御史、御史中丞、户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他在仕途上敢于直言,见贪官污吏及平庸之臣,无论官高权重,都敢于弹劾。如包拯七次弹劾酷吏王逵,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皇帝宠臣拉下马;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四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皇帝下不了台。在包拯30年仕途中,在他弹劾下被罢免的重臣多达30余人,不少还是炙手可热的权贵。正因如此,民间便有了《打龙袍》《打銮架》《乌盆记》等四十多部戏曲文本。故事中包拯的最大对手是国丈兼宰相庞吉,据查,宋仁宗时确有宰相庞籍,庞籍是宋真宗时进士,仁宗即位时,真宗皇后垂帘听政,宠籍力谏不妥,并在仁宗时反对皇妃干预朝政,由于他整顿军纪,收复失地,被册封颖国公,以太子太保退休。庞籍并没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当贵妃,包拯打宠吉是戏曲家的编造。
但宋仁宗时,包拯确实扳倒过一位显赫的国戚叫张尧佐,他是张贵妃的伯父。由于张贵妃娇丽得宠,平庸的张尧佐频频高升,出任掌管全国财政的计相,他加重苛税而令朝库枯竭,包拯便据理弹劾,但宋仁宗抵不住爱妃的“枕头风”,反而要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包拯在廷辩时义愤填膺滔滔不绝,以致于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使宋仁宗拂袖退朝,因包拯力谏,张尧佐无奈辞去两个职务。包拯还迫使宋仁宗作出了后妃家庭成员今后不得任国家军队要职的规定。
“包拯戏”中说包拯由其兄嫂扶养成大,后其亲侄犯罪,包拯挥泪斩侄子,那也是杜撰。包拯有二子,长子包繶,青年早亡;晚年得一子包綖,包拯临终前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因包拯尽心效国,他除主持开封府,还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并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劳累过度的包拯在63岁时病逝。宋仁宗亲自到包拯家吊唁,发现包拯“居家俭约,衣服饮食如初宦时”。欧阳修评曰:“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综观包拯一生,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敢于直言,无论是权贵,还是皇亲,只要胡作非为,他一律弹劾。二是为官清廉,他在端州任职时,由于爱民如子,他临行前当地百姓制好一方端砚送他,包拯坚辞不要。其堂舅犯了法,包拯严加审问,打了其堂舅七十大板。三是大力平反冤狱,智破疑案,让受冤百姓重见天日。他身边虽无张龙、赵虎以及南侠展昭等武将,但包拯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不怒自威。
包拯能秉公执法,“举刺不避乎权贵,犯颜不畏乎逆鳞”,缘于包拯 “无欲则刚”,他一生无私念,因此才能一生刚直不阿。另一原因是北宋君主以“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为纲,宋仁宗赵桢又对文臣十分尊重。如若在独裁专权的皇帝治下,有敢于犯上执法的包拯则亦无能为力了。